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感悟

安全事故感悟

经历XX安全事故,让我们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

操作员工,安全,不仅仅关系到公司的利益,也联系着家人的牵挂,

所以我们要时刻铭记安全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生产的前提就是

保证各项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设备安全,物料安全等等。

但是,安全不是背背文章就能搞上去的,它需要我们从内心上去做好。

安全工作,天天讲,天天做,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岗位,都应该认真学

习安全知识。

企业成于安全,败于事故。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

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安全意识应始终

牢牢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大家知道若责任心不到位就会酿成事

故,正确认识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一个上下关联、人人互保、环环相扣的链,是一张错综复杂、紧密

相连的网。回顾这次的安全事故,提醒着大家安全的重要性,也表现

出了我们的安全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尚存很大的

缺陷,我们安全管理的体系还是那么的脆弱。 “安全就是效益”,这种观点应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首先武装好

自己,熟知熟会各项操作规程安全制度,认真学习安全有关法律法规;

其次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杜绝习惯性违章,敢于同身边的甚至

是上级的不安全行为较真儿;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如

果每位员工在每日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检查,查找漏

洞和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杜绝事故隐患,从小事做起,

就能筑起安全大堤。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就是人们在生活 和

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让人人

都来重视安全,时刻关注安全,将“安全生产”铭记心中,不折不扣地

遵操作规程之章,守安全生产之法!让人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违章就是

走向事故,就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走向死亡。不要抱有任何

饶幸心理,因为,或许一次小小的不经意的违章,就会造成很大的伤

害或损失,就会变成违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必能做得更好,我们的企业就能长盛不衰,

我们个人就能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幸福 生活。

XX

XXXX

 

第二篇:关于“感悟”的感悟

关于“感悟”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传授和灌输,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体验、感悟没有被充分重视。因此,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通过心灵的体验、感悟,将自己构建的知识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现结合五年制十册教材《别了,我爱的中国》谈谈对“感悟”的感悟。

【案例一】质疑导入 诱导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看一看,想一想,这节课你想学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罪人?他到底是不是罪人?

师:提得好!看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板书:“罪人?”)

生:“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作者有什么感受?

师:提得不错!(板书:三次感受)

生:作者这样爱中国,为什么要离开中国?

师:谁来帮帮他?

生:因为作者离开中国,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

??

师:老师了解到咱班同学不仅会提问题,还能抓住主要问题,(手指板书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最主要的问题呢?请看看课文再回答。

生:“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的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最主要。

师:真聪明!(在“三次感受?”前加“△”号,板书:“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饱含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让我们抓住这个最主要的问题,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产生求知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了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也为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质疑,引导他们带着问题直接接触语言材料,诱导他们在与文本“零距离”对话中体验、感悟。上述案例,教师为学生体验感悟作了铺垫。主要体现在,首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肯定或赞许,激励学生踊跃提出“想学会”的问题。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要问题,留待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次要问题,当场请同学帮忙解答。再次是点拨了感悟方法,启发学生抓住最主要的问题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案例二】多元解读 自主感悟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文中第二处出现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一句,结合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因为作者第二自然段写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些景物在即将远离祖国的作者眼里是那么的可爱。

生:我从这句话想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限惆怅,联系二、三节,我读懂了山河依旧,但是祖国正受敌人的践踏,国家的主权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犯,我觉得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是怀着极复杂的心情深沉地吐出:“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一句话的。

师:理解得真不错!还有发言吗?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今日的离别,不知何日能回到你的怀抱,平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是那么的可爱,他是满怀依恋缓缓道出这一句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都很有见地,谈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很好!

【反思】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内心世界也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内容,各人的体会心得也相异。正所谓“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没有个性的阅读,就是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是一种“死读书”。所以,在阅读实践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求异创新中,对同一问题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要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以上案例,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说出自己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这样,放飞了思想,张扬了个性,有利于强化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三】个性朗读 读中感悟

师:“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怎样才能读好这三句话呢?

生:这三句话在感情上是层层推进的,朗读时要把一次比一次强烈的爱国之情读出来。 师:你来读读。

生:读(读出了语气、语势)

生:这三句话第一句应该读出作者心中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作者与祖国、亲友告别,心里是那么留恋;第二句应读出作者当时爱恨交加的感情,因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爱,对帝国主义的恨等复杂感情都统一在这一句中;第三句应读得坚定有力,高亢激昂,因为它饱含了作者的希望、誓言。

生:读。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读得也很好。同学们都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生动地展示出来。还有谁补充吗?

生:我觉得第三处出现这句话时,船已驶入大海,与祖国已越来越远。这句话应该是作者内心深处发出的心声,倾吐了对祖国满腔的爱。我觉得也可以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读出作者内心诚挚的报国之心。(生有感情地练读。)

生:我也觉得作者是在心里默默地呼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觉得这句话应重音轻读。

师: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好吗?试试看。

生:读得很投入。

【反思】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特别是朗读、诵读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

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心灵碰撞。通过朗读,朗读者的内心会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对语言信息的不同感悟,其朗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悟自读,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以上案例,教师尊重每个学生在独特的认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中对人物、事物的主体感受,尊重不同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这样的读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的阅读。

【案例四】创设情境 促进感悟

师:让我们跨跃时空,一起来到这艘远航的船上吧,现在你就是郑振铎,就是离开祖国奔赴远洋的郑振铎,面对可敬的亲友,可爱的祖国,请你读读文中三次出现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

生:一遍又一遍地练读:“别,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从而把课堂推向高潮。

【反思】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带有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有一定的引发作用。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需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人物来发表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对文本的感悟推入极致。以上教学案例,教师紧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一情感主线,通过“跨越时空”的朗读指导,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之中,爱国情感出乎于口,发自于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内化,从而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

【案例五】拓展延伸 深化感悟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还有这么多的仁人志士,为挽救苦难的中国,为建设崭新的中国,付出了那么多的血和汗,真让我感动。

生:我被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深深地感动了,郑振铎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生:有了千千万万郑振铎这样的爱国者,中国就有希望了。

生:郑振铎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我真为他骄傲。

??

【反思】每一堂课的结束,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问号或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圆满的句号。每堂课学习的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教师力求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作适度的拓展延伸,以达到文已完而意未尽,意已尽而思无涯的效果。教师延伸式点拨,唤起了学生探求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形成层次性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上教学案例,课似可终,欲罢却不能。通过“学完了课文,你还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升华了课文的主题,同时也超越了文本,学生也在感悟中感受到了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启示】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注意什么呢?

一、自主感悟与指导感悟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阅读心理活动,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感悟的主体,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感悟,用心地去品味、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学生才能心领神会,真正学有所得,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有限的,他们的自主感悟往往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有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前,教师一般应提示感悟的方法,提出感悟的目标和要求;在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不要面向全班学生发话,但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感悟的情况,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进行启发、点拔和引导。

二、整体感悟与重点感悟相结合

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要坚决摒弃那种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出发,感悟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使初步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

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

三、读中感悟与思中感悟相结合、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强调感悟,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等都是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这说明了读和思是两种基本的感悟方式。只思不读无处感悟,只读不思无法感悟。只有既读又思,即古人所说的“口诵心惟”,才会有所感,有所悟。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读中感悟与思中感悟有机结合。具体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不仅注重读的数量也要注重读的质量,不仅注重读的方式也要注重读的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感悟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另外,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中思维永远处于活跃状态,产生一些有个性、有价值的感悟成果。

《关于“感悟”的感悟》2005.5发表在《新课程教学案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