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文化佛学篇的感悟

对中华文化佛学篇的感悟

上了近半学期的中华文化,我对这门学科也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想通过两部电影来引出我对中华文化这门课的感悟。

首先,我想介绍第一部电影,这部影片片名是“The Dark Knight”(蝙蝠侠黑暗骑士前传)。众所周知,美国的影片大多都是以英雄主义为题材的影片,有英雄,有反派,大部分观众或评论者一般都对英雄的在电影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正能量感兴趣,却极少有人会对反面角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不想谈英雄,而想谈谈英雄的反面,对于这部影片,英雄的反面即是“小丑”,一个喜欢混乱,不被金钱所俘获,不被权利所威慑,不从常规角度思考问题,喜欢看到在危难时刻所显露出来的人性本质的这么一个角色。

如果仅从欣赏电影的角度出发,希斯莱杰所扮演的这个小丑的角色绝对是众多反派的典范,但深入思考这个角色所揭示出的道理和关于人性的揭露,我认为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希斯莱杰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中有一句很出名的话语,他说:“我就像一只追着车跑的狗,即使是真的追上了,我反而不知道要该做什么了。我仅仅为做事而做事。” 这句话看似是出自一个疯子的口中,但仔细看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状,相当一部分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时很有一部分并不清楚自己究

竟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只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去做这样的选择,然后到头来猛然发现自己似乎不适合这个专业,突然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最后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踌躇满志了。

当代大学生到底是要追求什么?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乖孩子?是得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是人脉广阔的交际圈子?是交一个心仪的对象然后过着平凡的生活?还是学生会或职场里经常谈到的职位高低?

张澄基的《佛学今诠》里说:“宗教行人必须有知命和达观的素养,才能不怨天、不尤人,达成心理之泰然和宁穆;必须有十足之勇气及毅力才能克服自他之弱点,作向上之转变。必须藉至诚之祈祷得到神力之佑助,才能启发睿智和灵感来分别何者是定业,何者是不定业;何者是可趋及的,何者是不可趋及的。”我认为这段话不仅是宗教行人修心的方向,更是当下这个现代化社会的人所应该看见的灯塔。不论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对将来是否有规划,现在的处境如何,首先应该明确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什么品质是必要的。只有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这对将来才会有意义,否则就只是几分钟的简单思考。

其次,我想介绍第二部电影,这第二部电影是《黑鹰坠落》,它讲述的是美国19xx年在非洲索马里的军事行动,当时30W非洲人死于饥荒和军阀统治,美国此举的目的是协助联合国

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维护当地和平。美军指挥部方面由于准备不充分和情报错误,导致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特种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幸存成员陷入民兵的包围,抓捕行动即变成拯救行动。

我想说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宣扬和平,但世界任战事不断,从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有个匈牙利人做过统计,二战后至他做统计的时间(19xx年)只有26天没有战争。佛学课上,业力中的“果”这样描述:必须接受的生命现实。没有直接的善恶伦理属性。但有苦(不遂意的生活境遇和感受)、乐(喜欢的感受和境遇)、不苦不乐(比较平淡的感受)。 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下来首先面对的是现实的人生。学会理解并坦然接受现实人生。学会尊重和爱护所有生命,包括有缺陷的生命。包容、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现实是对人生的基本理解和关怀。虽然世界各地战事不断,但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追求和平,尊重生命都应该是我们不变的人性底线。

以上这就是我自己对哲学课的感悟。

邓建儒

2013.4.18

 

第二篇:感悟当代中国佛教

感悟当代中国佛教

【摘要】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本文从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地位、基础和群体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当代中国佛教在哲学思想、社交文化及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指出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中国佛教。

【关键字】发展趋势,地位,基础,佛教贡献

【内容】

以19xx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处于第二次宗教融汇运动中,表现为儒佛道三教间的冲突和融合。而当代中国佛教,则处于更大范围的第三次宗教融汇运动中。原来制约着中国佛教发展的政教、儒佛、教俗三重关系,以及由此使佛教付出的负面代价,今天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佛教在当代的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

一、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

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

佛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同国家的关系。中国佛教史上的“僧官制”和“度牒制”,表明佛教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而是处于王权的有效控制之下,区别只在于这种控制的强弱程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所创建的佛教组织,太虚法师提出的“议政而不干治”的口号,就是在这种潮流中所获得的成果之一。就佛教的圆融、和平的宗教性格而言,佛教只有在政教分离的格局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政府和佛教界都提出的“僧要像僧,庙要像庙”之要求,就是在佛教不干预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国家在法律上确保佛教的宗教品格和主体地位。“在教言教”与“在政言政”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佛教领袖赵补初居士对当前某些地区存在“政教不分”局面的批评,正是自觉地回应着政教分离的世界大势。

二、当代中国佛教的地位

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儒佛道三教关系,主要表现为儒佛二教关系。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背后机制端在儒教。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教已从政教合一的国教地位退出,恢复了儒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原貌,这为佛教真正自由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异乎寻常的发展,地理差距已大体上被克服,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其他部分而孤立存在。宗教之间及宗教与社会各种思想间的对话,其前提就是承认各种思想都含有真理,都具有平等地位。在科学向宗教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佛教否定创世主及独断论神学、主张主体觉悟的学说却独擅胜场。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佛教当仁不让地成为连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2]

三、当代中国佛教的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政企合一的局面,必然在经济底层环境扫除旧宗法制度的残余,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改变着佛教的存在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与宗教并不对立,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市场经济形成中在道德领域带来的负面代价只是暂时的过渡现象,“现代化本身产生的问题会增长对宗教的需

中国佛教史

求”,“宗教乃是减轻现代化带来压力的一种可能方式。”[3]

市场经济运转的前提是明确产权所有制,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产权关系。这必将使清末民初以来含混不清的“庙产社会所有”的说法得到澄清,从根本上杜绝地方豪强势力借“庙产兴学”及形形式式变种之名义侵占庙产的行为。市场经济改变了旧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所强化的宗法性教阶制度,必将在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中受到冲击,从而使佛教的“六和”精神得到真正发扬。市场经济的运作使社会分工明确化,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而为佛教保持自己的宗教品格和主体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和监督系统。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工商业者阶层,这中间一部分人对佛教的支持或结盟,将对佛教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从而摆脱海外势力渗透的阴影。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为政教彻底分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并使当前存在的宗教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悖论”现象得到澄明。

四、当代中国佛教的群体

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

与佛教唇齿相依的佛学研究得到同步增长,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自19xx年至19xx年,大陆先后有3872名作者,在教内外报刊上总共发表了7500余篇佛教文章,其中仅发表一篇文章的为2770人,发表五篇以上文章的作者为 232人。)除去已经逝世者,以及撰写一般介绍文字者,现在能够撰写佛学研究论著的作者,约一百人左右。活跃在佛教界内外的这一百名左右学者,将担负起承先启后,迎接下世纪佛学研究复兴的大任。而且,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政治、经济各界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对佛教的发展有着一种共同的忧患,认为佛教的健康发展不仅是佛教内部的事,而且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慧命,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具有完全独立的新型人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

五、当代中国佛教的贡献

(一)哲学思想方面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从而对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贡献。

(二)社会教化方面

在教化社会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着社会的风俗习惯,首先表现在对人生观的改善,和对孝道的扩展上。

1、人生观的改善

由于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说,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就相信:既不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也不必因机遇之美好而自傲。只有把握现在,改正以前的错误,播善种,才能脱离困境,获得幸福,并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如果认真修行,还可能免堕三恶趣,脱离生死,证入涅盘。

所以,佛教缘起因果说为中国人所熟知,不仅改善了人生观,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减少社会矛盾产生了作用。

2、对孝道的扩展

在中国,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与儒教有根本的不同。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强调精神的永久的孝。 它是自由平等的孝,并非义务,而是报答父母的 1

中国佛教史

感激之情的自然行为。[4]

(三)文化艺术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家、教育家、旅行家等,如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西行取经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鉴真等名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开中国翻译史之先河,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促进作用。般若学说和禅宗思想使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等文豪的诗歌创作受到很大启发。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敦煌,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成为人类艺术宝藏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汇:“宗教”、“世界”、“实际”、“平等”、“不可思议”等其实都来自佛教。如果抛开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们连中国话也说不全了。[5]

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中国佛教

从现实意义上说,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中几乎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然仍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活跃的因素。当今世界上不但有许多宗教和广大的宗教信徒,而且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已深入到一般人的意识之中。我们既不能一味的相信,也不能全盘批判。我们因该以新的价值观来科学地对待佛教。吸收佛教思想中的精华,不断完善自我。

【综述】

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中国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是爱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广大佛教徒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正在为实现上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悠久而又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则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的佛教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佛教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岳麓书社,20xx年

[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xx年

[3] 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xx年

[4] 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学林出版社,19xx年

[5] 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