初一音乐沂蒙山小调_教案

初一音乐《 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材分析

   沂蒙山,一块神奇的土地,一片文化的沃土。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 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沂蒙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本教材上竖笛练习曲《沂蒙山小调》主旋律和支声旋律的交换演奏形成两声部, 4/4,G徵调式,在C调上高八度演奏。学习中注意连音吹奏。

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教材设计

 

第二篇:《小调集萃》教案

《小调集萃》

大关县玉碗中学 唐波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民歌的三大分类中小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一段体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龙船调》体会方言和衬词在小调中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体验小调的独特魅力,以此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

教学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

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2)班全体同学带来维吾尔族民歌。

2、了解民歌的三大分类。

3、欣赏20xx年春晚宋祖英和席琳迪翁演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引出本课课题《小调集萃》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欣赏并学唱《沂蒙山小调》

1、歌曲简介:沂蒙山区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风光》、《沂蒙山好风光》,流传了五十多年,被公认为典型的“山东民歌”。

2、伴随歌曲欣赏沂蒙山风景。

3、学唱歌曲。

《1》初听《沂蒙山小调》听前要求:让学生注意找出有方言特色字音。(“低儿”、“子儿”,还有个别字音)。发音有方言的特色:山、水、堆等。让学生讨论说说如何唱好这些有特色的字词(教师范唱具有特点的句子,学生跟着试唱)。

《2》还有哪些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的,请同学们找一下:一字多音。如,,是民歌中的甩腔,请同学们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4、跟伴奏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民歌的韵味。

5、试着找出歌曲的四个乐句,并说出乐句之间的关系,介绍“起承转合”并结合四句古诗理解四句的一段体。教师范唱,让学生体会“起承转合”。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与后一句的开头有什么关系(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句的第一个音),讨论一下,像什么图形?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形式?介绍“鱼咬尾”创作手法,感受“鱼咬尾”的特点。“鱼咬尾”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艺术里都有出现,古诗、

建筑、图案、雕刻等。

四、欣赏湖南民歌《龙船调》

1、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的表演。

2、和教师配合中间的对白部分,感受湖南民歌小调的特点。

五、小结:小调的艺术特点

六、拓展欣赏:《秦淮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