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用F22轰炸IS 好比“千里马耕田”

美军用F22轰炸IS 好比“千里马耕田”

近日,美军对叙利亚北部的IS武装进行大规模空袭,投入了大批“战斧”巡航导弹和多种作战飞机,特别是出动F-22使用制导炸弹轰炸IS的指挥机构。这次攻击行动,是F-22“猛禽”隐形战斗机第一次实战,具有标志性意义。

不过,美军动用F-22干轰炸机的勾当,却有些“千里马耕田”的嫌疑。

在设计之初,F-22基本就没有考虑对地攻击。出于隐身的考虑,F-22将全部武器内置于弹舱内,而且最初设计时只考虑放置空空导弹,弹舱尺寸十分有限。可以说,F-22是完全用于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一丝一毫没有用于对地攻击”,这点和F-15战斗机诞生时的口号几乎一样。

理论上,F-22的狭小弹舱也能放置250磅(约110公斤)的小直径炸弹,但F-22诞生时的90年代制导炸弹无法做得这么小,而这种昂贵战斗机去投掷无制导炸弹也毫无意义。后来GPS制导炸弹技术进步,出现了250磅的GBU-39小直径制导炸弹。20xx年,F-22首次成功试验投掷了GBU-39炸弹,才勉强具备了对地攻击能力。

当然,F-22也可使用外部挂架挂载1000磅以上的大型炸弹,但这会令隐身性能荡然无存,空战性能也会受到损害,从四代机水准降为连三代机都不如。而且这种挂弹方式任何三代机都可以干,出击成本也低得多,F-22贸然使用外挂架出击,在实战中几乎不太可能。

此次,美军轰炸叙利亚北部的ISIS目标,F-22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尽管美军空袭并非直接针对叙利亚政府军,但在叙利亚领空仍需防范叙军的防空系统,因此隐身战机的突防性能格外重要。由于F-117A“夜鹰”已经退役,B-2隐身轰炸机又显得出击成本过高,因此将一些地面目标交给F-22也在情理之中。虽然GBU-39炸弹威力不高,但多枚GBU-39集中投掷,对付ISIS驻扎的普通建筑已足够。从另一个角度看,F-22首次参战也确有积累实战经验的意义在内。

尽管如此,出动造价高达3亿美元的F-22隐身战机,用来轰炸基本没防御力的建筑物,仍显得过于夸张(尽管比造价22亿美元的B-2尚经济一点)。可见,F-117“夜鹰”退役后,美军缺乏较低成本的隐身突防平台。未来,这类任务应该交给F-35隐身战机或X-47B隐身无人机。但至少目前,充当“耕牛”的F-35还没到位,只能让F-22这匹“千里马”暂时干干“犁地”

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活。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杜文龙评F-22空袭叙利亚:欲洗刷不光彩纪录

当地时间9月22日,美国五角大楼宣布,美国及其伙伴国已开始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实施空中打击。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最先进战斗机F- 22“猛禽”隐形战机也投入了此次空袭行动,这也是F-22战机服役以来首次亮相战场。

对此,军事专家杜文龙表示,F-22战机在整个服役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飞行员缺氧造成坠机等许多状况,美国此次打击“伊斯兰国”让F-22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认为,美国“牛刀杀鸡”,打击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武装,不能排除隐含有其他目的。

大材小用是美国惯例

杜文龙表示,从20xx年服役至今已有9年,F-22在所有战争行动中都是旁观者,堪称最昂贵的“板凳队员”。对此,杜文龙解释说:“按照美国的惯例,所有最新武器装备的首次实战,都会找一个不强不弱,抑或有绝对获胜把握的对手,例如F-117隐形战机的首

次攻击对象是巴拿马,B-2隐形轰炸机首个打击对象是科索沃,这两个国家的防空能力都十分有限。而此次F-22面对的对手“伊斯兰国”的预警、防空能力甚是落后,绝对可以取得胜利。”

F-22借“伊斯兰国”证明实力

杜文龙介绍说,F-22战机在整个服役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状况。因为氧气问题导致飞行员缺氧坠机,进而导致飞机停飞、限飞(限制在5400米以下飞行),甚至还飞行员拒飞的情况。而此次打击“伊斯兰国”的作战行动让F-22有了发挥空间,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军火商也可以借此表示“这种飞机其实很好”。

先进武器空袭叙利亚或另有目的

杜文龙表示,面对F-22战机,“伊斯兰国”束手无策,叙利亚政府军也没有有效的拦截手段,F-22在叙利亚领空如入无人之境。

“美军F-22战机早在20xx年就已经在阿联酋部署,当时主要是为了威慑叙利亚,一定程度上也针对伊朗。此次‘牛刀杀鸡’,打击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武装,不能排除美国有其他隐含的目的。”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如是说。

李绍先表示,美国并没有因为打击“伊斯兰国”而放弃推翻叙利亚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此次空袭行

动出动F-22战机耐人寻味。

有人认为美国想借此次空袭同时打击“伊斯兰国”与叙利亚政府军。对此,李绍先认为,虽然不能排除美国有这种想法,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想要一箭双雕是难以实现的,奥巴马政府也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胃口。

 

第二篇:美军撤离

美军撤离,阿富汗何去何从?

作者: 俞飞 | 发表时间:2015.01.12

刊发于总2093期《中国经营报》[天下]版

20xx年12月28日,奥巴马向全世界宣布:13年的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同日,北约指挥官在喀布尔收起军旗,以示战争终结。

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终于画上句点。这场战争,美国耗资1万亿美元,2万余人死伤,盘点得失,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谁是真正的输家?2015,阿富汗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又该何去何从?

帝国的坟场 无惧英苏美

“自从有记录的历史以来,从世界上第一个跨越大陆的超级大国波斯帝国到最新的跨越大陆的超级大国美国,阿富汗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帝国野心的焦点。”学者坦纳在《阿富汗: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塔利班的军事史》一书中,感慨万千。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东亚和中亚的衔接点,扼守东西南北交通要冲,从政治、经济、交通、尤其是军事战略上讲,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为历代征服者的必经之地,素有“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之称。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剑指东方,阿富汗成了马其顿帝国的“最后边界”。

“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合一把。”这是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世界历史上,阿富汗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见证过无数帝国和地区性大国的荣辱兴衰。

谁能想到,170年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三大帝国信心满满,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拿下小小的阿富汗不在话下。

人算不如天算,赢得战役并不意味着赢得战争;赢得战争更不意味着赢得和平。单凭军事手段,无法彻底征服阿富汗。炫目的现代高技术武器和名堂百出的战略战术,有时得到的结果,尚且不如野蛮时代的屠杀征服。每一场试图征服阿富汗的闪电战或速决战,往往变成了持久战,最后总会成为帝国的“伤心之战”。历史一次次警告得意忘形的大国:阿富汗是侵略者的坟场。

1839年,3万英国殖民军(80%为印度雇佣兵)入侵阿富汗。装备落后的阿军寡不敌众,坎大哈、喀布尔先后陷落。英勇的阿富汗人吹响反侵略战争号角,无尽的山地和错杂的沙漠,让侵略者叫苦不迭。各民族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灵活机动打击敌人,切断补给线,袭击英军哨所。1841年,喀布尔大起义,殖民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天寒地冻加上粮食短缺,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逃回印度。此后三十年,英国再也没敢入侵阿富汗。

19xx年,英国与阿富汗签订和约,承认后者独立。喀布尔建起一座独立纪念碑,碑座上有一头铁链拴着的狮子。大英帝国这头狮子已经上链,再也不能用牙齿和爪子威胁阿富汗了。 “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彼得大帝三百多年曾感叹。与英国展开“大博弈”的俄罗斯,对缓冲国阿富汗垂涎已久。19xx年,苏联悍然出兵阿富汗。九年中损失四百余架飞机,数万士兵丧生,军费支出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2%。19xx年,内外交困的苏军撤出,格拉莫夫中将跳下最后一辆装甲车,对记者宣布:“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军士兵了。”

如果说英国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国的一个梦想,苏联人支付的却是帝国本身,从阿富汗撤军两年后,苏联解体。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13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赢了吗?塔利班输了吗?

加拿大《环球邮报》给出冷酷的答案:美国及北约和阿富汗人民都是输家。

“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帮助北方联盟击败塔利班、赶走“基地”组织。随后发生的关塔那摩监狱虐囚事件、美军在阿富汗基地焚烧古兰经事件,及误伤误炸平民事件,让阿富汗民众大失所望,将美军视为占领军。

“苏联人来的时候,只有一个国家;如今我们的土地上有24个国家来的异教徒。我们所有人都应当加入圣战。”一位新近加入塔利班的阿富汗人说。

阿民众示威游行抗议不断,手举“永久性军事基地就是对阿富汗的奴役”,“占领就是杀戮和破坏”等标语,高喊“美国去死”的口号,宣泄愤怒情绪。

“美国在阿富汗的介入,是一部漫长的压迫史,非但没有改善阿富汗的境况,反而导致腐败、贫困、谋杀、毒品种植和走私猖獗。”游行组织者哈伽马抨击,“我们呼吁阿富汗民众,不要让美国占领我们的国家。不能让卡尔扎伊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

北约在阿浑噩度日,全无总体规划,未能创造安全与繁荣。英加澳等国灰溜溜地撤军。对北约而言,阿富汗战争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对于阿富汗民众,生活每一天就像在悬崖之上走钢丝,来不及思考明天会怎样。塔利班垮台丝毫不意味着苦难的终结。暴力事件此起彼伏,自杀式袭击如家常便饭,简易爆炸装置袭击防不胜防,平民伤亡惨重。喀布尔陷于政治僵局,塔利班卷土重来,前总统拉巴尼等多位高官遇刺身亡,不稳定的安全局势不断拨动民众脆弱的神经,民主和发展无异痴人说梦。 美国深陷阿富汗泥潭之际,俄罗斯重新确立本国在中亚各国的影响力,积极向阿富汗出售直升机和提供培训。强调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中国,20xx年签下40亿美元的中冶艾娜克铜矿项目,是阿富汗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预计给阿富汗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受到普遍欢迎。

新丝绸之路战略启动,阿富汗与中国关系再攀新高峰。西方媒体醋意大发:中国“搭北约撤军的顺风车”。《新苏黎世报》称,美国人的撤离将使北京的政治作用更加重要。

矛盾重重 阿富汗前途未卜

“不像意大利或日本那样具有统一的民族和语言,也不像澳大利亚或希腊那样具有天然的地理界线,直到1747年以前,阿富汗从未作为单一的国家加以统治。”《阿富汗史》一书评论。

一千多年兵火不息的历史,让阿富汗成为一个混血的国家,波斯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血脉。每一个民族内部,都有极为复杂的部族,深刻影响着阿富汗的历史轨迹。

上届政府中,总统卡尔扎伊为普什图族,第一副总统是塔吉克族,第二副总统为哈扎拉族。阿国数十个族群,冲突根深蒂固,仇杀历史悠久,从未形成超越族群或部落忠诚的国家认同。对部落的忠诚、归属和推崇,远远高于对阿富汗国家的忠诚,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民众对中央政府缺乏向心力。卡尔扎伊总统被外界戏称为“喀布尔市长”,可见一斑。

哪怕阿富汗人共同的伊斯兰教信仰,也因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导致教派矛盾死结难解。20xx年,小说《追风筝的人》风靡世界,美籍阿富汗小说家胡塞尼塑造的主人公阿米尔,

族群与宗教偏见根深蒂固,认为玩伴哈桑处处低人一等。“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

20xx年,美国指导的阿富汗新宪法,犯下致命错误,将部族领袖、宗教领袖和社会知名人士排除出最高级别的大国民会议。当部族势力站到对立面时,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败部复活,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卡尔扎伊政权被完全架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哀叹:“关于阿富汗的许多报道读起来像是20世纪80年代,再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历史故事一样。”

所有人都期盼和平早日降临,却实在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阿富汗这个动荡国家的现状和未来。鸦片肆虐,族群分裂,塔利班虎视眈眈。重建阿富汗,千头万绪,举步维艰,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