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二《比一比》教学设计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

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 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教学难点:

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学会“大-小”,“多-少”两对反义词,运用“堆,群,颗”等量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水果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 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反义词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 )比( )多,( )比( )少。 ⑶理解“群”

① 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 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 “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 )羊 一( )企鹅

③ 拓展说话:一群( )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 )比( )大,( )比( )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 ),一只( ),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第二篇:《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增强交流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对篮球比赛很感兴趣吧,今天,老师就请你们当一次小裁判,比一比哪个队的实力强?

(课件出示资料并读题。)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不同信息?

生1:(自由发言)

生2:

2.不改变比赛的人数和比赛结果,请你比一比,哪一组实力强?为什么?(板书课题:比一比)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

生1:比较最高成绩或比较最低成绩

生2:比较总数

3.你认为哪种方法公平?

生:用每个人平均投中的个数来比较是公平的。

老师总结:也就是比较每队队员投中的平均数。

(执教这里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师:不改变比赛的人数和比赛结果,请你比一比,哪一组实力强?为什么?(板书课题:比一比)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

(生汇报)生1:比较最高成绩或比较最低成绩

生2:比较总数

生3:比较平均每个人投中几个

师:现在有三种观点(简单板书),你赞成第一种举手,赞成第二的举手,赞成第三种的举手,每种观点的同学分别派代表到讲台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4:我赞成第一种观点:比较最高成绩,因为比较总数的话,男生多了一个人。 生5:比较最高成绩,女生有最高的,但投得最少的人也在里面。所以我不同意第一种观点。 生6: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公平。

生7:我也跟他一样,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人,比较平均每个人投中几个。

接着很多同学都纷纷发表看法,前面赞成第一二种观点的同学都开始转向同意第三种观点了。此时我看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才顺势“收网”:如果按第三种观点,怎么去比较两个队平均投中的个数呢?这样过渡到到平均数的求法上来。

通过这次激烈的争辩,学生从而从统计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刻骨铭心的体会到了平均数的必要性。

三、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求出每队投中投中的平均数呢?

1.让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出移动,老师表扬并板书:移动:移多补少

抽学生上台示范。

老师课件演示并总结: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得出了男生队平均每人5个,女生队平均每人6个。这就是代表了整个队的投中球的水平。 5与4、7、5、4、5有什么联系?(5是最大数和最小数的中间数);5是个什么数?6与7、3、5、9、有什么关系?6表示什么?

如果遇到数据较多或者数据较大,不便于移动怎么办?能用其他数学计算的方法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让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

男生队: 4+7+5+4+5=25(个) 25÷5=5(个) 女生队: 7+3+5+9=24(个) 24÷4=6(个) 师:①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为什么除以5?结果5与三号选手投中的5表示的一样吗?

②7+3+5+9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为什么除以4?结果6是1号选手的吗?还是2号的?6是个什么数?

③怎样求平均数的?(观察两组算式) 板书:“先总后分”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老师总结:把总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投中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投篮的整体水平。

3.通过计算,你认为哪个队的实力强? 4. 师:①平均数是怎样求出的?

②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 四、课堂练习

1.<试一试>练习题:

课件出示本题教学情景图及相关资料.

星期四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根据图上的资料,你认为小熊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学生可能会说进8箱合适,也可能会说出其它的答案,只要合理,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问:平均每周卖出多少箱?

2.练一练(学生课堂练习后,抽学生回答)

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淘气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五、老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思考题

1.一个水池平均水深1米30厘米,小明身高1米50厘米,他不会游泳游泳,他下池游泳安全吗? 2.丽丽有1本科技书,明明有5本科技书,明明给丽丽几本后,两人一样多?

七、自主评价

1. 让同学作评委,给自己在这堂课中的表现打打分。(总分10分

2. 2.随机板书6个,讨论利用平均数作为本课的最后得分。

3.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试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