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

一周前的课了,张老师上的示范课,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一节非常好的课,听起来很享受。有些教学能力可能是学不来的,是一些好老师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

看到一些对阅读课言语教学的方法培训,发现许多方法这节课都用到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这节课用到了比较对照、朗读涵泳、融情想象、品评玩索、语境还原等多种方法。比较对照的地方最多,归纳有几处:

一处: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这里的“只有”需要品读,老师问能不能去掉,把去掉后的句子与原句对照。

二处:

“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孩子甜甜的笑脸啊!”

“那些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以上三句在一起比较,得出语言表达要准确,符合文意。

三处: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美好啊!”

去掉关联词语读一读,发现不同,学生回答很精彩,说强调了任何时间地点。

四处:

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与课文对照有什么不同,进而发现逗号强调了“给”。

比较对照确实是品读文本遣词造句精准恰当的好策略,一比较,优劣就出来了,长期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焉能不高?

本节课还多处想象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

一处:

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望着满院亲身栽种的花草,他仿佛看到了??要求学生补充句子

二处:

出示:

春天来了,

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

散发出阵阵芳香,

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老师配乐朗读,提问:善于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画面,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再引导说话:如果你是岛上的居民,当你早晨醒来时,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当你做完一天的工作累了时,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当你心情烦闷时,你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

当然,也看了网上的一些设计,想象说话的环节很多设计里都有,比较对照的设计张老师看似信手拈来,却用得别具一格。应该说,这节课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诠释得非常深刻,并多处出示这句话,出示汪国真的诗相互映照,人文的价值相当到位。这节课,词句的朗读品评积累也相当到位,“姹紫嫣红”一词老师单独解释了“姹”,抛给学生“睹物思人”时又睹进行解释,与“绪”比较,词句的品评花了大量时间。每个环节的起转承合都不落痕迹,显示出张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语文课的语文味,语文课的言语教学,我想主要也就是这些内容了。

这节课还设计了儿子写回信的环节,请学生写一写。因为做“以读助写”的课题,对写关注得更多。从学生写的内容来看,大致都是表达明白给予是愉快的道理,以后要多给予多奉献。这样的写话安排很显然属于“以写助读”,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本主题。其实,这篇课文按照栽花——赏花——写信教子的顺序,线索非常明显,篇章结构

清晰,而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也值得点拨。也就是说,从“以读助写”的角度看,可以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因为阅读教学太强大了,这节课花了六七十分钟,反复挖掘“’给‘永远比‘拿’愉快??”所蕴含的深邃人生哲理,文章清新的语言、明晰的脉络、一件小事寄寓深刻道理的表达特色,完全可以在写作上给学生一点点启示。

我们挑哪一课上公开课,也是常常犯着这样的毛病,找的都是情感价值多的文章,如此就可以在思想感情上大做文章,配乐、吟诵、情境、想象??或感人涕下,或激情澎湃,老师不是主持人,还是要在语言表达训练上下功夫,平淡的课不一定不是好课,能在阅读中渗透一点写作,应该更是好课吧!

 

第二篇: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