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摘要:迟子建善于叙写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祥和生活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浓浓温情,她以极具诗意的笔调和悲悯的情怀紧密关注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虽然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但字字读入心间却如一股暖流步步温暖着读者的内心。在沉重的生命印记下,她以一颗豁达的心看待生命,并以内心坚定的人生信念带给人们坚强与勇气,为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她企图用自身温暖而柔和的烛光将每一个悲伤的故事转化成温情的所在。

关键词:悲悯;温情;生命;豁达

Chi Zijian works sadness and warmth

Abstract:Chi Zijian is good at write Narrations peaceful nature of life and bring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reveals the deep warmth, her highly poetic style and Feelings closely watching the lives of civilians. Although her work is filled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but every word was read into the heart, such as warmth between the reader step by step warm heart. Under the heavy imprint of life, she lives a cheerful heart look, and a firm belief in life heart to bring people strong and courage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troubled looking for a bright exit, she attempted to use her warm the soft candlelight bring every sad story into the warmth of lies.

Key words:Compassion;warmth; life; open-minded

1

目 录

一、诗意的和谐世界………………………………………………………………1

(一)自然赋予的祥和生活………………………………………………………1

(二)诗意的美学体现……………………………………………………………2

二、悲悯关怀下的暖意世界………………………………………………………3

(一)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体验……………………………………………………3

(二)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命……………………………………………………5

三、从困境中寻求出路……………………………………………………………6

(一)以豁达之心看待生命………………………………………………………7

(二)以坚强之心面对困境………………………………………………………7 参考文献……………………………………………………………………………9 2

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作家迟子建独特的创作灵感,形成了她独有的温情而又忧郁的写作风格。在她的作品中不乏有自然山川之物,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细腻且充满暖意。她的文字带领读者从现实困苦的境遇中走向温情世界,从死亡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追求新的更美好的人生。

一、诗意的和谐世界

迟子建的写作多以大自然为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用她独具特色的笔调为读者构建一个祥和安定的世界。在她看来,大自然是生命本真的回归,在她的笔下,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她将人生体验以及感悟都融于自然之中,并且以细腻而具有诗意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个完美的和谐世界。

(一)自然赋予的祥和生活

迟子建的很多作品背景都来源于自然,作品中的描写除了人心和社会之外,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物的描写。她曾说:“我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认为, 大

1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 有灵性, 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一

个崇尚自然的人,内心无疑是恬静而平和的,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再多困境,在沉痛之后都会慢慢被化解。

大自然赋予迟子建一个平和而安稳的内心世界,而她又将这种平和的心态灌注到作品中,她以温润的文字描写作品中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柔情、最深刻的本性感染来还予都市读者一片净土。像其他作品一样,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也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自然,有乌鸦的叫声,河岸边上的蜻蜓,身上带着黑色斑点的狗鱼,映着烧红夕阳的雪域原野。在小说中,鄂温克人信奉神和自然的一切,他们怀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大自然成为鄂温克人人生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朋友,在他们眼中,人并不高于自然,两者是在同一等级中生存的,所以在外出狩猎后带回的动物,在杀死这些动物之前,他们都会进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对其灵魂进行安抚。他们就地取材进行树葬,在吃熊肉的时候讲求很多禁忌,比如不管切熊肉的刀多么锋利都要叫它“刻尔根基”,意味着“钝刀”的意思。在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中,他们的生活跟随日出日落不紧不慢的进行着,他们放养驯鹿、打猎、捕鱼,住在能看到满天繁星的“希楞柱”里诗意的生活着,他们从不为大自然添麻烦,他们悉心保护着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小说的主人公眼中,大自然是存在生命和情感的,她会像对亲近的朋友那般将自己的心事说给雪或随处可见的花草听,自然的祥和赋予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活力与勇气。大自然这颗种子恰如作品中的那股生生不息的民族1 迟子建、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xx年第3期。

1

精神,在它的繁荣生长之下,长出了虔诚、博爱、坚强的枝桠,这些枝桠缠绕在每个人物的心中。

死亡在作品中如影随形,比如尼都萨满的爱情,妮浩肩负起萨满的重任后,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但是在大自然的温暖呵护下,他们都变得平静而祥和,在面对死亡和悲剧的时候丝毫不畏惧。妮浩萨满不止一次为救别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的孩子,然而,大自然的包容与祥和宁静的气氛带给她坚强,孕育了她宽以待人的性格,她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没有因孩子的离去而失去理智。在孩子果格力死后,她将孩子装入白布口袋后扔在向阳的山坡上时,她用带着哭腔而又温柔的声音为果格力唱了最后的歌谣,希望果格力能够跟随歌谣进入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世代生活在那里的鄂温克人并没有给自然带来负担,而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着,大自然的哺育留给他们一片心灵的净土,使得他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二)、诗意的美学体现

迟子建用最细腻的文字表现在困境中挣扎而屹立不倒的人,她的文字如诗一般流淌在作品中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动作中,在她诗意的描写下,现实的残酷不再有一如既往的阴沉面孔,这些都恰如其分的体现在《伪满洲国》中。在作品中,迟子建将叙述重点放在深受压迫的各阶层人的不堪和屈辱的经历体验上,她将历史事件融入到平民百姓的命运中,又使这些平民百姓的生活相互之间存在微妙的交集。杨路作为积极抗日者,王小二作为跑堂和收粮等跑腿工作者,胡二一身流氓气却也能在山野之中隐居生儿育女,王亭业是知识分子因被陷害而入狱,其后精神日渐不正常,吉来是突然来到王恩浩身边的常年不见的儿子,这对父子代表了百姓中经济较为富裕的一类,但生活也并不是一直安定。这些人的经历代表了普通百姓在日本入侵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而羽田和中村正保等人代表了深爱故土的有情有义的日本人,当他们初到中国时,眼前丰饶而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空飞过的鸟禽,这些美景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憧憬。而在宫廷生活方面,祥贵人为讨好溥仪而不得,溥仪因受日本政府压制而将内心的不满发泄在侍从身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又将小说中的其他人层层带出,而这些看似有天壤之别的人,在小说中有相同的境遇并且存在微妙的交集。在这段残酷的历史中,迟子建将在这个背景下生活的人物生存现状用冷峻的笔调展现出来,并企图用人性本身的温暖去抹平磨难带给人们的痛楚。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迟子建的作品犹如一栋体现美学意义的大楼,这座大楼与她的想象力是紧密关联的,大楼的灯光就是“美”的意义,而这些“美”表现在小说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和风气习俗的细致描绘。吉来生活的城镇,屋顶是青色的,瓦楞上有麻雀蹦蹦跳跳,街上有 2

应接不暇的铺子;杨浩给小猪采野菜的路边有盛开金色黄花的蒲公英;羽田喜欢的赫哲族的渔村前,有湛蓝的乌苏里江,渔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刘秋兰和女儿宛云因家中唯一的男人王亭业入狱而失去经济来源,但在除夕夜也为屋子增添节日气氛而剪出笨拙而富含温情的窗花。这些“美”都是希望之所在,她用文字将大楼的灯光一盏盏点亮,她自己也曾说:“意象是苍凉的,情调是忧伤的,在这种苍凉和忧伤中,温情应该是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2作品中,不论是上层封建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都深受外来侵略者的折磨和压迫,但是迟子建仍旧凭借着坚定而不屈服的信念为那些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人们寻找出路。

尽管现实的残酷时刻无情地拍打着我们的脸,并企图让噩梦占据我们生活的全部,但是迟子建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她用如诗般的笔调抹平苦难带来的伤痛以及历史残留的悲痛记忆,企图在排除喧嚣世界的干扰后,让人们亲近自然从而获得一颗恬静的心。

二、悲悯关怀下的暖意世界

迟子建将生活的经历以及对生命的认知体验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她致力于对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腻的描写,她以悲悯的情怀密切关注这些人,并将这些人身上充满人性温暖的一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体验

迟子建是一个外表温文尔雅但拥有坚定信念立场的作家,她善于描写生活琐事中流露出的淡淡温情,她也始终坚定地相信温情本身存在的价值,这些价值又都充分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关注作品中人物在面对他人困苦时体现出的暖暖温情,在她的笔下,作品人物在经过帮或不帮的内心挣扎之后,对处理此类难题而做出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违背自己心中所想却又合乎社会道德的。迟子建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在面对难题时一个人纠结而宽容的善意温情,而这些温情都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妮浩身上得以体现。作品中,三个陌生汉族男人由于闹饥荒而闯进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居地,并且偷了他们的驯鹿,准备运去山外的时候,其中一个较小的十六岁的孩子往大树身上撒尿,触怒了山神。这件事发生以后,那三个汉族人内心追悔不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妮浩萨满,请求妮浩为他们的伙伴取得神灵的宽恕并救回那个孩子一命,但是他们不知道一旦妮浩为他们跳神,她自己的孩子便会代替那个孩子死去,最终,妮浩萨满选择救人而放弃自己的孩子。在整部作品中,萨满妮浩是一个承受着命运喘2 迟子建、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学评论》,20xx年第3期。

3

息的人,从她迫不得已成为萨满的那一刻,她的一生便与死亡相伴,她面对自己孩子的离去,眼见生命的流逝却无能为力,有时她不得不耗尽自己全身的气力以保护族人的安全。迟子建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人物内心的悲伤表现,没有让这个人物在痛苦和挫败中一蹶不振,而是让她继续原本的生活,这并不表示这个角色无爱无恨,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为这个人物有超出常人的仁厚和爱,所以她才能为了去世的孩子勇敢地活下去,为了族人的安全而继续微笑着坚强。

除了面对他人时人物身上展现出的善意外,迟子建最长叙写的便是夫妻之间在生活困境中展现的温暖情谊。她将暖意充分融入作品并赋予人物战胜离别的温和而坚强的力量,这些能量都充分体现在她的作品《亲亲土豆》和《一匹马两个人》中。《亲亲土豆》描述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秦山和李爱杰在面对癌症时的深厚情感。虽然整部作品都被死亡贯穿,但迟子建并未将重点放在秦山夫妇面对死亡时的惧怕,而是将笔触转到这对夫妇在得知坏消息之前和之后,在生活细节中展现出来的对对方不变的关爱。秦山平日爱抽烟,正是这个习惯使得他患上了肺癌,妻子李爱杰一说再说地将丈夫带去看病,在病房里,他们言语间表露出对对方的疼惜和爱意与旁边床的病人和他的妻子王秋萍的冷淡感情形成鲜明对比。秦山早已猜到自己得的是癌症,他在病床上向妻子李爱杰温言细语地要了三百元,第二天清晨瞒着妻子悄悄赶回家收成土豆,除了对土豆的喜爱,更多的是为了减轻妻子和女儿的负担。他在回家前为自己的妻子买了一条宝蓝色的软缎旗袍,让妻子明年夏天穿,但是李爱杰知道丈夫等不到明年夏天。不久之后,秦山身体每况日下,在一个下雪天离开了人世,而妻子李爱杰日夜穿着这条旗袍为丈夫守灵。李爱杰知道丈夫爱土豆,在为秦山下葬的时候,当众人以为秦山的离去让李爱杰一蹶不振的时候,李爱杰满眼关心地拖出装满土豆的麻袋出现为深爱土豆的秦山下葬。作品最后李爱杰并没有以面洗泪,而是将悲伤的情绪暂先收起,迟子建用细腻的文字将李爱杰对丈夫的关心从只言片语的细节描述中展现给读者,她让悲伤轻轻划过人物的面颊却不留下伤疤。如果说《亲亲土豆》中秦山中年因病而死的生命终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惜的意味,那么年迈而衰则带有更多平和而安定的特点,年迈的老人形象在《一匹马两个人》中具有代表性,迟子建在这类作品中的笔触也相对平和,她在表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温情善意时,将侧重点放在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周围环境的展现。这对年迈老夫妇因儿子入狱后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生命中除了儿子和对方之外,就只有那“一匹马”。在老人们的儿子第一次拷走后,这匹马经常遭到鞭打,而当他们的儿子第二次被拷走后,老人也变了态度,夜晚还不忘给马喂食,仿佛这匹马就是他们的儿子。老太婆先老头而去,当老头发现她死了以后,抱 4

着她坐在车尾,闻着老太婆喜爱的花香味,犹豫着老太婆下葬的地点,最后还是选择了老太婆最喜欢的二道河子。在老头回家的路上,惯性地为老太婆采了几颗百合根,想起老太婆已经去世,才怀着凄清的心情将百合根扔下。后来,老头在去看望老太婆的路上也离开了人世,马就拉着车回到村里,带人来为老头下葬。在两个主人都离开之后,马依旧坚守着老人留下的麦田直到死去。面对这对无依无靠的夕阳老人,迟子建让孤独的一批马和老人成为相互的依靠对象。而马从一个单纯做苦力活的畜生形象在后来转变为老人心疼的孩子形象,在此期间,迟子建描写的重点并不是三者内心存在的浓重孤独感,而是两两相对的温暖情谊。

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迟子建除了关注正常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宽厚品德以及他们身上的亲情、爱情之外,也不忘将暖意带入畸形人物的世界。在迟子建看来,畸形人物拥有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安稳世界,这种安稳甚至可以出现在精神病院。作品《疯人院里的小磨盘》中小磨盘的母亲由于丈夫离世的原因是犯了遗传的精神病,所以她担心的最多的就是儿子小磨盘会得同样的病。她为防小磨盘病发时找不到医生而长居疯人院当厨师。看着儿子和疯子们混得很熟,而在学校生活中沉默寡言遭同学欺负,作为母亲的她满心担忧。迟子建将担忧留给小磨盘的母亲,而对于可能会患遗传精神病的小磨盘来说,他并不担忧此事,他眼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那是一个比外面世界更清静自由的疯人院世界,在这里没有世俗眼光和尔虞我诈。后来,小磨盘在学校和人争执而无意害死一个同学,他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也看到了母亲的担忧。而迟子建早在作品前半部分就为这件事找了一个出口,被害的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得很不好,以至于当小磨盘母亲赔礼道歉后,死去孩子的父母才会承诺不追究责任,而小磨盘母亲的担忧如沉重的石头终得落下。故事结尾的画面定格在小磨盘从外面回到疯人院的时候,找到一张写着地址的字条,母亲在房间中温柔的呼唤声和这张字条带给小磨盘一个全新的欢乐世界。

(二)、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命

迟子建为读者构造了一个悲伤而富有温情的矛盾世界,忧伤的情绪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挥之不去,但是“温情”一词占据了迟子建作品的核心地位,在温情的关照下,苦难不再成为人物内心的恐惧之魔。

从《一匹马两个人》那片孤独的荒野中,老头、老太婆和马作为一家人所表现出的在生命走到尽头时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感和老人举手投足间的相互依持和眼中的深厚情谊都透着浓浓的温情,到《亲亲土豆》中秦山虽然不能摆脱死亡,但植根于这对夫妇内心深处的温情暖意可以将悲伤的阴云挥去,迟子建意在将希望带给人们,让恐惧 5

远离善良的人。《疯人院的小磨盘》中,迟子建赋予这个可能身患疾病的孩子一个明朗世界,让他生活在一个外人看来疯癫不堪而实则自由美好的世界中,作品结尾也给小磨盘母亲从开篇到结尾的担忧画上一个句号,人是善的,温暖自在人间。

可以说,迟子建的小说是在绝对的困境中创建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而在残酷的现实中,面对未知命运将带来的不可知的前路时,迟子建给予人物的是宽容和谅解。在《岸上的美奴》中,得了失忆症的美奴的母亲做出了常人眼中所不齿的事,使得美奴在同学和村民眼中抬不起头,最后美奴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在丧礼的时候,老师白石文的出现,给小说增添了一点暖意。很多人不理解美奴为何杀死自己的母亲,其实她在事后受到内心和现实的惩罚,她成为了父母双亡的孩子,从此夜不能寐。整部作品中,迟子建的笔调温和而平静,对美奴杀死母亲的场景也只是粗略带过,她将描写的重点放在人物内心的变化上,从美奴的疑惑、惊喜、怨恨以及后悔等心理状态进行侧面描写。对于这个略显畸形心理状态的女孩美奴,迟子建没有对她过多的责备,迟子建还是给予她宽容,作品末端,村民们也不再过多评论此事,而是承诺会让美奴继续上学。流言蜚语虽不是实物,却能将人置于死地,而美奴杀害母亲一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她在帮助自己远离流言蜚语的同时,给自己的母亲一个解脱,而更深一层的即是唤起村民们内心的温情与爱意。迟子建的作品从不会将人逼到穷途末路,她总会留给困境中的人一个出口,就如《伪满洲国》日本人在平顶山惨绝人寰的屠杀中,吉来怀孕的姑姑美莲惨遭剖腹,当腹中的婴儿被刺刀挑出时,迟子建用冷静而极具细节化的笔触将残酷的历史直逼读者内心,但并非当时所有在平顶山的人都惨遭毒手,她给予失望中的人们一条生路,杨浩有幸逃脱并被杨老汉收养。

在亲历了死亡带给自己的痛苦后,迟子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面对苦难时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温情的流露,而不仅仅是死亡本身。她的作品中无时不刻透露出人性本善的观念,在她的作品中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可以说在她笔下的人物没有完全“恶”的,即使心有恶念做出错事,也有悔过的时候,而周围人也能不计前嫌地给予这些悔过之人帮助。她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故事,而在这些平凡的背景下映衬出来的却是不平凡的温情。这样的平民温情模式所展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体谅,温情并不与金钱或社会地位有关,它只关乎人的内心“善”的表现。

三、从困境中寻求出路

迟子建善于在忧伤的氛围中用一种带有温情的笔调去表现困境中人的坚强与勇气。她用锐利而巧妙的笔调将人人恐惧的死亡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她笔下,死亡不再只是寒冷和畏惧的代表词。

6

(一)、以豁达之心看待生命

生活带给迟子建不少痛苦的回忆,父亲的去世使她深受打击,这也是她第一次直面死亡,这种失望的生活体验存在于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中,但她的内心也在这些波折中慢慢平静下来得到沉淀。她善于描写死亡,但她的描写不是注重死亡带来的痛苦,而是从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平静态度中体会生命的美感与伤感。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可以说是与死亡相伴展开的故事,开篇即表明“我”的身份是一位老人,而老人的一生都眼见无数死亡,似与死亡相伴。族人达西为保护驯鹿的安全而残了腿,后来,由于两条狼为报母仇而寻着达西的味道而来,在一次外出后,达西和他常带身边的猎鹰奥木列与这两条狼进行了激烈的搏斗,驯鹿玛鲁王找到他们后,将奥木列的翅膀带回,向族人通风报信。而在此之前,尼都萨满好像预知了此事,搭起树枝准备风葬仪式,风葬将达西和他心爱的猎鹰一同带离这个世界。达西和驯鹿生命交织的情谊,以及猎鹰的忠心耿耿,都伴他离去,带给他一个安详的世界。在迟子建笔下,虽然达西的生命意外结束了,但他并不孤独,他有心爱的猎鹰陪同他一起抵达另外一个世界,而达西去世的阴云弥漫在全族之中,但在后面的叙述中,迟子建用平和的笔调将这片阴云悄悄吹散,具体表现在哈谢和玛利亚在冬日生下孩子,他们认为这是达西的庇佑,所以给孩子取名为达西。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生命的再续和循环。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人物本身并不能遏制住死亡来临的脚步,但能在死亡以及恐惧到来的时候,用充满暖意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在温暖中寻求安稳的内心。

迟子建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残酷的生命轨迹下表现出人性的温情,与她从小生活的那片黑土地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那片土地赋予她一生顽强坚韧的性格,所以即使在黑暗中,她也能顺着路找到光明的存在。在作品中,一次次与死亡相随的旅途中,主人公“我”从经历小时候父亲林克不幸被雷击中去世,到丈夫的去世以及外孙女的死亡,面对身边生灵动物的死去,以及眼见妮浩成为部落的萨满后,为肩负起保护族人的使命而一次次放弃自己孩子的生命。“我”从悲伤中走出来后又不可拒地被拉进去,看着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她而去,她感受到生命的沉重气息,也从此对死亡和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在前行的路上陷入泥沼,无情的泥沼使得他们越是挣扎就越深陷其中,但是她也不曾对生命失去信心。相对而言,作者迟子建想表达的一个观念即对生与死更深一层的了解,生命就是一个循环的圈,从无到有再无,面对死亡,迟子建更多的是以一颗淡泊的心去面对。

(二)、以坚强之心面对困境

迟子建的小说往往都是通过最普通和平凡的事情展现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在面 7

对任何痛苦的现实打压下,作品的主基调从来不是悲凉到底的绝望,而是悲凉中流过的那股暖流。我们眼见的是迟子建构建给读者的一个完美温情世界,在这个世界背后,迟子建经历了很多生活带来的打击,这些打击也曾让她悲伤难过而日渐显得消沉,但渐渐的,她开始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迟子建并没有对生活带来的不如意进行无穷尽的抱怨,更多的是释然,只有自己能帮助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迟子建曾遭受丈夫突然离世的沉重打击,而她将内心的抑郁以及最终对生命的看破都融入一部作品《向着白夜旅行》,其中,“我”与马孔多履行了多年前的一个诺言,一起去看白夜。旅途中,很多人都看不到马孔多,并且他行踪不定,“我”为他的床位和别人据理力争,然而在别人眼中,“我”是可怜且可悲的。在小说的结尾,马孔多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出海了,而马孔多也自此消失在茫茫海域中。整部小说表述的是一个释放自我和爱人灵魂的过程,在常人眼中,马孔多一开始就只是一个已故的灵魂,只是“我”不愿承认爱人的离去而执拗地和他去旅行。结尾处马孔多选择以一个活人的身份平静的离开,在一定意义上应了迟子建对人生的理解即:死亡中蕴含着生。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即使对死亡的描写占了大篇幅,却在无形中注入“生”的希望,她的作品,悲伤却不绝望,在痛苦中蕴含着温暖人心的温情善意。迟子建真挚而坚强,她用手中的笔讲述一个个引起社会各界共鸣的忧伤而充满暖意的故事,让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更能感受温暖的温度,也为正在于苦难抗争的人寻找一个光明的出路,从而迎接更美好而丰富的人生。迟子建在叙写人物经历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略带忧伤的温情是治愈伤口最好的良药。不难看出她始终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密切关心生命中的美好与痛楚、温暖与艰辛,并且努力超越生命中残酷现实带给人们的悲痛。在面对死亡和变故的时候,她拥有一颗无所畏惧的心,这些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她就此消沉下去,恰恰相反的是,她在困境中一跃而出,展现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无尽热爱,她将这样一种信念从文字中传递给读者:在困境中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让内心充满温情和善,用这些来打压苦难、驱逐苦难从而获得人生的完满。

8

参考文献:

[1]迟子建、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xx年第3期。

[2]徐莹:《“伤痕”的别样书写———读迟子建的<越过云层的晴朗>》,《柳州师专学报》,20xx年第19卷第1期。

[3]汪树东:《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艺术广角》,20xx年第1期。

[4]翟苏民:《迟子建小说艺术论》,《小说评论》,20xx年第5期。

[5]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xx年第4期。 [6]迟子建:《听时光飞舞》,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xx年版。

[7]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8]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9]迟子建:《亲亲的土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10]迟子建:《迟子建中篇小说集逆行精灵》,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11]迟子建:《伪满洲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