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历史常识

第节课

教学目标:

1. 掌握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基本内容

2. 了解年、月、日、辰及记录方法

3.了解四时、节气及生肖及姓、氏、名字、号的初步知识 教学内容:

1.、掌握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基本内容

2、年、月、日、辰及记录方法

3、四时、节气及生肖及姓、氏、名字、号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基本内容,须掌握 教学难点:二十四节气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当官吗?想当多大的官?在古代,通过了什么样的考试才具备做官的资格?

一、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运行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得365.25日为一个太阳年。

以干支纪始于汉朝。如黄巾军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纪年还有用帝号和皇帝年号的方法。如“成王三年”、“万历十五年”等

(二)月

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53日,叫一个月。一年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

“朔”:每月的第一日

“望”:每月十五日

“上弦”:初七、初八

“下弦”:二十二或二十三日

(三)日

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

纪日用干支在商代就实行了。

(四)、辰

古代用12地支来记录每天的时辰。一日为12个时辰,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与

现在的时间对应如下:

二、四时、节气

(一)、四时

也称“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可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为夏,亦有孟、仲、季之称。秋、冬同理。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

(二)、二十四节气

它根据季节的变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也称“气”或“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即: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生肖

也称十二属相。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十二地支12种动物构成: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科举制度

1、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参加童试的人,无论年龄多大,一律称为童生。院试合格之后,可取得秀才资格。秀才可进入官办学校读书,谓之“入泮”。童试不算国家正式考试,却是功名的起点

2、乡试:

一般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于秋季举行,又称“秋闱”。取中者称“举人”,已具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在“乡试”之次年,由礼部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三月,又称“春闱”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会元”

4、殿试:

又称“廷试”,是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考试。取中者称“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五、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1、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五经”之称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此后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政治统治的理论根据,是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2.三纲五常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的纲领性的理论基础。

六、避讳

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或音,用改字、缺笔或改变读音的办法来回避

如汉高祖名刘邦,汉代改《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为"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刘恒,则"恒山"改叫"常山";汉光武帝名刘秀,则"秀才"改称"茂才";唐太宗名李世民,则唐代将"观世音"改为"观音"。清人著作或清刻古书中,因康熙皇帝名"玄烨",则其他地方用到"玄"字,如"玄武"、"玄黄"、"玄鸟"时则改为"元";" 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玄武大帝"改为"其武大帝"。采用缺笔画避讳的,如唐代"世"字作"卅"。

每一朝代的皇帝之名是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孔丘之名唐后各代均避讳,长上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始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两宋、苛于清代。民国成立后废除

七、姓、氏、名、字、号

(一) 姓

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等

在奴隶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和奴隶无姓

(二) 氏

是姓的分支。如周人姬姓下分孟、季、孙、游等氏,姜姓下分申、吕、许、纪、崔、马等氏。姓不变化,而氏的变化很大,隔一两代就可能改变。氏的得名有多种原因,有的以封地名为氏,如蔡、蒋、霍等;有的以所居地为氏,如西门、东郭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乐正等;有的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的“孔”。战国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氏和姓逐渐混同,汉代通称为姓

(三) 名、字

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成人礼时、女子15岁时举行许嫁礼时取字。

名和字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意义相同或相近:屈平字原(屈原)。意义相反:曾点,字皙(“点”意为稍黑,“皙”意为白)。名和字还可以有其他的联系。如孔丘,字仲尼,是因为其父在名叫“尼丘”的山上祈祷神灵才生的

上古尊对卑、上对下直呼其名,对尊辈、平辈不能直呼其名,对父母连“字”也不能称呼

周代男了“字”前的“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伯禽”、“叔向”。字后

加“父”、“甫”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等

(四) 号

也称别号、别子,可以自取,字数较自由。如陆游自号“放翁”,李白号“青莲居士”等。常见的是两个字。如辛弃疾号“稼轩”,王安石号“半山”。 取号的风尚

课堂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发展历史及一些相应的历史常识,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考生对我国的历史常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作业:

1、简述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