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幼儿主动探索 分享幼儿操作乐趣

珍视幼儿主动探索 分享幼儿操作乐趣

珍视幼儿主动探索 分享幼儿操作乐趣

摘录: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

关键字:科学 探索 乐趣

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会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因此,它是孩子学科学的必经之路。在原来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分干预,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索活动的重要作用,轻视科学方法引导的情况。如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

一、营造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氛围。

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而我们教师只是儿童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应当树立在活动中向幼儿学习的意识,首先,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意见,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与幼儿共同协商,合作,不可包办代替。其次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我们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如探索活动“好玩的磁铁”中,我们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的游戏材料,如:硬币、回形针、布、花片、金丝条、别针等,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分一分,试一试,玩一玩,发现磁铁的奥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磁铁只能吸住含铁的物品。对于老师提供的仅有材料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他们便在整个活动室里中去找一找磁铁能吸住的东西,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软包上的钉子,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床底下的螺丝,还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桌子的脚等等。幼儿在相互玩磁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两块磁铁被牢牢地吸在一起,还发现一块磁铁能推着另一块磁铁往前走,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用圆形的纸折了一条小鱼然后用回形针别着放在泥工板上,在下面用一块吸铁石吸住,这样就可以让它游来游去了。面对孩子的种种发现,我们老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情绪愉快,没有压力,通过动手动脑,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相吸和相斥,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

二、 提供操作性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例如:在沉浮的活动中提供了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在未操作前根据已有经验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通过自己的主动尝试、操作实践将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分析,得知有的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也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的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技能进行了训练,使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我们老师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区域性学习活动中特别注重了这一方面的材料投放和内容选择。选择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心的老师就要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我们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例如: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多种视觉材料,开展了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其共同特征与特殊之处,从中发现其外形特征的各种变化;提供鲜花、水果、蔬菜及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各种植物的杆、不同温度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果汁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三、鼓励幼儿间相互交流和讨论。

兰本达科学教育“探索一研讨“教学法中提到,同伴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他们分享经验、积累经验、获得方法,还能提高孩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物体的降落过程”实验中,我是这样引导幼儿讨论的:“在实验中,你发现哪些材料,哪些物体降落慢一些,哪些物体降落快些”?幼儿会说:羽毛、自制降落伞、棉花团等降落慢一些,明信片、画纸、木块降落快一些。可有一个孩子却说:把画纸折成飞机后降落得要慢一些,小朋友一听都乐了。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把棉花团撕成小片可以降落得很慢。我让他们来表演给大家看,演示的结果让幼儿很兴奋,验证了他们的想

法,大家齐声叫好,看着幼儿兴趣这么浓,我借机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的这些材料,哪些可以通过改变,让它变得比以前降落得快(或慢)些。通过讨论和对讨论结果的一些演示让幼儿知道:把物体变得轻、薄可以减慢它的降落速度,让物体表面变大,也可以减慢它的降落速度。反之,把物体变成一团,可以加快它的降落速度??这样的讨论,不仅让幼儿获得了经验,分享了同伴成功的喜悦,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更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在当今呼唤能动个性的时代,幼儿有想法固然重要,但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更是至关重要。同时,接纳他人的观点,看到他人的探索和发现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又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的吹泡泡的工具,我们提出问题:这些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我们先是让幼儿提出自己假设的想法,有的幼儿说我用圆形的工具吹出圆形的泡泡,我用方形积塑吹出的泡泡是方形的泡泡等等,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去操作验证,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把发现记录下来。最后我们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他们探索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展示出来,幼儿发现自己认为不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别人却能吹出来。于是我们就抓住幼儿有争议的问题“那么这些工具到底能吹出泡泡吗?”,为下次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也是幼儿通过科学教育所应获得的情感态度。我们要善于支持和引导幼儿运用操作的结果,依据所作的记录,得出结论和形成解释。还应为幼儿间的交流创造条件,使幼儿不断巩固、加深和扩展自己已获得的经验。所以我认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学习上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索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第二篇:浅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怎样主动培养探索精神

浅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怎样主动培养探索精神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成人的科学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有了主动探索精神,幼儿所从事的探究活动才能够满足幼儿的内在成长需要。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探究过程正是通过自主的、活动的、享受着愉快的过程体验,来不断地“改善”自己。

(二)有了主动探索精神,幼儿的探究活动才能够使教育获得更为开放的目标和内容。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探究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幼儿探究的特点决定的,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幼儿所获得的并非是一个既定的、凌驾于他们的需要、兴趣之外的目的和内容,而是与其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智能、感情与态度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和整合性内容,这种目标与内容是开放的,是幼儿愿意接受、愿意为实现付出努力的。

(三)有了主动探索精神,幼儿才能够体验活动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和策略。 人的许多心理感受是必须亲历的。幼儿在克服困难的探索中,最终取得了成功,那份欣喜是对提升幼儿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的学习,隐含在主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获得,并且随着多次的探究和探究的深入,还能不断改进、提高原有的方法和策略。

(四)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能够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种关于幼儿探究层次的划分将幼儿探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主探究,二是支架探究,三是结构探究。自主探究,表面看是幼儿“随心所欲”,而从深层教育要求看,这时已发生了“教育”:教师开始记录、观察、分析其行为表现,判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等,为实施有效的教育打下了基础。支架探究,教师的“支架”直接影响幼儿探究活动的开展,一个适宜的“支架”可以使幼儿“爬”的更高,并能不断的自我去除“支架”,获得发展,支架探

究是幼儿探究收获最大的层次。结构探究,是最高层次的自主探究,它类似于研究,因此更为严谨、稳重。教师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幼儿提供画龙点睛似的结构探究,对幼儿的学习也将有较好的帮助。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缺失的原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

(二)科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追求让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科学教育的教育组织策略是以听和看为主,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基本看不到幼儿乐于探索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有益经验。即使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教师也常常以“判官”的身份判断幼儿探究的对错,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而且教师总是禁不住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幼儿,从而使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长此下去,幼儿就会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从而逐渐丧失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一)营造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1.引导、激发,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杜威的观点告诉我们,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天生爱探索。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努力营造有利于探索精神培养的心理氛围,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的事、物、情景,让幼儿内在的探索冲动释放出来,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2.支持、欣赏,充分自主。

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作为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总是以玩伴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尊重幼儿,鼓励他们在探索时提出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在探索过程中充分自主。

3.宽容、接纳,允许出错。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反映了他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而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幼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我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从事探索活动。

实践证明,幼儿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他们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幼儿巨大的探索和创造潜能。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认知周围物质世界、建构知识结构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对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十分重要。

1.丰富材料,诱发探索。

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还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

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准备了“碰碰车”、“送小动物回家”、“钓鱼”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2.运用材料,引发探索。

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再是定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把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因此,让幼儿在主动运用和探索的实践中获得相关的经验,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充分运用已有的材料,积极引导幼儿探索,让幼儿有所发现。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沉浮的活动中提供了木块、

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的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幼儿的探索精神、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合作探讨机会,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再去探索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开设了“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文字(幼儿口述、父母记录)或图画的形式反馈出来,投进信箱中,我们每月公布一次,每当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先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随后根据问题想象,有目的观察事物,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或与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 在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个别和小组化的操作探索,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

3.鼓励合作、探讨。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够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

讨论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在讨论各自经验和体会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以及是怎样发现、怎样推理等问题与同伴畅所欲言。通过同伴的互相启发、补充,而对感性操作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并使之逐步形成科学概念。因此,要重视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如“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活动,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我就让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把纸屑吸起来?”幼儿们讨论后,将塑料棒在自己的手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喜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孩子们连蹦带跳,为自己实验成功而高兴着。

当幼儿通过操作获得初步摩擦生电概念之后,我又提供新的活动材料,每人一支钢笔棒及一张纸条,纸条两端画上美丽的蝴蝶和蜻蜒、神气的飞机等,在纸条的中间压上暗针。再让幼儿去实验,小朋友个个都忙碌地用钢笔棒摩擦起来,李超小朋友第一个用摩擦后的钢笔棒吸起纸条,飞机立刻旋转起来。接着小朋友们都各自将纸条吸起,蝴蝶、蜻蜓立即飞舞起来,极大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孩子们不仅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这一科学原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翟玲小朋友说:“晚上,当我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我再次鼓励幼儿们讨论,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摩擦生电的道理。当我满意地微笑点头时,小朋友们笑容满面,奔走相告,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使用者。我们要鼓励、尊重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