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爱辉教学实录及反思

《切好“蛋糕”,共同富裕》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情境导入:

师:故事导入:“邓稼先的奖金”导入,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样的分配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不利于激发劳动积极性,不利于挽留人才。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那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切好“蛋糕”,共同富裕,探讨我国的分配制度。

多媒体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阅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22,解决如下问题:

1、“蛋糕”指的是什么?

2、现阶段,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

学生:归纳以上问题。

三、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这里的多种分配方式指的是哪些分配方式?让我们一块进入:探究一:

我市某活塞厂在企业员工收入分配的问题上,不断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革,实行了绩效工资、计件工资;还设立了技术创新奖、产品质量奖;股金分红也成为一种大家认可的收入形式;同时,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也能得到职务补贴或奖励。

1、在该企业的收入分配中,哪些生产要素参与了“蛋糕”的分配?(即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原则?)

2、这种分配方式有什么好处?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并达成共识。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师:归纳总结分配原则、及分配制度的意义。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确了现行的分配制度的意义,那它又是怎样鼓励人们干事创业的呢?让我们一块进入探究二:某大学生的成功致富之路(教材P23事例)

教师点拨:这位大学生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能够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创业,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

邹林利用担任外管局资本司司长职务的便利,收取贿赂55万元,20xx年2月1日被公诉至北京市第二人民法院,市二中院审理后认为,邹林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无视国家法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免去一切职务,并判处有期徒刑6年。

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各种收入的什么政策?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达成共识,归纳问题。

四:慧眼识金:“我来判断”:课本P23的六种收入,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 学生:辨别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

教师点拨:所以“致富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致富梦想,人皆有之,但真正的富裕观,应该向这位大学生一样,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村民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富,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

你怎么理解共同富裕?出示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并达成共识并进行归纳。

结束语:

目前,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上形成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局面,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共同致富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教学反思:通过上这节课,我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扩大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及时的反思,我认为主要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之一;同时,教学情境的设置也是一种教学刺激,比如在导入新课、重难点突破等方面。这节课在导入上,我引用了“邓稼先的奖金”导入,感觉相对自然,不至于突兀。当然,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案例,也可以是非案例;既可以是教师事先创设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课堂实情即兴创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本身,引发学生与教学互动,促成有效教学。

二、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

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既要重视他们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以每位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新体验为目标。所以,教师应从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清晰地阐述内容,使学生能按照逻辑顺序逐步理解;要利用班级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促成课堂的生成性,使课堂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这节课上,有些同学的表现不是很主动,我就及时适时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实在具体的,也可以是某种期待;总之要体现真诚和个性特色;同时,评价要有策略性和鼓励性。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当我们完成某一课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不断地反思。如果让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第二篇:三个儿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夏张中心小学 耿利红

一、教材分析和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三个儿子》语言十分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中无需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只要能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与渔”,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在这样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镇青年教师比武大赛中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思考和大家交流探讨。

二、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 创设生活情境、以图设疑

1、创设生活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生:扫地、烧饭、洗碗??(生自由说)

师:你们真能干!那还记得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吗?

生:夸我很懂事,很乖,已经长大了??(生自由说)

2、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生自由表演)

3、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有三位妈妈,两个妈妈在吃力地提水。

生: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在自顾自地展示歌喉(课件导入歌声);一个在翻跟头(课件出示动作翻跟头);最后一个在帮助妈妈提水。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同样你们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哦,谁开口讲话了?讲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咦,明明图片上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然后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回忆父母亲的夸奖,一下子就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同时,在回忆妈妈的话,讲述妈妈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妈妈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孩子而感到骄傲的妈妈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最后利用课件导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在自主观察、探讨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住了重点,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 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课件出示:请你这样做)

1、 标出课文自然段,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流利,并圈出难读的生字词语。 2、 同桌互相讨论讨论:你能用什么办法把这些生字记住。

3、 读后请思考: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用横线在课文中划

出来,并把自己当成妈妈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但却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所以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型。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一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大

的学习自主空间。通过孩子们自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等方式自学生字,找到了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并在此基础上自悟出自己就是妈妈时的语气和神态。

4、交流反馈

⑴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胳膊 嗓子 拎着水桶 聪明 走走停停 沉甸甸

师:你能当当小老师,提醒一下其他的同学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胳膊”读轻生,“嗓”为平舌音,“拎”为前鼻音??(生自由说)

⑵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赛读、开火车、齐读)

⑶课件出示多音字(晃荡 明晃晃)

师:这一对词语你还能读吗?总结“晃”为多音字。

(三) 朗读交流,体现阅读乐趣

反馈: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你都在课文中找到了哪几句? (课件出示前两位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大家听听,他们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很能干。如果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生:我认为我儿子是一个天生的歌唱神童。

2、交流提高

交流一 师(面带微笑):我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学生自己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展示给同桌听听。(同桌互读两位妈妈的话)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当当妈妈,来自豪地夸夸自己的孩子!(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为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

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自由练读,提供朗读提高的空间。

交流二 (利用课件,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 前两位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

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

3、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这位妈妈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两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位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映是多元的,对不同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就非常必要了。

(四) 自主发现,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位妈妈是在干什么的时候夸自己的孩子的?(生:井边打水时)打完水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7、8两节,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第8节)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2、指名个别读,再齐读

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水很重。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水很重?

生: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男女赛读 齐读)

<设计意图> 自主发现是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的内容,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一个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

层含义的环节,让学生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和另外两个儿子的鲜明区别,体会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桶,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

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设计意图> 动手动脑,读读划划,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 体会感悟 挖掘内心想法

师: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种的水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妈妈。

师赞扬: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课文中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看到这三个孩子的做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体会了第一个孩子翻着跟头的本领很大。

生2:我体会到了第二个孩子唱歌很动听。

生3:我体会到了第三个孩子很关心疼爱自己的父母。

??

师小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都很大,但他们却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能够?(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像第三个儿子那样把他发扬光大! (六) 开拓思维 发挥想象

师:你能像课文中“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的句势来练习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师提示: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生1:一只小猫在美美地吃鱼,一只小猫在拼命地抓老鼠,另一只小猫在太阳下懒洋洋地打瞌睡。

生2:一位老爷爷在打太级,一位老爷爷在舞剑,另一位老爷爷在慢跑。

??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这个句型的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无比。 (七) 回顾课文 落实重难点

师: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他看见

的这个儿子指的是谁呢?

生:老爷爷眼中的儿子是第三个儿子,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是孝敬父母的。

(八) 总结课文 情感升华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到这里,王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

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为人子 方少时 孝与亲 所当执(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体验的升华。此时,不需要干涩说教,教育的目的就达

到了。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不在简单到认识文章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文本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九) 课外延伸

最后老师还还给大家布置了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2、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这时铃声响起)

三、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

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问题。比如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就草草收场;在练习说话时没有很好的引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