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新理念20xx

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申报表

单位(全称):寿光市实验中学幼儿园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新的课程理念冲击着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给班主任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对班主任这一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证明:一位优秀的老师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因为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和教学以外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更是来之不易,它需要班主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精心管理。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尝试从各个方面入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是班级管理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因此,我觉得幼儿园的班级管理首先应该注意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陈鹤琴先生提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保护。”于是每个区角摆放什么?怎么摆?墙面如何布置?我都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共同商讨、一起制作。例如:自然角天地里的种子由大家商量用玻璃罐储放后,孩子们有的准备盐水瓶,有的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然后由他们分类装罐,最后由老师进行修饰并在瓶颈上挂上小书签,标明植物的名称、生长的地点、收集人员。虽然让孩子参与创设比老师自己独立完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就其教育效果来说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而且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在创设物质环境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关系,情感依恋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营造和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以便让他们在这种心理环境中自由、快乐的发展。我经常蹲下来和孩子们近距离的接触,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交流。而课间、游戏或是闲暇时,孩子们也会歪着脑袋和我拉家常。抱抱我的身体,摸摸我的衣服,牵牵我的手,这些动作都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接受。当然除了动作他们还会从语言上表达对我的认同,“老师,我明天给你带一件最漂亮的衣服”;“老师,我下次带你去吃肯德基”。虽然他们的承诺遥遥无期,但足以令我激动。这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宽松、愉悦的氛围的作用,是班级管理的前提。

(二)注重学习、学会反思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一个班级有好的精神面貌,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管理者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善于学习。因为没有教师的学习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常运作,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平时,我尽可能的抓住机会去“充电”;园领导也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新理念,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我们的知识经验,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其次,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我们要认真的看,仔细的读,深入的分析。在实践中我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分析应对,已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最后,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在认识观念调整之后,管理过程中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孩子从我这儿学到了什么?”“今天我忽略了哪几个孩子?”“哪些做法需要改进?”“班级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我们才会逐渐的充实和能干起来。

(三)建立、健全常规是班级管理的重点

有效的规则有利于班级管理和保教工作的正常开展。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总是首先建立、健全班级常规。

幼儿一日活动中,生活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非常必要。幼儿园烦琐的事情非常多,教师总恨不得自己是“千手观音”。多年来,我一直主张幼儿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幼儿能管的事,老师不管。于是我在班里搞“我是班级小小管理员”活动。班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管理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职务。如:“图书管理员”“队伍管理员”“杯橱管理员”“喝水管理员”“洗手间管理员”“饭前管理员”“花鱼管理员”“小动物管理员”“玩具管理员”等等。

早上入园跟老师、同伴打过招呼后,小朋友会习惯地走到“今天玩什么”的提示牌前,了解自己晨间活动的内容。当然,如果想参与其它组的活动时,要先跟别人商量:“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早操时间到了,“队伍管理员”会提醒自己的队友赶紧把队站整齐,拿器械时要一个接一个的拿,不推、不挤也不抢。早操过后,“喝水管理员”会提醒小朋友喝一杯水。以前饭前洗手时,水池边总会湿一大片,玩水经常弄湿袖子,现在在“洗手间管理员”的监管下情况大有好转,而且每次洗手都能听到从厕所里传出我们自编的儿歌“开小水,手心搓,手背搓,关好水,甩三下,一、二、三”。以前分饭时总是闹哄哄的,“老师我分碗”,“老师我分勺子”。有了“饭前管理员”孩子们按照值日生表,有秩序的轮流为大家服务。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又使他们体验到了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快乐。饭后的清洁工作由当天的值日生和保育老师一起完成,其余幼儿跟当班老师到户外散步。散步之前我们会重复散步的口号:找个好朋友,两个手拉手,手拉手慢慢走,上下楼梯要靠右。这样既轻松集合了小朋友,又帮大家巩固了散步的规则。午睡了,“鞋子管理员”会监督小朋友把鞋子摆放整齐,然后互相帮忙脱衣并折叠整齐。以往起床后总有许多小朋友捧着衣服让你穿,现在你只要说请儿歌来帮助你,孩子们会边说边干: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真是可爱极了!穿好后他们会炫耀:“老师,你看!”我向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会给我大大的笑脸,知道自己是最棒的!

班里刚刚换了防护栏,小朋友总喜欢攀着窗台往外看,于是我发动大家带来小鱼、小泥鳅;每个孩子种植一盆可发芽的种子。把鱼缸、花盆放在窗台上一字排开,既有效制止了攀爬窗台事件,又培养了小朋友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花鱼管理员”负责给鱼儿喂食和换水,给花儿浇水。专管图书的是“图书管理员”……有了这些“管理员”我也轻松了许多。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游戏时再合适不过了。小朋友喜欢游戏,有时玩起来特别疯。于是我们班设了一个黄牌区,破坏游戏规则的,会被请进去坐在那里休息,等什么时候想好该怎样游戏时,再重新参与。我们班的张竣凯是个捣蛋鬼,但只要在黄牌区休息一两分钟,再玩游戏时就会发现他规矩多了。

虽然这些班规的建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但它的建立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四)家长的支持、配合是班级管理的宝贵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例如:我们在一节音乐活动中,先请家长观看、欣赏幼儿敲击碗筷、瓶子的教学活动,而后布置作业----自制乐器“叮叮当当”。在此后的延伸活动中,家长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创造,令我咂舌。他们的选材有竹片、饼干筒盖、废弃的钥匙等。做好的“乐器”摆放在音乐角,供孩子们继续探索。在这一活动中家长真正成为了响应者、参与者和教育者。

当然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家长会,晨间亲子活动,随时更换家长园地内容,推选家长委员,开展家长开放日、亲自趣味运动会、家访、开通班级博客、飞信群发育儿信息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把孩子在园一天的表现,清晰的展示出来,让家长朋友清楚、明了的看到孩子的成长点滴和进步。并请家长再根据自家孩子的表现,有针对性的在家辅导,让家园沟通真正的为了孩子的发展来进行。家长们热情很高,积极配合幼儿园各项工作。惟恐自己的懈怠耽搁了孩子的学习。我们还开辟了“回音壁”栏目,请家长记录下自己育儿的一些好的经验、体会或遇到的棘手问提等并公布于此,以便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学习更多的育儿方法。家长对此也很关注。这使得家园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在互通信息、交流看法、全面了解幼儿发展情况的同时,不仅在教育上达成了共识,而且提高了班级管理的质量。

三、取得的成效

1、让孩子参与建立、健全班级及创设自己班级的生活环境,比老师自己独立完成效果要好很多。就其教育效果来说,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了责任感和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幼儿也更加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2、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经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通过家园多方位沟通,家长看到了孩子能力的提高和成长进步,对班级工作更加支持。

四、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管理。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实施,都要经过教师不断的实践反思,幼儿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细心、有耐心。

2.教师要加强研讨,勤总结、勤反思。教师要认真用心,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经验。

 

第二篇: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班级是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长久以来,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班级管理又特别重要。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其实,在这种常规的教育中,我们没有必要一味的进行负面的惩罚,我们更多的可以给予幼儿于鼓励,从而激励他们,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认为常规教育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自身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上课不能说话,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常规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幼儿过多的限制。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他们考虑到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但没有顾及幼儿的整体发展。“人人自由则无自由”,如果对于每个幼儿都放任自由,那么一个班级二十多个幼儿就会使整个环境变得吵吵闹闹,什么活动都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必要的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也可以有助于教师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教育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

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与每个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幼儿和谐相处。当然,这种威信要让幼儿认为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是既有益于他们的共同生活,也有益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愿意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此外,这些教师要了解并参与制订班级的日常规则,与搭班教师保持一致,尽量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来督促幼儿遵守规则,如重复强化那些积极的行为:每个活动结束后观察幼儿整理物品和活动室的情况,在必要时督促和帮助幼儿,保持环境的井然有序:让幼儿熟悉一日活动的环节和常规,并将班级一日作息表和其他规则悬挂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使幼儿有稳定感、安全感;每提出一个常规要求教师都要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还要督促每个幼儿去遵守,如吃饭前先上厕所再洗手的要求提出后,教师每天都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观察和引导,确保幼儿能遵守这些规则。

(二)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从他律转为自律

管制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幼儿”,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这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减少了由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由于过多地控制幼儿的行为,阻碍了幼儿思维的自由发展,使幼儿缺少自由探索习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我认为,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常规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是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让幼儿体检到快乐与有趣,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不变性常规和可变性常规的协调统一

实行教条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但在常规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教师常把常规的“不变性”夸大,不能灵活运用常规来为教育服务。

的确,不变的常规易使幼儿养成习惯,有助于幼儿面对相似问题情境时做出良好的反应,而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试探成人的规则界限。另外,不变的常规也能为成人树立一定的权威,让幼儿觉得成人是说话算数的,可以信赖的。但是,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常规也应具有“可变性”。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如给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幼儿从小班升到中大班,常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渐渐改变的。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规要求来规范已是大班的幼儿,必然阻碍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使幼儿有依赖性。在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常规在前一阶段实行得很好,但在后一阶段却得不到贯彻,这就需要对常规做出变通。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是幼儿的发展造成常规的不适应,还是常规本身有问题?确定原因后,再重新商讨,对原设的常规加以修正,以使常规

真正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说教型常规教育存在方法单一、活动乏味等问题。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如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幼儿形象地了解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以上四点对策只是许多常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应对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教育在其发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因此,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形成体系,推进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发展。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 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

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