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口号

素质教育是口号 应试教育是指导

------说说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这几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了教育界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我们也都赞成这种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因为“说着容易做着难”吧,很多时候实事是不敢恭维的,所谓素质教育不在很多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标榜的是素质,实质依然是应试;标榜的是能力,实质依旧是分数;标榜的是创新,实质仍旧是填鸭??其结果表明,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为害甚烈,影响极广。它荼毒的不仅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危害的是祖国繁荣、民族强盛的前途和进程,后果确实发人警醒。所以许多教师站在教育转折的十字路口,心中一片迷惘。究其原因,大多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肤浅而造成的,人们的很多思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的。

我们来把这两种教育方式做一个比较,就能明白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误区:

一、素质教育既然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就应该使每一位学生的文化成绩达到非常理想的目标,否则就无法彰显素质,就谈不上成功。这显然也是以应试为指导的,以“分数”论英雄。比如说某个班级有个同学,天生有点儿耳疾,而且智商也较低。当然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对这样的同学也要“不抛弃,不放弃”。

但我们总不能苛求她在学习上和别的同学相提并论吧,总是应该另当别论的。如果非要各科老师加班加点为这个同学去另开小灶额外辅导,效果也不会太理想的。那后果也是可想而知不言而喻的:老师辛苦无收获,学生累死又厌学。恶性循环下去怎么了得。所以我觉得,素质教育虽然是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但也主张因材施教,不能这样一视同仁一概而论。打个比方吧,兔子本来可以做短跑冠军的,你非要培养它去当游泳选手,那自然是白费力气自讨苦吃。

二、素质教育既然是全面的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应该使每一位学生的每门功课的成绩都达到非常理想的目标,否则就说你的教育失败。造成这种误解的根源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只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说明这个道理:远说我们的“万世先师”孔老夫子呀,门下弟子三千,闻名者也不过数十。近说举世公认的天才科学家爱因思坦吧,智商极高,请他来做老师吧,别说让他来都教我们平常的一个学生为数不少且良莠不齐的的班级,咱们就给他十棵八棵“好苗子”恐怕也不见得会把他们个个都培养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尽管他本人学识极其渊博,别人无法企及,但也不可能天文、地理、音乐、美术等样样精通。

三、素质教育就是文化成绩的单一教育。这是长期以来就存在于人心的观念。所谓高素质高水平就是成绩好学业棒,人们在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时候,往往就以文化成绩为唯一的衡量

标准,就是看成绩有没有进步。至于其他各方面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学习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思想是否得到陶冶等一律不予理会;他们评价一位班主任老师工作能力的强弱或者一位任课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是赤裸裸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依据。这样就无形中给老师,特别是也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错误的发展导向,会严重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会扼杀某些学生特长的发挥。断送他们一生的光明前途和幸福。正如我们上文所言,强迫兔子去学游泳而不是发展跑步才能,怎能不令人挽腕叹息呀。

四、素质教育是短暂而瞬时生效的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功力”强大,是提高成绩的灵丹妙药,只要实施了素质教育,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如果你在短时间内并未马上有大的收效,你进行的就不是素质教育,就是落后的方法,就是没有理由存在下去的怪胎,就必须按他的指挥棒进行校正。这种做法,即使有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谁人不知,却偏偏有那么些“聪明的笨蛋”继续以堂而皇之的理由,不断扼杀尚在探索中的素质教育方式。

五、花猫狸猫,逮到老鼠(分数)就是好猫。市场经济的原理居然也用到了教育教学上来。但说这话的人往往是理直气壮的,没有高分数学生能考得上好的学校吗?学生考不上好学校你能算得上好老师吗?诚然这不无道理,但能猫即使能用,其余的暂时不能捉到鼠就统统不要了吗?归根到底,还是高考指挥棒的

挥舞,还是应试教育在作祟。假如真的这样的话,教师中只留几个名师特师之类的“能猫”,其余的全打发他们回家不要误人子弟好了,每年还可以为国家节省一笔巨额资金,能行吗?

六、素质教育是各科独立的单一知识教育。正是由于分数是法宝,成绩是说明,导致了各科教师之间互不关心,争抢时间甚至在学生面前挑拨、扯皮,种种原因造成了各科教学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知识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失去了它作为理论指导的实用性价值,无法形成活泼有效的学习大环境,当然也就收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之中偏科偏学现象层出不穷,“单腿凤凰”屡见不鲜。各科独立的单一教育又怎么会结出丰硕的素质教育之果来呢?

七、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冲突论。为什么一个个放着素质教育不干,偏要捉迷藏般地跟检查组打游击战?为什么学校还有主科副科之分?为什么体音美还只是相当于娱乐而已?他们以为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冲突,这才是真正的根源。其实,素质教育搞好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二者是纲与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几个误区的存在,主要是一些人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的,而过程才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要你教出十个八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的学生实在不费吹灰之力,但要你教出一个能演算出一加一为何等到于二的学生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对

你自身都是个难题。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们包括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热爱自然、关爱他人、抗挫折能力等等的综合教育和提升。有效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方式,如:减轻学生们的考试压力;教会其创新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和创造;让学生们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工厂、农村等地去实习,寒暑假到外地去旅游和考察;训练学生写论文,建立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可惜,目前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已经逼得学校和家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创造性地发展素质教育方法了。

综上所述,透过现行所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比中存在的这些误区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说,制约素质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陈旧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观念。只有彻底地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摆正教育的指挥棒,彻底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固有落后意识,才能真正地使素质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学生才能健康成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才会更加富强、文明和昌盛。

 

第二篇:素质教育,决不是一句口号

当前,许多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最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孩子入学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对一道题或者能背诵一首诗,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学后,考试成绩就成了父母和老师判定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一些家长反对孩子当班干部,怕影响学习,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能考得上大学就行了。实际上,这是对人才理解的偏颇。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水平,尤其是一个人的能力从分数中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盲目追求分数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这种人并非当今社会所需。

19xx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耐人寻味。这位科学家谈自身的成才体会,避开了早期智力开发的作用,强调品德文明的养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精髓,这位科学家的意思无外乎说一个人成功与否,素质教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让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单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引导幼儿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当前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重视才艺学习,忽视“做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不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认为幼儿素质教育主要是进行才艺学习,因而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让孩子识字、学钢琴、学画画等,而不考虑幼儿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影响孩子身心正常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育儿价值取向,也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给一些知识性东西或单方面重视对幼儿进行才艺训练,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训练和培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力。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幼儿教育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着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

素质教育决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幼儿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能当好孩子们的老师。幼儿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儿童在他们的生命之初,就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并且呵护它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这些种子能够开出绚丽的人生之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