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以孝为先 感悟幸福人生

传承经典 以孝为先 感悟幸福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幸能参加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活动,本人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到万分惶恐,因为深知自己没有科学的体系,没有深厚的学养,也没有广博的知识,更没有的道德修养,在这里夸夸其谈,所以我自己实实在在的将自己当做一名小学生,深怀一颗感恩之心,谦卑之心,在这里给诸位作学习汇报,不妥之处,请诸位能多多包涵,也请诸位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20**年*月*日,我被 市文明委授予孝老爱亲模范。 今天的道德讲堂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今天将围绕首孝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四个方面就自己的拙见给诸位做汇报。

首先与大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二字的含义: 道,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东汉)刘熙

?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东汉)许慎

从伦理学角度:?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效果。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

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加以深入地思考,就越是对它们充满无限的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浩淼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一、首孝悌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是作为人道主义的?仁?与作为等级宗法制度的?礼?的结合,?仁?是其内核,?礼?是其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爱指所有真实的人类感情,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以及对所有生命的情感和善良、同情、怜悯、仁慈。

其实,中国汉字?仁?就以及包括了所有真实的人类情感,用现代通俗语言来表达就是----爱,人性的爱。

在中国人的家庭信仰里面,?对父母的爱?是让普通大众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启示之源真正的动力所在。

简单的来说,中国的儒家的本质、动力、真正的启示之源是?对父母的爱?孝顺,以及祖先崇拜仪式,对家庭的信仰。

结合时代精神,突出道德的人文关怀,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博爱?思想,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根本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俗语中经常说的?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经常用来说明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我曾经感同身受地同朋友交流过,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耽误:一是对父母长辈的孝心,二是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孝的精神传承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孝顺在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现今,应该被赋予与时俱进的涵义。一个更健康的孝道应该是产生于自然而然的,而不是一种被强化了的扭曲观念。孝顺本身又是感性的,不能极端,没有强求。孝顺是自然感情的流露,需灵活对待,不应该功利化。孝顺应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人世间那种完全理想化的孝顺是很少的。(自己的简单事例)

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接近两亿。由于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所以,儿女是否孝顺、亲情孝道能否得到弘扬,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

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天下父母》是山东卫视品牌栏目,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省级卫视中目前唯一一档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孝道和亲情?为宗旨的电视栏目,?以情感人、以德育人?是栏目的主题词;?让家庭更和睦、让社会更和谐?是栏目不变的追求。

翟俊杰:19xx年9月生,河南开封人,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执导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大决战》《金沙水拍》、《长征》,翟俊杰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一直以为这位被圈内圈外人誉为?将军导演、主旋律导演、红色导演、硬汉导演?。 在翟导的家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翟导的妻子也是一位军人,当年,女儿出生还不到三个月,为了工作,妻子不得不给孩子断奶,一面是乳房肿胀难耐的妻子,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作为丈夫和父亲,心情真是难以言表。一年半后,儿子出生不到两个月,夫妻俩再一次经历了同样痛苦。一天,在妻子服过药之后,用吸奶器把妻子最后的乳汁用三个小瓶封装起来留作纪念。二十多年后,原本洁白的乳汁变成了血一般的红色!当女儿结婚时,翟导对女儿说有一份礼物做儿女的一定要收下,他拿出那个密封的小瓶,并且告诉女儿瓶子里装的是她母亲二十八年前的奶水时,女儿跪下了。原来,我们就是喝着母亲的鲜血长大的,我们每一天的变化,都是父母的心血。翟俊杰在艺术界是出了名的孝子,曾经当选过演艺界?十大孝子?。他说:

我这个年龄回家还能叫声妈,真是莫大的幸福。由于工作原因,当父亲去世时,翟导没有能够陪伴在父亲身边,内心深感遗憾。因而,他现在时常带着母亲一起拍片,母亲成为他作品的第一个鉴赏者。他说,母亲的爱是伟大的,究竟有多伟大,我们常常说不清。如果我们把这种爱量化,在我们的一生中,母亲为我们切过多少次菜、做过多少顿饭、和过多少次面、洗过多少次衣服……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量化母亲的爱呢?言传身教,翟导很欣慰自己的儿子也能做到?孝?为先。儿子在病床前照顾奶奶时曾这样说:食物是一种物质,吃到肚子里经过吸收消化,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即排出的粪便,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擦洗过,现在父母老了,我们怎么就做不到呢……翟导说:亲情是发自内心的,当所有人都永远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在心里保存一份真诚的爱,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一个虚伪的人、一个不孝的人,怎么能够在银幕上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和作品呢?根本不可能!一个连自己应做的角色都做不好,是不会创作出充满感情的艺术作品的。

亲人对莫言的唯一评价--孝

自从莫言获诺奖后,这个小屋变得热闹非凡,我们亲眼所见:每天来这里的人骆驿不绝,拍照留念,大声喧哗,把院子里种的地瓜,胡萝卜等等一扫而空,大家都想搂点纪念品带回去,沾沾

大文豪的灵气!老家的亲人们不懂文学,老父亲根本没看过儿子的作品!亲人眼中的莫言,就是一个字--"孝",村里乡亲也没看过他的作品,对莫言的评价也是这个字"孝"!老人对子女交友,也是严格要求:孝顺之人,大胆、放心去和他交往;对于父母不好的人,千万谨慎!当年,莫逸凡老人和重病在身的莫言的爷爷奶奶睡一个炕,随时伺候!所以父慈子孝的美德浸入莫言脊髓,影响终生。

莫言固定每周六打电话,问寒问暖,还把老父亲接到北京居住;一听《常回家看看》便情不自禁地流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莫言不忘对家乡人民做实事。村口路边有个修路的功德碑,第一个名字就是莫言。当年,他还费尽口舌劝一个港商朋友捐资100万资金建了小学。

二、厚于德:

"厚于德",即具有像大地一样宽厚的美德,容载万物,仁爱奉献。要做到厚德重在养成。

1、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孟德斯鸠说过一句名言:"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现的时候做些什么。"大家有做到慎独吗?比如,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上完厕所是否自觉冲水,我们大院有监控,一直管

理严格,没有人乱丢垃圾,那我们一个人出去在外是否也能保持这一良好习惯。

2、内省

内省,即通过内心省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高尔基说过: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内省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是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内在动力。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孰无过,有过能改,则无过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诚于信:

"诚"就是诚实,忠诚老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信"就是守信,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诚于信"就是要严格地遵守待人处事的信誉和信用,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真诚、有信、无欺,它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企业生存之基础、社会和谐之基石。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思,思索追求的意思。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讲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留在沙漠中的诚信》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

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按纸条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去?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臵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是否做到了诚信、公道?

四、敏于行

"敏于行"即要注重实干,勇于行动,善于行动。

1、见贤思齐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见贤思齐,学习先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文化涵养,提高道德素养,要善于发现榜样,正确选择榜样。

2、积善成德

要从小事做起。

一个毕业生去应聘工作时,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主考官看到了,她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如此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8次之后就可以养成终身习惯。

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同学们铭记在心。

3、知行合一

司马光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学习的人最可贵的在于行动,而不仅仅是知道。最关键的是行动!现在就行动!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今天的一小步将会真正改变你的未来!因此,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优化社会风气,亟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回归经典,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感悟幸福人生。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奋力追赶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因速度过快,失去了方向感,在精神境界和自身道德建设方面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

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社会高速前进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孝养父母、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

辜鸿铭(1857.07.18-1928.04.30),名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认为中国的儒家学说虽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因此,在儒家学说里一定有什么东西,能给予众生同样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就像宗教提供给他们的一样。现在让我

们来找出在儒家学说里,那种能像宗教一样给予同样的安全感和永恒感的东西。

孔子为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最主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前唯一做过的事情,

孔子,你们有人可能知道,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扩张时期--当时封建时代已经走到尽头,那是一个封建的、半家族制的社会秩序和统治形式不得不扩展和重建的时代。这种巨大变化不仅必然带来世事的混乱,也会带来人们精神的混乱。

在孔子生活的扩张时期,在中国,就像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一样,人们的心灵和头脑之间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孔子时代的中国人发现他们自己正处于包括制度、成规、公认的信条、习俗和法律在内的庞大系统之中,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人这种意识的觉醒就是今日在欧洲所谓的现代精神的觉醒--自由主义精神,以及寻找事物的原因的探寻精神。当时,在中国的这种现代精神,看到了社会旧秩序和文明与实际生活的需要是不一致的,不仅开始重建一种社会和文明的新秩序,而且开始寻找社会和文明新秩序的基础。但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社会和文明新基础的尝试都失败了。

然而孔子,虽然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和文明状态的苦难和悲惨,但他意识到罪恶并不在于社会和文明的本性和结构,而在于社会和文明所采取的错误途径,在于人们对社会和文明所建立的错误基础。孔子告诉中国人不要抛弃他们的文明,在一个具有真正基

础的社会和文明中,人也可以过一种真正的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事实上,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尝试把社会和文明引入正确的途径,给它一个真正的基础,以阻止文明的毁灭。但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当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国文明的毁灭时,他做了什么呢?像一个建筑师看到自己的房子着火了,燃烧着就要落在头顶上时,他确信他不可能挽救这房屋了,他知道他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保存好这房屋的图纸和设计,以便日后房屋可以被重建。所以,当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国文明这个建筑不可避免地毁灭时,他认为他应该保存好图纸和设计,他因此拯救了中国文明的图纸和设计,它们现在被保存在中国人的圣经中--这五本典范之作,被人们称为?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他认为,这就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伟大贡献--他为他们挽救了文明的图纸和设计。

但这并不是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最主要和最伟大的贡献。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在挽救他们文明的图纸和设计时,他对文明的设计做了一个新的集成、一个新的解释,而且在这个新的集成里,他灌输给中国人对于国家的真正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而理性、永恒而绝对的基础。

我说过,孔子教导的国家宗教是一个荣誉的法典,事实上,一个人民没有荣誉感、生活中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不能团结的,至少是不能持久的。历史上,在孔子时代之前不久,中国出现了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人们通常称他为周公(公元前1135年),他最先详细说明、整理、制定了一部成文的君子之法,也就是中国那时所说的礼,即礼数、修养、举止得体之法。周公创造的中国首部的成文君子法典,称为《周礼》--周公的礼法。这部周公礼法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前儒家学说的宗教,或者,正如基督教之前犹太民族的摩西律法一样,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旧体制宗教。正是这旧体制的宗教--首部君子之法的成文法典,也叫做《周公礼法》--它第一次在中国赋予庄严的婚姻和圣礼以合法性。因此,中国人至今还把婚姻圣礼称为周公之礼--周公的礼法。通过婚姻圣礼制度,中国的前儒家学说或者旧体制宗教建立了家庭。它曾一度保证了中国所有家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在中国,这种周公礼法被认为是前儒家学说或者旧体制的宗教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家庭宗教,以区别于孔子后来教导的国家宗教。

通过名分大义或者荣誉法典的制定,孔子让中国人不再信仰从前的家庭宗教,而代之以国家宗教。

所有的伟人、所有的智慧超凡的人,都一直信仰神。具有伟大智慧的人对神的信仰是斯宾诺莎那样的信仰:对宇宙的神圣秩序的信仰。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说,宇宙的神圣秩序。智慧非凡的人,对这种宇宙的神圣秩序给予了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哲学语言称它为道--道路。但是,无论智慧非凡的人为宇宙的神圣秩序取了什么名字,我们都必须承认,正是对这种

宇宙的神圣秩序的认识,使这些智慧非凡的人看到了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或者道德律的绝对必要性,因为它们是宇宙的神圣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是当时,众生没有非凡的智慧,不能理解这种引导智慧非凡的人对宇宙的神圣秩序的认识的论证,因而不能了解服从道德律的绝对必要性。

孔子说:?我们称我们生命的法则为天命。实行我们生命的法则,我们称为道德律。当道德律被提炼并臵于适当的秩序中时,我们称之为宗教。? 孔子的原文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百善孝为先,这是传统,是礼仪,更是时尚,源自亘古,流向未来。

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回到传统,回到人伦,回到自身。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态,或者用诗人的话更为贴切---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

在宁静祥和的心态下,中国人看清了万物的生命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