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医——论月经病的防治

感悟中医

——论月经病的防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依序理论体系。我国中医源远流长,民众也十分信任中医。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中医有所了解。而在学习《中医特色疗法与防病保健学》后,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及具体体现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通过对病理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规律。与西医相比,这一理论体系有其独有的特色与优势。

1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逐渐形成了人(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致中和”思想一致。而中医学文化的特征主要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和未病先防、疾病防变的防治观。

而中医学本身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这回科学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一种医学观念,它是指人们观察、分析和出离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医学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保健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

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有: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其中“邪正矫正,阴阳失调的疾病观”指的是集体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协调,表现为集体自身的阴阳失衡,即阴阳失调,意味着集体处于不健康或者疾病的状态。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二 中医防病保健的措施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一防治疾病的发生,即“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包括先天预防和后天预防两个方面,只有两种相互结合,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先天预防

先天预防包括优婚优育和胎养胎教。

优婚优育,就是通过择优婚配和适时受孕,使孕育出的后代禀赋强壮,健康无病。此时应做到择优婚配,受孕有时。择优婚配指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应注意年龄适宜、身体健康和无雪云干系的对象婚配。而受孕有时则是指男女结婚以后,应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宜的环境进行两性交合,并注意蓄精待时和把握男女的情机。

胎养胎教,是指妇女在受孕之后,通过对孕妇的精心调养和耐心教导,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培养良好的先天素质,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措施。胎养胎教应注重精神调养、调理饮食、谨慎起居、节制房事、慎施药物和培养情操。

2) 后天预防

后天预防,则是指人体出生之后,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其中要增强体质,防止邪侵。

增强体质,是指通过调养身体,使正气旺盛,以提高其抗御邪气的能力。增强体质主要应从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起居有常、身体锻炼和医药补养。中医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防止邪气主要应从顺应四时、避其疫邪、注意卫生和预用药物等四方面着手。

二) 已病防变

已病防变,是指当疾病已有先兆,或已经发生,应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或先安未受些之脏,一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并避免病残。故已病防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察病先兆,及时处理;早期诊治,防病加重;先安健脏,杜绝传变;把握规律,避免病残。其中“先安健脏,杜绝传变”包括按相生规律防止传变和按相克规律防止传变。

三) 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或缓解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想要做到病后防复,就应清除余邪、扶助正气、杜绝诱因。其中清除余邪包括清除外感余邪和清除内伤余邪。杜绝诱因包括节制饮食,适度劳逸、戒慎房事和避免新感。

三 保健方剂与方药

一) 补气方药

1方剂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上为细末,每服24g

功用:益气补中,温养脾胃,改善气虚体质,能用于脾胃气虚证的康复治疗。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1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

功用:益气升阳,调补脾胃,可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的康复治疗。

2 主要药物:

人参:味甘苦,性微凉,归脾、肺经。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可治脾肺气虚,虚脱的急救,也可 用于消渴、心悸、失眠等病的治疗用药。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常做人参的代用品。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渴,利水消肿。

二) 补血方药

1 方剂

四物汤

组成: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熟地黄15g

功用:补血调血,为养血之专方,可用于改善血虚体质,并可用于血虚证的康复治疗。 归脾汤

组成: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远志、炒枣仁各10g,炙黄芪12g,人参、木香、炙甘草、上药加生姜各6g,大枣3枚

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可用于改善气血两虚体质,并可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的康复治疗。

2 主要药物

当归:味甘辛微苦,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熟地:味微苦、甘,性微温,归心、肝、肾经。补血调经,滋阴补肾。

三) 滋阴方药

1方剂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0g,山萸肉、干山药各120g,泽泻、茯苓、丹皮各90g。

功用:滋补肝肾之阴,为滋补强身、益寿延年之上品。可用于改善阴虚体质及病后伤阴的康复治疗。

大补阴丸

组成:黄柏(炒)、知母(酒浸炒)各120g,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180g 功用:滋阴降火,个用于改善阴虚火旺体质。

2 主要药物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可改善阴虚体质,是热病后期伤津常用的康复药物

麦冬: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滋阴润肺,清热养心。可用于改善阴虚体质及热病后期伤津的康复。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烟瘾清热,润肺生津,化痰止咳,滋肾阴,为治肺肾阴虚要药。

四) 助阳方药

1 方剂

肾气丸

组成:生地黄240g,山茱萸、山药各12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g,桂枝、附子各30g

功用:温补肾阳,改善阳虚体质的首选方剂,也是病后阳虚证康复保健的常用方。 2 主要药物

鹿茸: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壮元阳,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

巴戟天: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温肾助阳,强筋骨,除寒湿。可改善阳虚体质,并用于病后阳虚的康复治疗。

杜仲:味甘微辛,性温,归肝、肾经。温肾阳,强筋骨,除寒湿,暖宫安胎

四 防病保健之我用

不少女性都会患有月经病。月经病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某些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想要避免月经病,应遵循“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来要求自身。

首先要做到病前预防,要做到调节精神情志、注意起居寒温、劳逸适度、讲究卫生、饮食调节和勤做妇科检查。其中我认为饮食调节尤为重要。很多女性在平时甚至在经期都不注重饮食,生冷不忌、辛辣依旧。这是不正确的。若果实辛辣香燥或肥厚酒热之物,或过服温燥热药,易热破血行,导致月经前期、经血过多及崩漏等;若过食生冷寒凉之品,血为凝寒,可引起痛经、闭经等。故经期应注意调节饮食,勿过饱过饥,勿过凉过热,方可保持脾胃健忘,气血充足,经行正常。

其次要做到病后保健,应注意起居调节和饮食调节,也可以稍用便方,如益母汤、香附苓丹汤和月季当归酒。当然也有食疗药膳,如黑豆党参汤、大枣人参汤、鱼头汤等等。

 

第二篇:中 医

中 医

六淫: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内因七情: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喜从伤心,怒伤肝,忧 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 体质因素:体强者,脏腑坚实,气血冲和,腠理固密, 精神振奋,则不易生病,既病,亦多为实证,易于治疗而恢复快。体弱者,脏腑脆弱,气虚血少,腠理疏松,精神萎靡,易于受病,其证多虚,疗效较慢。

头痛时间:上午头痛为气虚,午后头痛为血虚,白天头痛为阳虚,夜间头痛为阴虚。 头痛种类:头痛绵绵多见外感,时痛时止为内伤,痛而眩多为湿痰,烦恼时痛甚多为血虚头痛,遇风痛增为风邪头痛,遇寒痛增为寒邪头痛,遇热痛增为热盛头痛,头痛如裹多为湿邪。

头痛部位:偏头痛病在少阳,前额连眉骨痛为阳明经,后头连项疼属太阳,,巅顶头痛属厥阴。头眩多为肝肾不足,或为痰湿所困,头昏多为血虚,头皮麻木为素有痰水,内风。头作响多为阴虚肝旺。

全身(四肢及腰):寒热身痛,多为外感,产后身痛多属血虚或血瘀;身热而痛多属热在里;身沉重而痛多为湿困,身体疫痛偶发外感,常作为内伤;痛无定处或为风邪,或为肝气串痛;痛有定处,多为寒邪;肢节疼痛多为历节风等;;上肢抽痛多为血不养筋。腰沉痛,多为寒湿,腰疫多为肾虚;腰刺痛多为闪挫瘀血;活动后疼多为气滞。

胸腹

(一)

胸胁变化:胸胁刺痛多 气滞血瘀;胸胁串痛,多为肝气不舒,胸胁胀满闷多为肝郁或少阳病;胁疼可见于肝郁肝火肝虚痰饮等。

(二)胃脘变化:痞闷脘疼吞酸嗳腐者多为肝郁脾虚;刺痛多为血瘀而气滞不行;灼痛,多为胃热;痛而喜按欲食,多为虚证;痛而拒按食后疼痛多为实证;喜热为寒;喜寒为热。

(三)腹部变化:胀满便结拒按,为阳明实证;胀满便溏喜按,为脾失运化,虚证;痞块由血瘀气滞而成,跳痛多为内痈辶兆。隐痛多为虚寒。小腹疼为蓄血或蓄水。少腹痛可见于疝痛。多属肝经病变,绕脐痛多为虫积;里急后重见于痢疾及气脱肛;肠鸣腹痛,或为水湿,或为气滞。

问七窃

(一) 耳的变化:耳鸣,多为肝肾不足,或少阳经热。耳聋见于肾虚,温病少阳病;

耳痛为耳内炎症;重听多为肾虚或风邪引起。

(二) 鼻的变化:鼻臭多为风湿热蒸,见于萎缩性鼻炎。干燥肺胃热盛。鼻痛多为肺

火;鼻痒 小儿多为虫积;脓涕多为鼻渊。稀涕为外感风寒;稠涕为外感风热。

鼻塞为外感辶兆。鼻衄为血热温毒等。

(三) 咽喉状况:咽疼而吞咽加重,见于咽炎遍桃体炎。咽部阻塞感多系慢性咽炎。

咽如有物欲吐不出欲咽不下为梅核气。

(四) 口辰状况:口咸多为血肾热;口淡多为湿为虚;口甜脾热挟湿;口苦多为实热;

口酸多因宿食或肝热;口辛多因肺热;口香为消渴重病期;口臭见于口腔及肺

胃有病,多为胃有实热;口流涎小儿多为脾虚或胃热,成人多为中风后。口干

为阴虚胃津不足或高热;口粘多属湿热。辰痒多为火热辶病;辰麻气机不畅;

唇木多为血虚不荣为中风辶兆。

(五) 睡眠状况:失眠可见于思虑过度,心脾虚弱,心血不足,心肾不交,肝肾阴亏,

阳虚。易醒多因心胆气怯,心火亢盛。早醒多因肾气虚老人多见。入睡忧思多

郁,正气不足等;多梦,为肝肾阴虚,阴阳失调;卧不安多因饮食过饱胃气不

和。嗜卧多寐,多属少阴病,心肾衰弱;多寐为阳虚阴盛,痰湿困

遏;昏睡为热犯心包。

(六) 精神状态:健忘为心肾气亏损,思虑伤脾。烦躁可见于当汗未汗或当下未下,

或汗,下后伤津,或阴盛格阳;抑郁,为肝气不舒;精神失常,可见于癫,狂, 及脏燥病。

(七) 悸 喘

悸为心病症状,心慌多为心气虚。怔忡有跳动不安的感觉,见于心血不足,惊恐辶后,或避孕药虚火旺。心跳跳动有力而快,动则加重,为心阴不足,心阳亢。心中闷乱感,多为虚热辶象。心烦为里热辶象。

喘咳 及痰:喘咳不能卧,为肺胀停饮,或肾不纳气。发憋多为痰热内盛闭于肺经气短里实或留饮,或肺虚。粘稠痰多为热象或燥咳;稀痰多为寒象;脓血痰为肺痈。泡沫痰多为风。白痰为寒黄痰为热;红白带血为伤肺络。

(八) 问旧病,病因,及生活习惯,睡觉习惯

(九) 问经,带,胎,产。月经变化:月经赶前,多属血热;月经错后多为血虚或寒

或滞;前后无定期,为心脾虚或气郁血瘀;经量过多,或血热,或气不摄血;血量涩少,或血虚,或血瘀,或痰阻等;经色鲜红,为热;经色淡为气虚血虚;经红紫暗多为血瘀气滞,为血结辶象;血块为气滞血瘀;经前腹痛,或为气滞或为寒凝;经后腹痛,多为血虚;突然大出血管为崩;淋漓日久不止为漏。

(十) 带下种类:问带必问气味和有血与否。白带多为脾虚或肝郁;黄带多属湿热;

赤白相间多为炎症或癌;带下腥稀多属寒暑 ;带下稠臭多为湿热;带下异臭应考虑恶性肿瘤。

(十一) 胎产情况:包括妊娠次数,大产,小产,顺产,难产,生产前后的机体状况等,

均与诊治有关

(十二) 脉位与脏腑;左 寸主心小肠关主肝胆尺主肾。右寸主肺大肠关主脾胃尺主命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