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东至县大渡口中心学校 周颖

摘 要:

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领略美;二、感悟语言,品味美;

三、展开想象,创造美;四、反复诵读,升华美。

关键词:引领 感悟 语文之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积极性,有效果。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只是在一味地机械接受。究其原因,我想主要还是教师没有引领学生感悟到语文之美,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中华文化之美,感悟语文知识之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呢?我认为,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情境,领略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优美 1

引领学生感悟语文之美

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自然美。黄河的磅礴,黄山的秀丽,西湖的旖旎,草原的广袤??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自然美激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诱发创造的激情与灵感。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味到这些不同的感情焦点,才能体味到自然美的精髓,才能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是以课文为中介的,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好似导游,要胸有成竹地准确指点,集中学生的审美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在课堂之中,神入课文之境。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使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情感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文,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帮助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从而深切地感受出三亚落日的意境之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草原》这篇课文,写了草原特有的秀丽美景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人民的友谊。上课伊始,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同学们现在正坐在汽车上,前往草原旅游, 2

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族同胞的盛情款待。学生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草原上美丽风光的录像:蓝天、白云、小丘、羊群??并伴着悠扬的草原牧曲,学生随着镜头边欣赏草原上迷人的风景边听着老师生动的介绍: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辽阔无边。那儿土壤肥沃,水草丰美,野花飘香,湖泊晶莹,像宝石镶嵌在碧绿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美如画的地方??这样美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并对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二、感悟语言,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建筑艺术大厦的材料。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都是有语言来体现的,它们都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词语丰富多彩,句式灵活多样,修辞方法异彩纷呈,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大江保卫战》语言的雄壮激越美,《爱如茉莉》语言的朴素清新美??因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精神,美化语言,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可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发掘文章的语言美:比较法、感悟法、品析法、想象法、朗读法、积累法??

如《广玉兰》中描写广玉兰开花的一段文字“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对于广玉兰开花的各种形态作了生动而传神的描述。教学中引导学生 3

在读中感受、想象花苞“含羞待放”时的“鲜嫩可爱”,花儿“刚刚开放”时的香气四溢,花朵盛开时的“甜美”“纯洁”“惹人喜爱”,以及花瓣“凋谢”后的花蕊“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同时借助图片、课件为学生提供整体感知广玉兰花的各种形态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花开之美,品味语言之美。

三、展开想象,创造美

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它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经验的想象,也不同于科学想象,因为它是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情感引发想象。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美的意境。

小学生毕竟受知识、阅历的局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象。

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欣赏意境美能力。课本选入的许多教材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寻找、感受、品味、欣赏最美的意境。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教学中如果仅满足于对句意的理解,便如同喝了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此时,教师若注意发掘诗中的艺术空白,抓住“一枝红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园子里是怎样的一幅春景图? 4

此时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发展了形象思维,有的说:“园子里的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那黄绿眉眼的柔柳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有的说:“园子里百花争艳,红似火,粉似霞,白似雪。”还有说:“园子里莺歌燕舞,池塘里有碧绿的荷叶??”美丽的春色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使学生领悟到了想象入境的学古诗的方法,甚至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想象之窗”,让所有的学生都观赏到迷人的满园春色!更感受到诗人精巧的剪裁手法。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言外之意。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感受意境美的主要途径。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都能感受到羊群如绿毯上的大白花,点缀其间,确实很美。此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置身于一碧千里的草原,看到此景会想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纷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这羊群多像是蔚蓝大海中航行的点点白帆啊!”有的说:“这羊群就像是湛蓝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有的说:“这羊群真像是碧波上翻腾的朵朵浪花啊!”??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育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体会到了文章的言外之意。

四、反复诵读,升华美

情感的熏陶,是语言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方法。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贯穿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也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反复诵读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 5

生感情朗读,就是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机地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识与情感统一起来。

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得以潜心涵咏,疏通文脉,捕捉艺术形象,进而明了思想感情,领略韵味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语感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导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累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情绪激昂,此时此地,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经是水到渠成。如《烟台的海》一文中写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教学时用轻快柔和的语调让学生自由吟诵,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进入文中所展示的烟台的海的四季不同景观,欣赏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再加上老师动情的描述,学生自会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激情难抑,进入美读的殿堂,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进而用有声语言来再现美、升华美。 当我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不断发现和感悟到语文之美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由自主地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定会更加轻松、有效。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

6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摘 要: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可以从阅读、生活实践、写作实践、和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关键词:感悟 培养 阅读 生活实践 写作实践 综合实践 在教师中,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口中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感慨之言:“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作为语文老师,为什么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呢?其实这句话是说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比较强,课堂上,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他们马上就能领会感悟到,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一般又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学起语文来就显得相对轻松,不用老师费力而语文成绩都相当稳定。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感悟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感悟?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 1

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可以在三个方面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 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么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①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而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能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老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 2

这样独特的感悟。我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 在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②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他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 ;华兹华斯从收割姑娘孤独的背影和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自然才 3

会有深度。

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③语文教育中所一直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也指明了这一点,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组织的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引导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生活有很大帮助。下册第四单元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既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感悟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④这也就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作用,这里自然也就包括对于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所达到的作用。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当然,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以上提到的仅仅是我们平时接触较频繁的,只要在这些方面寻找规律多下工夫,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到时候我们也就会自豪地说“好学生也是咱教出来的”了。

4

参考书目:

①②《叶圣陶教育文论》董菊初著

③《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5

论文标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作者姓名:王继武

作者单位:东海县初级中学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