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的理解

对幸福的理解

什么是幸福?有人曾说过:幸福就是那么简单,有时候它就是一杯热好的牛奶;有时候它就是一句深深的叮咛:有时候它就是……人们往往是刻意地追求幸福,努力地追寻自己的幸福,有的人为之奋斗了一生,到头来却发现原来幸福就在自己所走的路上,而自己一直没有享受到幸福。当你小时候妈妈帮你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如:洗头、洗衣……,这时你是否感受到了幸福了呢?当你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就有一桌子好吃的饭菜在你眼前。这时你没有感受到这也是一种幸福吗?当你每天换下来的脏衣服有人帮你洗。在你调皮闯祸时,有人帮你善后。在你每次发小姐或少爷脾气的时候,有人依着你们、顺着你们,这难道不也是被爱中的一种幸福吗?事实上,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心境。有的人因为获得好的成绩而感到幸福;有的人因为考上好的学校而感到幸福;有的人因为事业有成而觉得幸福。其实,经历过艰辛后才能真正的懂得幸福的含义,就会去更加的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海南儋州马井中学初一:战斗媛

 

第二篇:关于不同人们对幸福的认识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不同人们对幸福的认识的调查和思考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

肖丽辉11101440129

明莎11101440122

刘佳茜11101440115

傅佳11101440104

李露露11101440108

邱佳荣11101440124

关于不同人们对幸福的认识的调查和思考

导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问及现在的生活感受,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成小组,对周围的同学,社区居民,商店职员等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采访。

正文:近期,央视调查“你幸福吗”在网上引发热议,因此激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在不同的人眼中幸福又是什么样呢?

幸福是什么?我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感受,一种自我安慰。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一种享受其乐的精神状态。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见诸于每个人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幸福是不需要用口说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用行为暗示。说出来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幸福观,也就是一个人对幸福的感性或理性的理解,对美好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幸福观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但主要还是理性的。而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或者说幸福的体验,则只能是感性的,具体的,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你幸福吗?”需要被访问者从感性从自我体验的角度谈论、说出自己是否幸福,幸福表现在哪里。可见,只有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用心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下面是对各个不同地区以及人群所做出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对此做出反思.

二、不同群体的幸福感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800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9%,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59.2%,两项相加为 74.2%,也就是回答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选择,9.8%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 的人选择了“不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12.3%。整体平均分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二)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52.9%,女性47.1%。调查结果显示,两性被调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 的比例均高于男性,

(三)大学本科、研究生幸福感最高

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高,16.7%的感到非常幸福,60.6%的人感到比较幸福,二者合计为77.%;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3%,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5.5%,合计68.5%,三项均为各组最低;介于之间的倾向于幸福的排序分别是大专组、高中组和初中及以下组。初中及以下组,高中组,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组,大专组和本科

(四)非农户口居民幸福感高于农业户口居民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分为本市非农户口、本市农业户口、外地非农户口和外地农业户口四种类型,经统计分析发现,非农户口的被

调查者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 (五)学生和体制内就业者幸福感低

就业状况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本报告把就业状况分为六种类型:(1)农村务农和其它形式的农村就业;

(2)农村、城镇企业主和自由职业;(3)农村、城镇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就业;(4)农村、城镇集体、私营企业雇员;(5)学生;(6)未就业。农村、城镇集体、私营企业雇员组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农村、城镇企业主和自由职业组和未就业组;学生组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低,其次是农村、城镇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组和农村务农和其它形式的农村就业。 (六)领导群体的幸福感最高

统计分析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务人员和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

(七)直辖市居民倾向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

本次调查包含了国内四种类型的城市,直辖市、首府或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类城市居民对于幸福感的评价平均数分别为

3.82、3.72、 3.65和3.79,直辖市和县级市最高。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类型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越低。在总的幸福倾向上直辖市居民比例最高,其次是县级市和首府或省会城市,地级市最低;倾向不幸福评价的比例与这一趋势一致,直辖市最低、县级市次之,最高是

地级市。

(九)东部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最低

本次调查中属于东部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海南省三亚市、河北省冀州市、福建省长乐市、辽宁省营口市10个城市,属于中部的城市包括长春、山西省吕梁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湖北省赤壁市四个城市,属于西部的城市包括呼和浩特、重庆、西安、西宁、银川、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南省大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县级市、贵州省凯里市、四川省广元市10个城市。东中西部居民幸福感评价的平均数分别是3.83、3.73和 3.66,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部、中部、西部平均幸福感得分为3.83、3.76和3.66。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

本次调查发现东、中、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异,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基本上可以认为,幸福感的高低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美国人总体上要比新西兰人富裕,但并未觉得更幸福。更富的奥地利、法国、日本和德国人并不比巴西、哥伦比亚和菲律宾人更幸福。从19xx年到19xx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却几乎没有增加。 这并非说经济发展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发现,富足国家的人们明显比那些贫穷国家的人们幸福。对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 10000美元(19xx年)的国家来说尤其明显。没有任

何富足国家的人们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国家中较高人均收入似乎并不对幸福值又太明显的影响。而在低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过渡阶段国家的人们对生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不断升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应该以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二)人口学变数与幸福感

许多研究显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年轻人,但二者差异不大。有研究发现青年人和老年人幸福感高而中年人幸福感低,一些经济学家也发现年龄与幸福感之间是U型关系。有人从几个方面对于这一结果进行解释,认为由于幸福感既包含了认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青年人的情感成分——也就是单纯的快乐比中年人、老年人高,但老年人由理智认知产生的满足感比青年人、中年人高,中年人则可能快乐感和满足感均低;一些解释认为老年人的期望、抱负水平相对要低;老年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相对较小;老年人会适当调整自己;老年人学会了减少消极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调查显示,虽然差异不是很大,但老年人的幸福感最高,青年人的幸福感最低,这一结果与国外许多研究结果略有不同。为什么青年人的幸福感低?这一结果是不是与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房价上涨等生活压力加大有关?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许多研究发现,女性自我报告的幸福水平高于男性,但差距不是

很大。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一致。国外研究发现,已婚者报告的主观幸福水平比未婚者、离婚者、分居者和鳏寡者要高;已婚女性比未婚女性更幸福,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更幸福,已婚女性和已婚男性所报告的幸福水平差不多。调查显示,似乎女性更易因离婚、丧偶而降低幸福感,女性未婚和已婚者的幸福感高于男性,但女性离异、丧偶者的幸福感低于男性。

国外的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可能因为教育水平与收入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大专和高中学历市民的幸福感高,可能也与收入、职业这些因素有关。

(三)民生与幸福感

个人或家庭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类似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发现收入和幸福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相关,而且高收入者更多的时间处于敌视、愤怒、焦躁和紧张等负面情绪中,花在紧张的和压力相关的活动上。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人均收入明显增加,但在同一时期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呈剪刀差。19xx年美国全家收入低于1万美元且自称“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为16%,而那些收入高于

7.5万美元的人的比例却高达44%,那些自称“非常不幸福”的比例从1万美元的23%减少到7.5万美元的6%。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结论? 更多研究发现,在较低经济收入阶段,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是有正相关的,在经济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相关程度就很低了,收

入对幸福很少甚至没有影响。

布伦诺·S·弗雷等人的多国对比研究发现,幸福感与收入的相关为0.20;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幸福感的影响变得相对较小。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0.106,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收入虽然是一个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量化指针,但是,收入的高低却是一个需要对比才能获得的,而和谁去比却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同样的货币量化的收入却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说,个人或家庭收入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指标,而不应该看作是一个经济指标,相对收入是一个比收入绝对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避免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许多研究都认为,个人失业会直接影响其幸福感,社会普遍的失业也会影响整体的幸福感。本次调查中由于样本等原因,无法判断未就业者中那些属于失业状态,难以对失业如何影响幸福感作出判断。调查中发现,未就业者的幸福感并不低。

调查中也发现,有自有住房居民的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生活满

意度几乎等同于幸福感,对未来预期也对幸福感有很影响。

结语:这些都说明,民生问题与居民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清楚地表明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这样的心理感受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