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互联网+税务” 财税专家有高见

如何推进“互联网+税务” 财税专家有高见

日期:2015-08-27 来源:

20xx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成为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靓丽”一笔,意味着互联网将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渠道,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在信息化道路上已经探索多时的中国税务系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日前,本刊记者就“互联网+税务”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

记者:“互联网+”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的发展趋势,对税务系统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斌:今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互联网+”已经由理念层面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并且作为国家级战略将很快在各个领域和层面推开,当然也包括税务系统。互联网和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对税收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也将并存。

除了“互联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建立纳税人识别号、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等制度列入加快推进的举措之中,这些都为“互联网 + 税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税收工作而言,当前和今后几年全面深化税制改革,亟待税收信息化的全面跟进。“互联网+传统行业”使得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纷纷“上网”,将税务机关带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税务机关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数据,原有的信息瓶颈逐渐被打破,信息不对称、数据匮乏、数据难以交叉比对等长期困扰税务机关的难题也将逐步解决。此外,“互联网+”突破了以往个体信息传递的局限,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重要特征,这也为税收现代化的实现提

供了更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更广阔的技术平台。

当然,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大潮来势迅猛,税务机关乃至传统税制,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比如,面对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将自然人纳入税收征管范围?如何实现纳税人唯一识别号?传统的税种和税收征管是基于生产、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的,那么在“互联网+”带来的业态重组、零售环节碎片化的过程中,如何获取线上信息?如何抓生产、看销售?挑战重重。放眼税收工作全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按照新的商业模式,配合税制改革,对税收征管机制、人员配置做出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这是税务机关未来将面对的重要挑战。

记者:“互联网+税务”对于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水平能够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张斌:我认为无论在哪个时代,税收征管都面临两个基本问题,或者说两个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对于有纳税意愿的纳税人由于不了解税法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要宣传税法,引导、帮助其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使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履行纳税义务。二是对于少部分故意不遵从税法的纳税人,由于税务机关不掌握其纳税义务的信息,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要寻找证据,促其补缴税款和接受应有的处罚。“互联网+税务”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这两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信息不对称,未来税务机关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统一平台上提供 24小时不间断的高标准纳税服务,借助网上申报等方式,结合日趋多样化的支付手段,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让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纳税人需要填写和递交的各种表单和原始资料,则可以尽量实现无纸化、电子化、在线化,相关所有资料统一归集到一个纳税人识别号下,国地税机关及时共享。

对于第二种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和互联网相结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进入互联网、纳入大数据领域。税务机关收集好、利用好这些数据,就可以大大节约征管和稽

查成本;如果后期的数据挖掘进行得好,则可以在目前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既有税收风险模型,进一步提高税收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记者:在纳税服务方面,税务机关可以瞄准哪些“难点”、“痛点”,用“互联网+税务”的思维让服务走进 “云时代”?

张斌:我国税务机关多年来一致高度重视纳税服务,去年以来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的出台在纳税人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我认为,纳税服务目前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税法的确定性服务。比如,某一个企业面对某项具体业务,有可能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对此的解读并不一致。“互联网+税务”恰恰可以集中全国税务系统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面临的业务日益复杂,我国的税法体系虽然得以不断改进,但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税务干部也很难通晓各税种以及征管、服务的各环节。对于纳税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联网+税务”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在税务总局层面建立涉税问题数据库。“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方式,网站、微信平台、APP工具……传统单向的征纳“面对面”交流,如今正在被虚拟化的、更加友好的、双向的“键对键”方式取代。对于共性问题,设计核心提示词,经过人工审核,由信息系统自动推送给纳税人,提供标准、权威、准确、细致的解答,实现全天候、无缝、即时的专业服务,降低服务成本。

记者:税务系统在信息化道路上已经探索多时,比如先后试点实行的电子#5@p、目前正在部署进行中的增值税#5@p系统升级版等,您如何评价这些尝试和探索?

张斌:“互联网+税务”以信息化为基础。我国税务系统很早就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尤其是增值税制度实行以来,税务系统先后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包括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专业人才的储备等。近年来,在金税工程的基础上,在网络#5@p、

电子#5@p、增值税#5@p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

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正在进行的信息化工作对于推进“互联网+税务”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认为,税务系统可以基于金税工程等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不断吸纳新元素,面对新问题要及时升级原有系统,解决问题。比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票管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纸质#5@p将逐渐无纸化、电子化,能否借助现有技术,使电子#5@p在现有基础上承载更多信息,逐步成为税收信息化的抓手之一?如何不断拓展电子#5@p的功能?有些信息能否自动生成,尽量减少人为修改、人工录入的环节?如何尽可能与支付电子化、物联网发展结合在一起,使电子#5@p成为涉税信息自动生成的重要手段?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互联网+”战略对于税收征管乃至税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记者:推进“互联网+税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斌:一要转变观念。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到20xx年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并将“信息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税收现代化建设的六大体系之一。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互联网+”使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层次运行模式发生了改变,我相信每名税务干部都有体会。在商业模式、征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未来很难延续传统的模式进行税收征管。要切实推进“互联网+税务”,税务系统自上而下首先要真正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二要系统总结以往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往国地税的信息化建设有成绩也有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各类信息系统林立,互不兼容,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等大量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运行,完整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三要有战略性眼光。未来税务机关很可能直接掌握大量纳税人和自然人的信息,这不仅可以极大提高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的效率,如果对信息善加利用,则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比如,通过掌握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支信息,为针对家庭和个人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的运行

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对经济结构变化和国民经济走势做出预测等。作为与各类经济主体关系最为密切的政府部门之一,税务机关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四要具有前瞻性。目前的税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下一步改革中有很多涉及直接税,比如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其复杂程度及对自然人的征管要求都越来越高,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基础、信息技术和征管手段作支撑,“互联网+税务”的推进要与未来的税制改革相衔接,设计要有前瞻性。

五要具备开放性。大数据的集成与应用是“互联网+税务”的重要特征,它不同于以往税务系统内部进行的、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的改造与升级,它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在保护好纳税人隐私和国家涉密信息的前提下,税务系统的大数据建设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融入全社会的大数据建设中,注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六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互联网+税务”不仅是信息化建设,也不仅是搜集数据、处理数据、运用数据,更重要的是以数据驱动职能的转变,以职能的转变驱动工作流程等的转变,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张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税收评论员。对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有深入研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上解读财税问题。

 

第二篇:税务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深刻论述了加强文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地税机关大力加强地税文化建设,以税务文化建设为引领,进一步激发税务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不断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塑造“公正、廉洁、高效、务实”税务干部形象,全面提升税收工作的质效,提高税收文明水平,对构建和谐地税,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标准税务机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谈谈对税务文化和地税文化建设概念的理解

文化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税务文化和地税文化建设这两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归纳理解为:

税务文化:是指在实现税收职能过程中形成的与税务管理相联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税收行为、税收文学、税收艺术、税收教育、税收科学等。如税收文学作品、税务人员行为、职业道德、依法行政、税务人员的作风建设和为纳税人服务、税务机关建设的规范、制度等皆可纳入此概念范畴。税务文化是做好税务工作的软实力。

地税文化建设:是在税收工作中引入先进文化理念,构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富有本地域特征的厚重历史底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文化体系,最终形成广大税务干部一致认同的精神文明追求。地税文化建设是一种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税收文明,其可以调动和发挥广大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和提高税务干部素质的目的。

二、地税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税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概念不清,理解片面。在我们税务机关内,目前不少干部对地税文化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其中也不乏领导干部,认为地税文化无非就是工作之余唱唱歌,下下棋、练练字、赛赛球等组织娱乐活动,或者做做标语宣传、提提口号等,片面的理解了文化建设内涵;

(二)作用不明,建设乏力。不少税务干部对地税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明确,因此对此项工作缺乏兴趣,有时间就参与一下,上级安排了就应付一下,伴随其他工作有必要时就配合一下,把地税文化建设置于次要工作的次要位置,形成有也行、无则罢的局面。

(三)经验不足,工作无序。有些单位也想把地税文化建设做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缺乏经验,抑或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不足,开展工作无特色,少激情。个别领导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缺乏规划,工作上无连续性,时抓时弃,没有形成有效的成果,未凸显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四)人心浮躁,氛围淡薄。当前,不少人员受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较深,物质欲望较盛,甚至受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向往,对高尚文化理念的追求持排斥心态,认为文化建设是空洞的、没有必要的。

(五)结合不力,顾此失彼。地税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组织税收为中心,往往造成税务干部完成税收任务的压力巨大,因此使大多数干部参与其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正是没有做好地税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结合的表现,只有发挥好文化软实力作用,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三、充分认识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可以为地税机关凝心聚力,昂扬士气提供精神动力,为不断加强地税机关全面建设提供长远、正确、共同的思想指引。通过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在本单位长期的工作中,创建具有自身特色和鲜明特征的共同价值理念,在干部队伍中形成该集体特有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建设一个优良地税团队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全体地税干部共同创造、心中共同认可的这一价值理念如同本团队的商标,是一面旗帜,凝聚团结着这一集体以昂扬的士气去追求实现共同理想目标,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都在集体追求中得到了满足,一个单位的全面建设在和谐中得到共建、成果得到共享、共赢。

(二)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引导地税干部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不断校正价值观,为提升自身素质、胜任个人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地税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引导、高尚的思想武装广大地税干部,可以有效的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使地税干部始终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保持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不断在自己热爱的税收事业中提升自身素质,塑造地税干部的良好形象,在高风险的工作中洁身自爱、清正廉洁,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实现自身价值,时刻体验到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幸福。

(三)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可以实现税务机关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极大的提高管理效能。当今社会,各个组织、集团的管理都还处在运用纪律、规章等制度管理的传统模式下,随着时代的进步,最高层次的管理理念—文化管理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在税务机关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使每名税务干部和广大纳税人把被管理行为化作自觉的行动,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矛盾化,必将使管理的效能得到大的提高,使地税机关率先实现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

(四)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建立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建立和维护文明税收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维护文明税收秩序,一是要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这主要依靠税务干部的高素质,其包括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文明的服务行为;二是要加大税务文化对广大纳税人的影响,依托税务文化引领,在征纳群体中营造“依法纳税光荣、诚信服务自豪”氛围。基于以上两点,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对建立和谐征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应把握的着力点

地税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一定要明确重点,分清层次,理清思路。因此,着力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落实工作的切入点,将会使建设工作做到有条不紊,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建设标准的目的。

(一)精神文化建设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层次,是单位的精神财富。着力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和落脚点在于培养税务干部坚持“人民税务为人民”的治税宗旨,

认真践行“说话和气、办税认真、依法征管、人民满意”的工作要求,大力倡导“少点霸气、多点正气,少点俗气、多点志气,少点虚荣心、多点自尊心,少点应酬、多看点好书”的思想要求。人人具备文明礼仪,文化气质,道德修养,助人为乐精神和高尚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荣誉观念,增强向心力、凝聚力,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在热情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拥有谦让、快乐、尚善、尚美的生活境界,最终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的干部队伍,在地税机关树立起“地税兴我荣,地税衰我耻”的团队精神,以每名地税干部自身具备的精神文化气质时刻展现出代表本单位自身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特点的集体风貌。

(二)制度文化建设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坚持长远,形成长效机制的有力支撑。坚持税务干部学习培训制度,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创建学习型税务机关,以人为中心,大力倡导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地税人员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提高地税人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在干部人事任免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用人机制,落实领导班子建设各项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两权监督,建立畅通的意见、建议反馈机制,营造民主团结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标准,量化工作要求,严格奖惩兑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人员的工作实绩;坚持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规范税收执法;坚持人民税务为人民的宗旨,创新完善一系列优质服务纳税人的制度措施,实现税收传统管理模式向文明服务模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和运行一系列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地税制度,使地税干部做到政治合格,思想积极,业务精通,工作勤奋、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关系和谐,在人民群众中始终树立“公正、廉洁、高效、务实”的税务人员形象。

(三)物质文化建设是地税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形象展现的载体和平台。良好的办公场所,完备的办公条件,先进的办公设备,秩序正规的物质环境能给人的行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为税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税务机关通过物质文化要素建设的投入,充分展示出文化工作有形的载体,可以使税务干部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税务组织的凝聚力,使地税文化建设常建常新,永葆动力和活力。

五、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工作建议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建立制度,周密计划,明确职责,科学分工,统筹协调,团结协作,形成落实工作的合力。

(二)搞好教育动员,统一思想认识,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三)确立主题理念,凝练底蕴内涵,亮举文化品牌,旗帜鲜明,特色明显,提神鼓气,发挥引领和方向作用。

(四)各部门提高工作的标准和质量,规范工作秩序,建立健全完备的工作制度,在落实各项工作中做到秩序井然,办事规范,资料健全,机关高效运转,人民群众满意。

(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落实廉政制度,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让干部时刻不忘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确保廉洁从政。

(六)坚持多方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业务能力培训,个人学历自学提高,文明礼仪等纳税服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文学、艺术等活动,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生活质量,放松工作压力,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工作,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机关凝聚力。

(八)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窗口示范单位、青年文明号、创先争优等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争当道德模范,发挥身边典型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氛围。

(九)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结合室内外装修改造,统筹内外空间,科学布局税务文化的装饰装潢,打造文化长廊、文化楼道、税务文化展览室等,变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为税务形象的塑造过程,增强文化传播的直观性;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和各种文体活动场所,为地税文化创建提供便利条件。

(十)注重税收宣传,推广纳税服务。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办税服务厅的规范化建设,优化办税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让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能享受到文明、便捷、高效和公开透明的纳税服务;在税收宣传中融入地税文化理念,帮助纳税人更好的理解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纳税政策,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体现税收文明。(水区地税局 桑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