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摘要:中学散文教学是体现语文 “人文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从散文的思想内涵,创设情境,朗读吟诵,联想想象等方面统一其人文性与审美性。教师充分地挖掘课本中潜在的人文因素,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的情趣,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成。

关键词:散文教学;人文性;审美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具有其它文体所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丰富的文化意蕴、浓郁的乡土气息、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示作品的思想魅力,闪耀着人文之光,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更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中学散文教学是体现语文 “人文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就有5册。其中散文就占了两个单元,如下表所示: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另外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14册书里就有两本是有关散文系列的教材,分别是《唐宋散文选读》(谢飘云、闵定庆)和《中国现代散文选读》(陈

剑晖)可见散文所占的比例不少,而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充分地挖掘课本中潜在的人文因素,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的情趣,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成。

一、现状

散文往往文质兼美,以神驭形,因形见神,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它包涵的内容和思想极为丰富,思路非常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散文比起教文言文、小说等更难去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像蜻蜓点水般用一节课带过一篇散文,甚至一节课带过好几篇散文,要么有的教师会花好几节课将一篇篇美文分得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忽视了散文自身的审美特点,漠视学生个体的体验,而且学生缺乏诵读,让学生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篇篇的“美文”, 学生就没有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自然而然学生对散文就失去兴趣和灵性。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散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人格和审美方面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人文性教育,深入挖掘散文的人文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并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具体实施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2]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和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立足于传授学生鉴赏散文技巧的基础上,来实现教学育人,文以载道,审美熏陶的人文性作用。

(一) 在把握散文思想内涵中统一人文性与审美性

散文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秦牧说过“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领会深远的思想和道理。粤教版必修与选修课本中所选的散文中现代散文中多数是哲理散文、抒情散文。例如:《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五单元

为“吟咏文化,传承精神”,本单元作家以名胜古迹借助独特的文化意象和人文山水,将历史的深思和哲学的睿智熔于自我的散文中,形成一种诗、史、思三者交融互汇的美学风致。[3]《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在讲这课时不妨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学过的《乡愁》,作者由爱情、亲情升华到家国之思。余光中深爱中华的传统文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就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就是借助雨声雨景及音乐、美术、古典诗歌等文化意象,把读者带入细雨纷飞的美的世界,回忆往事,以寄托对故国山河与传统文化追思向往之情。

古典散文中多数是游记散文。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带领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景与情”的关系,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4]因此学生应该了解散文的创作的背景,这样会更好地驾驭作品的思想。体悟散文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从而审视散文对于我们个体生命的意义。例如:粤教版中选取了四篇苏轼的文章,其中散文有两篇《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讲到这两篇散文时就不得不讲到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感悟及作者的人格魅力。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文章。苏轼虽在仕途坎坷不平,遭受许多的不幸的打击,但他从来未被痛苦的悲伤所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处处表现出达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显现出苏轼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5]苏轼寄情于山水,从中寻找大自然的美好,得以排解他内心的苦闷与孤独,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作者与客人尽情投入到大自然怀抱之中,领略其间的清风、流水、明月、天光之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游人这时心胸开阔,逍遥自在,作者将泛舟带来的无穷的乐趣写得淋漓尽致。也只有像苏轼这样旷达洒脱之人,才会有此感受。

面对赤壁清幽的优美景色,以主客问答的方式,作者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生短暂,万物与我将无穷无尽,“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将从名利、荣辱、得失等羁绊中解脱出来了,进入了一种超世俗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这也是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这种超旷的艺术与精神境界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在讲课时教师饱满激情地介绍作者,让学生为情所动,从而进入审美境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同时也被苏轼这种崇高人格魅力所感染,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体会人的尊严和价值,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和文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精神世界。[6]

(二)在创设情境中统一人文性与审美性

教师课前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视频等,也可以讲故事,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再声情并茂地召唤,共同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课文。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刻品味散文的韵味,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就容易多了。

例如张承志的《汉家寨》,讲的是在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环境中,汉家寨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家园,依然“坚守”在那片土地上的事。因为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天山南麓的千里戈壁,很难理解戈壁的悲凉严峻,在讲新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让学生回忆诗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塞外大漠奇特壮丽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接下来展示几张雄大磅礴、苍凉广袤的戈壁图片,学生见了都发出了惊叹声,在这种视觉的冲击下,让学生感觉到了一种苍凉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相应找出描写景色的词语:荒芜、死寂、空旷、恐怖。可见汉家寨环境极其恶劣和艰难,学生就会问到: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去开始新的生活?自然就引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他们要坚守自己的家园、文化、传统。让学

生懂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依然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守住做人的尊严,守住民族的灵魂。

(三)在朗读吟诵中统一人文性与审美性

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朗读吟诵,是学生充分感受散文魅力的重要途径。读散文就要读出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情感美,这样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性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非常适合学生朗诵。我先让学生认真听配音朗读,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吟诵等等,尽可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课文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读时我配上了钢琴曲,营造氛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这两段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叠词的运用,让语言具有节奏美,博喻和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读着这优美的句子,配合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散文热情,体验作者的诗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荷塘月色》的文末写到作者对江南的回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应该体会到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是这篇散文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四)在联想想象中统一人文性与审美性

阅读散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应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散文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描绘了辋川春山图,“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此属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春光明媚 , 山色一片新绿,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 白鸥展翅飞翔 , 野雉鸣叫 , 草木青翠欲滴 。学生读到这些句子时,展开想象,仿佛眼前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学

生在阅读时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受到作者感情的感染,领会诗人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散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散文,让他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使学生通过领会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从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美,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文人的人格精神,追求真、善、美,让学生真正爱上散文。

参考文献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5.1

[4] 郑文穗.《 唐宋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5] 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A]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2期2002.3

[6]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基本要点.cn/s/blog_599105f30100ab1e.html

(联系方式:韶关市乐昌第一中学 陈爱明 邮编512219 手机138xxxxxxxx)

 

第二篇: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摘要】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无拘无束的体裁。轻便灵活,战斗性强,便于及时反映迅速变化的事物,富有现实性。散文的题材无限广阔,不应划地为牢,规定这应该写,那不应该写,应以作者的个性、爱好、素质、经历、思想感情而定。用散文轻便灵活的形式,兴改革之风,赞创业之人,抒时代之情,绘神州之美。要把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和愿望反映出来,体现时代的精神,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胸怀,与时代精神同步。

【关键词】散文教学;美育;语文素养;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已成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散文以其本身的特点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涵养学生的性情,积淀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素养方面将发挥着别的文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职业学校的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构建新型的散文教学模式对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

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

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

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二、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和道德修养

散文和诗歌一样,都是“向内”的抒情文体,注重表现人的心灵世界,表达主观的情感,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它拥有诗情的王国,至美的境界,学生多阅读优美的散文,可以进行情的渐染,美的熏陶。

好的散文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从阅读中给自己找到榜样,从人类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道德修养。

课堂以外有千山万水,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使学生走出较为狭窄的精神视野,放眼世界文明,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语言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情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作文教学,在生命的感悟中提升精神境界,在勤于练笔中写出自己的散文

在散文所营造的诗意的空间中,学生们倾听到的是鸟儿在洁净的天空中啼鸣、童言稚语对生命的赞歌,看到的是被洗净的天空、被过滤的大地、碧绿的植物和芳香四溢的花、生动的风、具有灵性的雨以及对自我、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和感动,心底有一股遏制不住的创作欲望,迫切想拿起笔来表达自己,正所谓“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舒婷)。

在学生有了较浓厚的表达欲望和语言积淀后,还应设法让他们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以促使其作文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其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首先是写作时间的突破。写作是一种能力,光凭有限的几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更何况,心理学研究和大量事实证明,人的思维活动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的形式、一个新颖的构思、一个词语的运用、一段文字的撰写,往往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某一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因此,要鼓励学生见缝插针,随时随地有见而作、有感而作,写出自己的真实见闻,真实感受。再就是作文形式的突破,可以是完整的篇章,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甚至可以只是一句话、几句话,不必每次写作都写成完整的篇章,每次欣赏完电视散文我都在课堂上留下一点时间,让他们有感而作。作文在报刊上发表,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放叫发表;在学校校报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叫老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学生的作文一旦写出来,我都让它拥有了读者群,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热情书写对生命生活的体验,自然也就做到了勤于练笔,写出属于自己的散文。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功能,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会审美,能创作,富于艺术修养,敏于艺术直觉,让学

生的精神世界比常人更为美好丰盈且充满活力,他们的人格也一定更为健康而完美。以此达到教育的最高目的、最高境界。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