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主流思想。 ★新课学习与探究:

一、“开眼看世界”:(林则徐)

1、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清代初期迁至福州。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号旸谷,29岁中秀才,37岁有了第二个儿子林则徐,因为长子夭折,所以将林则徐视为掌上明珠。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4岁开始读书,7岁开始练习写文章,13岁获得乡试第一,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可谓扶摇直上。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曾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采取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1839年四月二十二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

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在浙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旋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黄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

2、如何评价林则徐?

(1)禁烟的民族英雄: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广州禁烟期间,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同时,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仿制外国舰船,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1840年九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1850年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海国图志》的编撰和出台:魏源于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共50卷,1843年正式出版,它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细的专著,在该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A.提出目的:“制夷”即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

B.内容:①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

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

③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

C.历史意义: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

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1、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创造了条件。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新学即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对于吸收西方新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4、结果与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洋务运动以及评价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中一批有见识的官员掀起了一个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厂。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在湖北等办的汉阳铁厂等。关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洋务运动为西学在中国更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

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早期和晚期)

1、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的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忠、郑观应等。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2)主要活动:

A.康有为: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C.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维新变法:

(1)时间:1898年

(2)内容: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 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3)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4)影响: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问题解答: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P69) 答案提示: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 “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作业布置及练习:

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2、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要点提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3.完成练习册同步练习

4.复习本节课主要内容

5.预习第15课

 

第二篇: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一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节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 问题合作探究

一 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

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结合课本(1)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

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

简析

(2)魏源《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林、魏思想有何共同

处?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评价?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评价“中体西用”?(复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意义)

三 早期维新派思想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有何局限性?

四 师生齐读:《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1)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19世纪90年代)?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

要内容。

(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材料体现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什么特点?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3)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

世之功。

---- 陈独秀

根据材料回答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有何作用? 为什么也是必败无疑?

五 本课小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六 检测题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责?”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