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感悟人生

走进历史,感悟人生

——浅述历史剧表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主题词: 学校教育 历史剧表演 收获

论文内容摘要:历史剧表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途径和组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应尝试进行历史剧表演,历史剧剧本需要认真筛选和彩排。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剧表演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积极意义。

一、渊源:历史剧表演——学校教育的有益途径和方式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曾说:“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还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从一定意义上看,历史剧也应被视为艺术教育的一类。因为历史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器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对参与者的训练是多方位的,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多重的效果。

历史剧的独特教育功能。许多发达国家早已看到,也早已把历史剧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以立国才200多年的美国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为了解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便在课外时间志愿组织了戏剧团体,满足学生文艺爱好。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实验把历史剧纳入其中。例如格勒逊在《活动与课程》一文中说:“青少年俱乐部、合唱团、管弦乐队、戏剧、辩论都正稳步接近课程的地位”。 50年代,曾长期被称为课外活动的历史剧等,课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今天的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演出过莎士比亚和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

现代历史剧教育走入中国校园,则始于上海。19世纪末上海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等教会学校经常向学生介绍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剧作家的作品,还组织学生用外语排演宗教故事和其他一些历史短剧。1899年圣诞节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南洋公学、徐汇公学、育才学堂、民立中学等也相继演出反映戊戌六君子、义和团、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诚的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历史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在“五四”运动的反帝浪潮中,在北伐战争的滚滚硝烟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纷纷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化妆演讲也成为抗争黑暗、唤起民众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上。其中许多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周恩来、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欧阳予倩、曹禺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欣赏历史剧,不仅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反映,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是体会不到其深沉的蕴含的。将历史剧纳入教育渠道,

让戏剧到青少年中去,是现代教育的趋势。

在运用戏剧这种形式进行学校教育方面,历史学科的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厚重悠远的史实积淀、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浓郁多采的人文气息、简单明显的可操作性和强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都给以历史题材进行戏剧表演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学科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高中历史课程都开始发生很大变化: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这些变化也给我们以启示:除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外,我们应当尝试开发历史课程的课外功能,以历史学科内容为主体,以活泼多样的形式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历史。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我的主要目的概括起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二:进行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表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其中,第一和第二个目的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也是历史学科的课余活动所特有的功能。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组织了全校范围的历史剧表演比赛活动。

二、尝试:进行历史剧表演-----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社会

历史剧引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重点把握了以下两个环节。

(一)准备好的历史剧剧本。活动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准备一个或两个以历史题材的小品、短剧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要求内容真实健康,情节紧凑,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思想意义,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都由学生自己设计。由于没有现成的历史剧本,学生们必须自己编写,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因为他们没有了思想条框,从而主动琢磨自己的兴趣点,充分驰骋自己的创造力去演绎历史的场景和情感。剧本完成后,由老师、学生共同修改。在剧本的编写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准备历史剧本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上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感知及深刻理解,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深入接触到了许多他们感兴趣、但有不是很了解的历史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例如在历史剧《八百壮士守四行》的编写过程中,装备精良、人数巨大的日军不敢于嚣张进攻地理位置特殊的四行仓库;女中学生杨惠敏将青天白日旗偷送到阵地,租界中华洋群众掌声雷动的两个场景给创作的学生以深刻印象,这两个他们很陌生的场景之所以发生,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了解历史、编写剧本,学生深化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二)、认真筛选和彩排。经过紧张的准备和组织,全校报上来20左右个剧目,经过验收和彩排,最后定下10个优秀剧目。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风格各异,有荒诞诙谐的,也有严肃悲愤的;充分展现了高中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诠释能力、合作意识,展示了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从拟定的题目就可以略见一斑:《黄河大合唱》《新编历史剧——孔雀东南飞》、《荆轲刺秦王》《南京条约》的签定、《秋瑾就义》《杨白劳》、《大危机》、《南京大屠杀》、《八百壮士守四行》、历史相声《洋奴才》等。在彩排中,为了充分展示历史情境,学生们发动脑筋,准备和制作了主题鲜明、形式美观的道

具与布景。有的同学从电影厂借来现场效果出色的军服、枪支;有的同学动手制作了粗糙而真实的服饰、道具。在音响效果上也花了不少功夫:一是根据剧情需要,下载剪录了协调的配音和配乐,如慷慨激扬的古琴乐、凄婉动人的协奏曲和真实、嘈杂的战场声响等;二是学生在具体剧目上,自己根据剧情的发展,进行独白配音,烘托出强烈的场景气氛。

三、收获:感悟人生与社会——播下了情感与思维之种。

最终,历史剧表演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总结收获,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笔者个人始终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习惯远比记住许多基本史实重要的多。通过历史剧表演,我发现学生中实际蕴藏着对历史课程浓厚的兴趣,从报名和准备过程中看,学生们体现出很高的热情和主动参与性,自己定剧目题材、找演员、自己花钱买道具、不厌其烦地彩排、事后刻录光盘留做纪念等等,可以看出,学生并非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那种枯燥、说教、缺乏活生生的人和事的历史;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并非教师所想象的那么差,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和再现、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握和刻画,有的学生非常精确、传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大危机》中的自信而沉稳的罗斯福总统和狂妄而富有煽动性的战争狂人希特勒,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演活了!总的来讲,高三文科班的学生显然胜出一筹。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历史人物的心态,理解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这就进一步证明: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思维能力绝不是没有,而是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挖掘、诱导。而历史剧表演,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二)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数不少的学生把历史理解为教师讲授、学生背书,考试得到高分就是好学生,但是在历史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固定模式,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评价标准,而是需要他们结合所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历史剧作品。在具体运作中,通过他们查阅各种历史资料、选取历史剧主题、准备台词道具、进行排练表演等活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做事模式,培养了他们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行动的能力。例如《南京大屠杀》的创作和表演,几个高一的学生可以说几易其稿,大胆取舍,最后设计出比较紧凑、生动的情节,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独到的创造之处。尽管某些历史剧难免还夸张,有的道具还稚嫩,有的主题不够鲜明,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历史剧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演出一台戏,光*少数人不行,需要个性相异和能力不同的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有表演天赋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有美术功底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整理配乐和伴奏;文字功力深的,就撰写或改编剧本------组织一次大型的历史题材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的协调和力量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同学

间、师生间、学校部门间各种关系的协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够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表演过程中,学生准备的刀剑撞击配音和秦宫背景音乐由于电脑故障不能正常播放,表演的几个同学出现短时骚动,互相埋怨,但是他们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以更饱满的情态投入表演,效果非常突出,这不是对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最好的培养吗?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剧表演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篇:近代史感悟

学习近代史感悟

可以说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对文明生活方式的探索,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总结历史规律。在漫漫探索旅途中,学会了各种生存技能,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使我们在探索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漫长时间里,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创生了许多学科,这些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我认为与那些技术类的学科相比,人文类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比技术类的更重要,更能够发人深思。通过对人文类的学科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了历史规律,在为人处世的方面也能给我们很大借鉴。在这里就谈谈我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时的感悟及心得。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以至于在今后几十年里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民族自尊受到严重践踏。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这段屈辱的历史时刻告诫着每个中国人落后必然挨打,激励着每个中国人必须自强不息,维护民族尊严。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剥削,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 产 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 产 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19到1949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从中我认识到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断成长。虽然有过不少错误,但我们能及时改正,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事实告诉我到达成功的道路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学会冷静分析各方面的形势,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使自己对自己的国家有一个具体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提问:1.如果没有这段屈辱与反抗的历史,中国未来将会如何?

2.是不是历史发展必须得经历这些残酷的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