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研究综述

清末山东义和团组织渊源研究综述

摘要:在义和团相关问题研究中,义和团的组织及其源流是义和团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弄清它,将有助于对整个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对于义和团组织渊源的研究,能够更好的让人们去了解在清末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义和团产生的原因以及义和团的影响。

关键词:义和团,组织源流,多元性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什么历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引起过如此长期的众说纷纭的讨论,其中有关义和团组织渊源的研究也是很多,义和团研究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在中国90年代初期曾掀起过一段义和团研究的高潮。进人90年代以后,义和团研究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论文发表数量也比较多,中期以后研究势头回落。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举行了几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如河北廊坊和河北大学分别于19xx年、19xx年举办了“义和团廊坊大捷研讨会”及“义和团运动与华北社会学术暨直隶总督学术研讨会”,还有青岛大学和山东大学也分别于19xx年的7月、10月举办了“义和团运动90周年研讨会”及“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义和团是怎样发展而来,这是研究义和团的学者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论者通过深入发掘史料和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说法。但由于义和团的组织比较庞杂,故而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研究局面。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来自白莲教系统的八卦教。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不是来自于白莲教,来和团属于民间秘密结社或拳会组织,与教无关。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是众拳会之混合。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源于乡团,是团练与义和拳结合的产物。义和团多元性的组织源流的研究,为义和团的性质研究、义和团口号的提出来源和原因内涵及其评价研究、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研究、历史作用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关于义和团的源流,丁名楠在《义和团运动评价中的几个问题》中说:“义和拳的源流与评价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有关,团练是清朝腐朽统治的一种支持力量,而秘密结社历来受清政府的查禁。”正是在这种类似“血统论”的思想指导下,学者们去探寻义和团组织方面的祖先,试图以此来帮助论证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性质。路遥的《义和团研究述评》则认为从其最初组成来看,它并不单从义和拳发展而来而是由大刀会(金锤罩)、梅花拳、红拳、神拳等众拳会的汇合,其中占主导的组织形态乃是与金钟罩相结合后的神拳,也称神团或金钟罩团。对义和团组织源流的讨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说它来自团练或私团,一是说它源自秘密会社或秘密宗教的组织,是白莲教系统八卦教的一支。持前一说者,都否认义和团具有反封建性;而主后一说者,则往往承认它有反封建性。

19xx年中国史学会编辑出版了翦伯赞主编的大型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以及周锡瑞所著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在这些资料中,有关义和团组织源流的资料非常详实,不仅把义和团起源之地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出来,而且关于团众的来源也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有关义和团名称,劳乃宣在《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中写道嘉庆年间,用“义和”两字命名的农民组织不少,大都和八卦教支派离卦教有关。据当时直隶总督那彦成的奏折中所列出的有:青县季

八、叶幅时传习义和门教一案,故城县葛立业传习义和门拳棒一案,青县尤明等传习义和门离卦教一案。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载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xx年版。该书对源流研究影响很大,甚至它所使用的“源流”一词也一直被沿用。根据嘉庆十三年的上谕和嘉庆十八年直隶总督那彦成的奏折,断定直、东交界地区名为“义和拳”的反教会组织来源于近100年前的白莲教系统中的离卦教派,属于一直被政府严禁的“邪教”组织。时人的有关叙述也大都称义和团源于八卦教、白莲教等“邪教”。19xx年,国外学者施达格出版了可视为第一部研究源流问题的学术著作《中国与西方: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反驳了劳乃宣的观点,认为义和团是从乡团一类忠于清政府的地方性武装发展而来。19xx年,台湾学

者戴玄之印行《义和团研究》,对“乡团说”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这些著作对源流研究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陈湛若发表的《义和团的前史》一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义和团的组织起源。尽管该文基本接受了劳乃宣的结论,但他的研究思路以及对王伦起义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

路遥在《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的几个问题》中认为:“义和团的组织源流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有三:一为从大刀会(金钟罩)组织演变过来;一为从梅花拳——义和拳传播下来;另一则从神拳改变而来。”路遥的研究揭示了义和团源流的多元性,并且第一次把鲁西南大刀会、直鲁交界地区的义和拳和鲁西北的神拳看作义和团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组织。这一看法对以后的义和团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路遥于19xx年出版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在该书中,作者对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地区之一的冠县十八村和威县沙柳寨一带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仔细研究,考察了这块“飞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行政管理、经济结构、教会发展和民间结社情况,从而对研究界一直存在争论的梨园屯教案和梅花拳组织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路遥在《义和拳教钩沉》中认为:“义和团组织,其表象是拳会、教门和民团的混合,而其核心则是秘密拳教。”

关于义和团的产生渊源及特点。路遥在《“义和拳教”钩沉》中,考察了义和拳的组织演变及它同义和团之间的历史联系,指出乾嘉年间五伦起义中的“义和(合)拳”可以称为“义和拳教”,光绪年间的“义和拳”同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和组织的传承关系?。欧阳跃峰的《“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认为“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不仅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有关,还与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山东地方官员大力倡导办团练有关?。阮芳纪的《义和团发生和特点》,认为义和团发生的条件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暴政、民教冲突、水旱灾害、经济波动等天灾人祸,运动具有分散性、自发性及正义性的特点?。林敦奎在《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一文中认为:义和团的发展与灾荒有紧密的联系,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灾民大量加人义和团,于是义和团在民族危机与自然灾害结合起来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振江的《华北游民社

会与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时期的华北游民社会作了考察。他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华北游民及半游民无产者充当了义和团运动的骨干与首领,他们一方面敢于斗争、敢于任事,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破坏性。张红军在《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民俗信仰既是义和团运动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又是义和团运动中重要的精神武器。张士闪的《从梅花桩拳派看义和拳运动的民俗因素》,通过对梅花桩拳派“文场”、“武场”的考察,指出梅花桩拳派民俗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开放系统,不能笼统地将梅花桩拳及义和拳看作一个教派。义和团运动是梅花桩民俗群体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传统文化载体。欧阳跃峰的《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指出: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传统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他们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林敦奎在《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中认为:义和团的发展与灾荒有紧密的联系,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灾民大量加人义和团,于是义和团在民族危机与自然灾害结合起来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振江的《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时期的华北游民社会作了考察。他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华北游民及半游民无产者充当了义和团运动的骨干与首领,他们一方面敢于斗争、敢于任事,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破坏性。戚其章在《近代教案与义和拳运动的兴起》中认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教案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在国际国内各种矛盾激化下,民教冲突最终演变为义和团运动。周育民的《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民教冲突形态研究》,通过对1899年嘉祥县民教冲突分析指出:由于山东农村的社会结构中没有强有力的家族组织,山东地区乡村的家庭血缘关系因社会贫富分化而相当松弛,使得民教冲突得以在家族内部乃至家庭内部这样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展开

三、总结:

七八十年代之交,一度中断的源流研究又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并且成为义和团研究的热点之一。义和团组织起源的多元性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源流问题上的“白莲教说”和“乡团说”的简单理解已经

被抛弃。学者们广泛利用各种资料,推动研究的进展。对白莲教、八卦教、义和拳等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教派内部组织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考察。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否定了白莲教起源说;有的学者探讨了义和拳与八卦教、白莲教在历史渊源、活动形迹和信仰体系方面的不同;学者周海青在《山东义和团组织的源流及其发展》中提出了民间秘密教派的文武场问题,认为与历史上的白莲教、八卦教有密切关系的义和拳、神拳、大刀会等组织,都属于八卦教的武场。

有关义和团组织渊源的研究可以说是如百家争鸣一般,针对不同的方面的研究及论文相继发表。虽然说文献众多,然而细看下来,有关清末山东义和团组织渊源的文献相对来看就少了很多了,但是对于这些文献需要去仔细研究,以便从中汲取、借鉴相关知识和经验。此外,再结合《清实录》以及《那彦成奏疏》等清末档案资料中的相关记载来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好的达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名楠:义和团运动评价中的几个问题[A].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2.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义和团(四)》[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1.

[3]陈振江.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J].历史教学,1991,(6);华北游民在反洋教与义和团运动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1991,(1):8-9.

[4]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5] 路遥.“义和拳教”钩沉[J].近代史研究,1991,(2):126.

[6]施达格,吴宣易节译.中国与西方: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上海正大书局出

[7]陈湛若.义和团的前史[J].文史哲,1954,(3):17-25.

[8]周海青.山东义和团组织的源流及其发展[J].破与立,1979,(6).

[9]路遥.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的几个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1960,(2):9-14.

[10]欧阳跃峰.“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J].历史教学,1991,(9)

[11]阮芳纪.义和团发生和特点[J].《历史研究》,1991,(3).

[12]张红军.略论民俗信仰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J].民俗研究,1992,(1).

[13]张士闪.从梅花桩拳派看义和拳运动的民俗因素[J].民俗研究,1994,(4).

[14]欧阳跃峰.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J].华北师大学报,1996,(1).

[15][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6]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4).

[17]路遥.义和团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2,(2).

 

第二篇: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 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

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 平原大捷:略。

3. 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 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