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5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堰河—我的保

姆》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四、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本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没有体验作者感情的生活积累,他们所学的历史常识相关的也不丰富,对作品的人物就难准确把握。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xx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xx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第二篇: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感知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1.大堰河的人物形象。

2.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的手法

【学习难点

大堰河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 ― 节)

1、第9节中,写了大堰河死时的境况及她的丈夫和儿子、我在她死时的样子或境况,各有什么作用?

2、诗人反复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而大堰河却“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这起什么作用?

3、作者是如何写大堰河的悲惨结局的?

4、诗的结尾是如何表达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的?

1

第四部分( ― 节)

问题:在第12节中,诗人用“紫色的灵魂”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应该怎样理解?

主旨探讨(C级)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该如何概括?

艺术特色

1、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和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2、反复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回肠荡气、意远韵长的旋律美,从而渲染了诗情画意,突出了各节之要旨。

3、叙述、抒情、描写的综合运用。

4、爱憎分明的情感。

五、学习反思(C级)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大堰河形象在当代有何意义?

2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D级)

这首诗和上一课的两首诗同属于新诗,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所不同,试分析其各自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比较其不同之处。

一、积累与运用

1.“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 ( )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联系。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2.结尾中说这首涛也是献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表明

A.诗人的感情,由一个狭小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天地。

B.诗人希望得到世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样的乳儿在感情上的共鸣。

C.诗人仇恨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想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D.诗人的感情,融会世界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一样的乳儿的感情。

3.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 ( )

A.排比 夸张 重复 B.对比 重复 拟人

C.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二、拓展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xx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xx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选择一个角度,简析这首小诗。

新 月

沙鸥

新月弯弯,

3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一颗豆粒

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不被法庭判为受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里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部落在了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总是那么清苦。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们苦熬下去呢?她想和两个孩子一起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烂,放一点酱油。”

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两个孩子一块死去。

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妈妈,今晚上您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泪水从母亲的眼眶夺眶而出。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擦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

十二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

1. 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的顺序?

4

2. 第②段中写道:“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请问事故的“微妙”表现在哪里?

3. 第⑧段中的“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这句话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

4. 第⑥段中写道:“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请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她们就这样生活了10个月”?

1. 第⑧段中写道:“打算当天晚上和两个孩子一块死去。”请说说“她”为什么产生

这种“打算”。

6. “—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是第13段中的一句话,请问是什么原因使母亲产生了“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

7. 第13段写道:“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请你揣摩一下当时母亲心里是怎样想的。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