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变化;管仲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魏文侯变法的内容、特点、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过程与方法: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变化,分析各诸侯国应对策略,促进社会转型,学会分析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比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改革,找出改革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管仲等人锐意改革的精神 【重 难 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变化;管仲改革内容、特点、影响;魏文侯变法的内容、特点、影响 【知识链接】

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分封制的内容?请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 【学法指导】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入手,分析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的新变化,理解这一时期各国改革的必要性。对比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的内容、特点、影响,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价值。 【问题与逻辑】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学案

【知识结构】(学生自己设计)

【自主预习】

1、社会转型与各国应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新变化;各诸侯国应对措施;社会发生怎样的转型)(重点) 2、管仲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影响)(重点) 3、魏文侯变法(内容、特点、影响)(重点) 【课本梳理】

1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学案

(4)文化上:出现 局面 3、应对与转型

(1)应对:

(2)社会转型: 社会向 社会过渡 二、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

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P16最后一段小字)

2、内容: 3、特点:主要集中在 领域,维护奴隶制统治

4、影响:①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②对其他诸侯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例如鲁国初税亩)

三、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魏国) 1、内容

(1)李悝变法

①政治: ②经济: (2)吴起变法

③军事: 2、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维护 统

治。

3、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 ,增强了 ,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 的国家。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 ;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 社会向 社会转变。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学案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 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 D. 实现富国强兵 6.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行“相地而衰征” B. 废除世卿世禄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8.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西门豹

9.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 10.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 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 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 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 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2.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措施。其实质是 A.确立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B.巩固与维护井田制

C.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建立封建地主的经济制度 13.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改革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邹忌改革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预习反思】

【补充知识】

1、结合必修一教材第1页—9页;必修二教材7页--10页;必修三教材6页--11页 2、宗法分封制:

宗法: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宗法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度核心)。也就是说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为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而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成为大宗。小宗则是相对与大宗而言的。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3、社会转型:

由于变法都围绕着富国强兵进行,要富国就要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广开税源,广开税源就要承认私田,这就在客观上适应了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而政治上的改革多围绕着强兵进行,军队的实力一是要有经济保障,二是要有政治保障。加强政治保障就必须淡化和破坏宗法制,实行没有血缘关系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度,以强化国君的权力。这就是所说的社会转型。 【达标检测】

1.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

(请同学们将预习过程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写下来,课堂上寻求解决途径) A. 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目的是

A.维护周王权威 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C.讨伐弱小诸侯国 D.壮大自身力量 【课后反思】 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请同学们在课后将没有理解的知识写下来,由学习小组进行整理后上交课代表)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2

 

第二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二)教材分析

历史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本课主要讲述的就是“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争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和晋楚争霸,当时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是第一位霸主,随着国力的强大晋国与楚国展开了争霸战争,双方在城濮大战。“战国七雄”讲述了“七雄”的并立与战争,各国运用“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几经反复,经历了长平之战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讲述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认识到战乱纷争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文公争霸;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趋势。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下列年代尺,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更迭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完相关内容后,教师提出“西周以后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在年代尺上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又将向我们展开怎样恢弘的历史画卷呢?”导入第6课学习。

【落实课标】

解释课题,“春秋战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看课本30页注释①,结合下列图示了解春秋战国的意思以及起至时间,知道春秋战国都属于东周时期。

展示《史记》资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学生读材料,概括出春秋时期的特点:周王室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春秋争霸”

观察课本31页《春秋争霸形势图》,回答“从图上看,当时有哪些比较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出现与哪一知道密切相关?其中,最先成为霸主的是谁?”让学生明确诸侯国的位置,回忆分封制,由第一个霸主转入齐桓公称霸的学习。

关于齐桓公称霸,首先解决“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学生看书归纳,师生共同整理为1、东方大国,盛产鱼盐。2、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3、“尊王攘夷”,策略正确。讲到第2点时结合选自《论语》的资料,提问“管仲为齐国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你知道哪些有关管仲的故事?”(一箭之仇,管鲍之交)讲到第3点时要让学生看31页注释,知道什么叫“尊王攘夷”,为什么要“尊王攘夷”,得出结论是成功的外交政策,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接着了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再次强调出周王室衰微。

“齐桓公以后继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教师由此引入晋楚争霸,采取学生介绍的方式,注意强调出晋文公改革、城濮大战、晋文公和楚庄王称霸的史实并渗透诚信、感恩教育。

补充材料“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学生思考课本31页动脑筋“春秋时期,齐国、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而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使之“明白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本小字有关吴越争霸的史实,通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展示材料:“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需要从消极的和积极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师由积极的影响过渡到“战国七雄”的学习。

“战国七雄”

观察课本33页《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是怎么来的,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依据地理位置,找出记忆规律“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后中间。”知道七雄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战国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呢?”学生找出战役后,教师可展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地图进行讲解,明确围魏救赵、减灶计、纸上谈兵等历史名词,强调出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

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出现了什么趋势?”(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反思完善】

图示整合。

同步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