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随堂甚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年是林则徐逝世162周年,林则徐第六代嫡孙、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林岷女士耗时13年写的《林则徐与中国图录》面世。林女士在书中写到的内容不可能有(  )

A.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国报刊,了解西方

B.林则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

C.林则徐主张整顿水师,抵抗外国侵略

D.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解析: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但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高度,故B错误;ACD三项符合史实。

答案:B

2.《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的作者是(  )

A.洪仁玕        B.梁启超

C.魏源                           D.姚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

答案:C

3.从洋务派实践的内容看,下列未被列为长技的是(  )

A.军事技术                   B.机器生产

C.科技教育                   D.议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不会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D

4(2012·郑州高二检测)之所以说维新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

A.变法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B.变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所以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C

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

西学能不能学?学习西学是否合理?学习西学应该学些什么?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一直存在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探究主题]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看待西学的态度的认识。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探究问题]

(1)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乙认为中国最擅长的是道。你认为他说的是指什么?

(3)乙认为中国原来也是擅长的。请你从天文、数学方面各举一例来证明他的观点。

(4)你认为丙的观点代表了中国19世纪中后期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丙的观点,你准备就此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为你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探究思路]

问题(1)依据材料分别归纳出甲、乙、丙三人的观点即可;问题(2)要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判断;问题(3)应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注意举例时要举典型的例子;问题(4)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语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等不难判断出是维新派。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注意该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所确定的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

[尝试答题]

(1)甲:反对学习西学。乙:第一层次:主张学习西学;第二层次: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丙:第一层次:主张学习西学;第二层次: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

(2)是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或理学。

(3)天文:《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4)维新派。课题: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中源说的危害分析。(可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从形式上看,要求正面的、陈述的、简短的,应包含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等等)

 

第二篇:【名师一号】20xx高中历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必修3

双基限时练(十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 A项主张“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B项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认为中西文化应该相互补充、融合,不是维新派的主张;C项认为中学与西学本质不同,实际上反对洋务派将“西用”嫁接到“中体”上的主张,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的观点;D项认为人权、科学是西方优越于他国的两大因素,是陈独秀的观点。

答案 C

2.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新思潮内容的对比。新思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学习外国军事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而早期维新思想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这就是两者之间的主要不同。

答案 C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 “进一步发展”即二者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可知②是两者的共同点,④不符合维新派的思想。

答案 B

4.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以下对早期维新派所引发的社会思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 ②早期维新派对“中体西 1

用”学说的具体运用 ③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④维新派对此社会思潮进行了实践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解析 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他们看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不足,进而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并在戊戌变法中得以实践。

答案 B

5.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解析 据材料信息判断,魏源描述的是美国的总统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及其主张在当时只是为少数知识分子所知,在封建专制下,谈及总统制肯定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 C

6.19xx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 “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反映了《劝学篇》在当时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化并不是中国未来之路,排除C项。

答案 A

7.西方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

A.抨击封建专制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B.弘扬传统文化 D.主张政治变革 2

解析 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实质也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艺复兴并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D项。

答案 C

8.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

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变法得到清军支持

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 康有为认为只要皇帝下诏变法,就会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显然是对变法形势的盲目乐观,没有考虑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及顽固势力的阻挠等复杂局面。

答案 C

9.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C.②④⑤ B.①③⑥ D.③④⑦

解析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因此正确的句读是:“夫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0.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 “中国并不在中央??谁是中央谁四旁”,否定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传统观念,强调中国和西方在地理上的平等关系,以此劝导国人放弃妄自尊大的天朝观念,D项正确。

A、B两项是维新派的主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科学救国”指新文化运动。 3

答案 D

1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解析 材料中康有为认为,西方很多国家之所以“行立宪之政”,是因为吸取了法国革命的教训(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因此,要缓和社会矛盾,中国也必须实行和平变法。其意在坚定光绪皇帝变法的决心。

答案 B

12.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C.孙中山、章太炎 B.康有为、梁启超 D.陈独秀、胡适

解析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了“新学派”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答案 B

13.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某中学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面几位人物:①梁启超②林则徐③魏源④康有为。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类。

展览二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人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要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2)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4

(3)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来颇为鼓舞人心的预告。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4)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第(1)问根据提示及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归纳甲、乙、丙三人的观点,注意概括提炼。第(3)问属开放性问题,课题的确定要依据本题展览一、二的中心内容。第(4)问要注意结束语的一些关键信息“东方文化的时代”“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等。

答案 (1)①④是一类,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②③是一类,是地主阶级抵抗派。

(2)甲:反对学习西学。乙: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丙: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从更广泛的层面学习西方)。

(3)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中源说”的危害分析。(只要符合题意,其他课题也可)

(4)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名师一号20xx高中历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双基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3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5

——梁启超《变法通议》

(1)以上材料和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通过分析三段材料即可判断其所属派别及主张。第(2)问通过对比以上三个派别的不同主张,可以看出这三个派别正好反映了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其突出特点就是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答案 (1)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洋务派。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主张改变具体规章制度、生产方式和技术;材料三是维新派。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兴民权,行宪政。

(2)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