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藏羚羊跪拜》这篇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初读时就被文中那只为了孩子深深跪拜的藏羚羊的崇高母爱而感动,很多同学在听完故事后也都流下了眼泪,陷入了深思之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羚羊的崇高精神。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带着崇敬的心再进入教学,了解美丽而顽强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了解藏羚羊的生存现状,他们的情感更加投入了,学习也更加自主了。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对藏羚羊善良、矫健、顽强的精神的敬佩,也相互之间交流了不少对藏羚羊及动物保护的看法。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藏羚羊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

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圈划、朗读、敢无使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开放的教学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在谈感受时,学生的发言比较集中在藏羚羊圣洁的母爱上,还有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开去,体会到了自己的母亲给与自己的无私的关爱。由于学生发言踊跃,这一板块看似成了本堂课的一个**。但课后我静静思索了一下,还是发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我感觉没有很恰当的处理“文”和“道”的关系。毕竟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品读文本语句上,应抓住 “跪了下来”“流下长泪”等一系列的描写语句引导学

生体悟情感,而学生回答的问题似乎更侧重于他们熟悉的母爱。语文课要求做到文道的统一,但语文课毕竟不能等同于政治课,重点还是应放在文本语句的研读上。如在学生发表体会感悟时,我的点拨能更侧重于“文”,而不是过分开放接纳学生的答案,那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会完成的更明确更出色。

《故乡的元宵》教学反思

元宵节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节日,在吉林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同学们说说今年的元宵节你是怎么过的,再猜猜作者是怎么过节的,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文本细细品味作者过节的情景,学习其写作手法。

课上我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有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看走马灯、看围屏、放灯笼等,其中“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的;“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是一笔带过。分清了详写和略写的活动,通过朗读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练笔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看到的元宵节一天中所有民间活动,再确定要详写的活动和一笔带过的活动,然后和同桌交流,说一说,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写在本上也就容易多了。

仿照着《故乡的元宵》一课的写法,让孩子们写了习作家乡的民俗,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想,特别好,收获非常大。好的文章就是范文,利用好了,习作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篇:教学反思(三)

体验与写作

漳州龙海市长边中学 蔡爱华 019号

生活是写作的原创力,是素材积累的源头。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舞台,演示者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作品也反映生活,学生可从生活中摄取创作的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写作的视角应放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直接参与生活,走近生活,了解生活,而后描绘生活。

有人把学校比喻成“象牙塔”,也有人把学校比喻成高不可逾的“围城”,其中不无道理。大部分学生每天几乎只有两个定点,即“家——学校”,“学校——家”,与自然、社会、生活失去联系,所获得的信息只能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支鳞片爪或者是翻炒了好几遍已经索然无味了的话题。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只能是“青菜拌豆腐——一清二白”,既无优美的句子,又无吸引人的新奇的故事情节。如“路上帮一个老婆婆过马路”,至今仍是“路上帮一个老婆婆过马路”显然有点老套了。一些大文学家、大作家,他们在创作中都非常注重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如鲁迅为了写阿Q在赌场赌博的心理,也不避忌到赌场中体验,亲自下水摸几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可谓是独霸武林,据说有人根据他小说中每个的食谱开起了餐馆,生意颇火,这与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尝尝当地一些传统地道的菜肴有关。黄蓉的一道菜骗取了洪七公的一招武功,仍历历在目。因此,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仍然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因此,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才能有新的创作素材、新的创作话题。

如写《春天在哪里》一文,可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的气息,到生活中去捕捉春的影子,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到,春天就存在于大自然的万物中,存在于人们的欢歌笑语中,存在于人们的互助理解中。材料有了,心中有物了,哪怕无“霜叶红于二月花“似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体验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走到课堂以外的生活圈子,从中获取生活素材,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