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从中我们既要学习品人——了解大堰河对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又要学习品文——揣摩这首抒情诗的意象组合规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年的学生对于诗歌特别是长诗的形象思维特点、规律认识比较肤浅,阅读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于诗歌表现内容的把握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应当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体会这首诗的创作规律,并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他们的诗歌阅读分析能力。

三、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鉴于这两项要求,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利用问题探究、启发点拨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目标

采用“诵读——鉴赏——分析——共同研究”的方法,理清感情发展的线索,充分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的崇高伟大,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赤子之情;加强对重点诗节的朗读,了解作品意象的组合方法,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质疑并修改文中表述错误。了解大堰河勤劳淳朴、慈爱善良的品德及其一生的不幸遭遇,体会诗中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难点: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通过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实现意象的组合,三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2.听配乐朗诵,然后带感情地朗读诗歌多遍,认真体会诗歌朗诵感情处理方法。

3.预习课文,寻找诗歌行文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请同学们朗读全诗

(二)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问题一:大堰河值得艾青礼赞的是什么?

引导分析:大堰河具有高贵的品德。

问题二:大堰河具有哪些高贵的品德?请举例说明。

引导分析:勤劳、善良、乐观、坚强、纯朴、无私??

问题三:大堰河的高贵品德通过什么方法体现出来?

引导分析:意象、意象的组合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自传性质”,决定了这首诗极少用比喻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本质上说它依然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对大堰河的深沉的爱为动力,按照诗的艺术规律展开想像,其意象的运动与组合主要通过如下两条渠道进行。

其一是接近联想,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而把它们联想到一起。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是接近联想:“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中“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这是空间接近联想。

紧接下去,“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至“搭好了灶火”、“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等等大堰河辛勤操劳的场景,由于时间上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这就属于时间接近联想了。

其二是对比联想,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回忆,头脑中又浮现出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

诗人描写了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之后,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这里展示的还不仅仅是地主与贫苦农民悬殊的生活水平,而是诗人的波涛起伏的内心世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

在大堰河家中的那段生活,给艾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目睹了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也发现了他们的善良美好的品格;他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而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家却感到陌生而不安,艾青的叛逆思想在幼小时候已见端倪。

此外,大堰河的生前勤奋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大堰河对乳儿的“美梦”与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均构成了对比。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

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电子板书(附后)

问题四: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引导分析: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问题五: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引导分析:通过叙事抒情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脉络。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一至第十小节

(二)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和分析

问题一:第一、二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分析: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问题二:第三小节景物描写的意境有什么特征?

引导分析: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问题三:“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分析: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问题四:第四至第八节以排比句式把多组镜头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

引导分析: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八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问题五:第五、六节中诗人回到生母家中生活富足豪华,但心情却总是忸怩不安,为什么?

引导分析: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问题六:第十二节中“灵魂”为什么用“紫色”来形容?

引导分析:紫色象征高贵。用“紫色”形容“灵魂”,表明大堰河具有高贵的灵魂。

(三)比较思维训练

问题:关于分层,有人主张分为四层(1-3节,怀念与痛悼;4-8节,眷恋与感激;9-11节,同情与控诉;12-13节,讴歌与赞美),有人主张分为三层(1-2节,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3-10节,写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11-13节,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礼赞大堰河,礼赞天下所有的“大堰河”),对此你们怎么看。

引导分析: 第二种分法比较合理,因为它能够体现叙事的特征,符合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特点,而且第一种分法把诗歌前后的感情作了绝对的切分,这是不科学的。

(四)批判阅读训练

问题:第十一节的内容与诗歌中心关系紧不紧,能否删掉?

引导分析:与礼赞无关,可以删节。

要求:这首诗语言上有不少地方值得推敲,请细细品味并作修改。

引导分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人称转换太突然了,且“被养育”被动态用得很别扭,应改为“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我,是吃了她的奶而长大的”。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都是病句,语法上出现了问题,应分别改为“今天我看到雪便想起了你”、“在你煮熟了饭之后”。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这一长句会造成误解,应改成“在年节里,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能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能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逻辑混乱,构不

成递进,应改成“??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电子板书设计:

空间上的接近坟墓 瓦菲 园地

接近联想 石椅 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搭好了灶火

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

尝到饭已煮熟

时间上的接近把酱碗放到桌子上

补好了儿子们的衣服

联想包好小儿子被砍伤的手 掐死夫儿衬衣上的虱子

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

死后与生前死后的惨淡萧条

的境况对比生前勤奋劳作

两个家庭的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

家境对比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

对比联想对两个家庭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

的感情对比对亲生父母的家感到陌生、不安 理想与现实对乳儿的“美梦”

的对比早早死去的悲惨现实

七、教学反思

特色:

1.整体把握训练和具体分析训练分开的课时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艺术特点的把握,又有利于对作者感情脉络的领会,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课

堂教学弊端。

2.问题探究指向重难点的突破,设计简洁、有效,避免哗众取宠、收效甚微的课堂教学弊端。

亮点:

1.“提问、思考、讨论、交流、引导”的教学方法一以贯之,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比较思维训练和批判阅读训练的安排有利于落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新课程目标要求。

八、点评

本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符合阅读教学规律。整体把握方面,设计了“大堰河值得艾青礼赞的是什么”“大堰河具有哪些高贵的品德”“大堰河的高贵品德通过什么方法体现出来”“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五个问题,从内容到思路再到写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走近文本。值得探讨的是第三个问题的问法,首先这一问题问得过大,“什么方法”涵盖的内容太多了,教学中恐怕难以指向预设的“意象的组合”;其次,“意象的组合”这一概念是否有必要作为重、难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中,是否会使整个设计的目标重点不够突出,这一文本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到底是放在“写什么”或“怎么写”不是很清晰。

重视思维训练是本设计的另一特点,设计将思维训练和文本阅读、语言品味结合得较好,能通过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联想的理解把握,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比较思维训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路和脉络;通过批判阅读训练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语言鉴赏能力。联想的理解把握和比较思维训练目标指向文本的理解,但批判阅读训练缺少教师的分析点评,主要只呈现语句的修改,目标不是很明确,未能很好地为文本的阅读理解服务。阅读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围绕某一个目标或主题展开,整个设计的主线应明确,不宜贪多求全,枝蔓一多势必影响主要目标的达成。(纪荣海)

 

第二篇:大堰河 我的保姆教案3

——我的保姆》教案

艾 青

教学目的

1.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2.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细节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勤劳、纯朴、善良。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设想

此诗为艾青的成名之作,极有影响,其原因之一便是独到的思想深度,和蕴于诗行间的真情。然而学生对诗人如此怀念一位农妇,或许感受不深。应该向学生指出,诗中把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极其普通的劳动妇女做为讴歌的对象,正表明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往情深。不是为了报恩,而是礼赞那些“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的儿子们”。而对自己的地主阶级家庭,则是厌倦、陌生、格格不入。艾青以此诗宣告自己彻底背叛了封建地主阶级,而投向劳动人民的怀抱,这在30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看惯了眼下流行的朦胧诗,对此诗一下子不易进入境界,关键在于引导。此诗的感情是通过具体情节、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因此越是具体描绘之处越是容易激发感情。建议抓住诗中关于保姆的典型细节去加以剖析,这些细节的描绘,正是出于诗人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机会。这样可能用“情”打动学生,用“情”将学生带入诗的天地之中。 教学要点

1.介绍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略)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诵读。(选几段)

3.抓住典型细节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贴近作品,认识大堰河的形象,?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4.了解排比反复在诗中的作用,理解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诵读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②朗读的语气。(重点检查3、4、5、6、7、9、10节)

2.导入:作者及作品介绍(参见课本178页注解①和“预习提示”,不必做太多补充)。强调这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提问:大堰河连名字都没有说明了什么(贫穷,社会地位低下)诗人为什么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却想念大堰河?(看课本180页注②,艾青诞生时母亲难产,?因而受到父母的歧视,就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抚养。)

.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节。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板书: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节。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节。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节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

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节 。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节。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6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忸不安”。

补充: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xx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xx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xx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xx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xx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xx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xx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xx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xx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 产 党。

19xx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xx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xx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xx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xx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

“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

诗歌美学主张。

著作书目: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

《旷野》(诗集)1940,生活

《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

《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t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艾青选集》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春天》(诗集)1956,人文

《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

《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 《归来的歌(诗集)198O,四川人民

《艾育叙事诗选》198O,广东人民,1984,花城 《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

《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

《艾青诗选》1982,外文

《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

《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

《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

《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

《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

《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

《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

1985,上海文艺

《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