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让生命迸放火花-演讲稿

而立之年,让生命迸放火花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次家庭聚会中给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而立之年,让生命迸放火花》。

20岁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有很多,我们倔强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就算错了也不会垂下高昂的头,我们总认为就算无数个明天过去后,我们依然年轻。但,时间总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转眼已过而立之年。此时的我们,花季远去,华发已出。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规则不明的年代,生活在一个有巨大反差的时代里;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龄中承担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我们开始焦虑、开始烦恼、开始踌躇。很多人习惯将30岁作为界定中年人与青年人的界限,但我认为将30岁的我们直接定位成中年人,似乎也过牵强。我们似乎还没有立业,似乎昨天还依偎父母身边,而今天就要独立前行,所以,我坚持认为30岁的我们仍是青年人,是阅历稍多的青年人,却要硬说我们是中年人的话,我想说我们也是中年人中的青年人。其实,也正是在这个尴尬的年纪,我们需要面临更多的选择、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扛起更沉重的担子、经受更多的考验。 首先,渐入中年,我们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这是先人所言,不可不信,这是哲人睿语,人生当该如此。责任、稳重、成熟已成为30岁后这个年龄段的时代主题,这个年龄段的我们,办事想问题已经没有了青年时的那种激情与冲动,也没有了曾经那种对人,对事的对峙与高傲。所有的激愤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解,昨天的对手也因为对方已受到报应,而已没有太多的憎恨。在中年人眼中,似乎责任、亲情和友情此时显得更为重要。作为30多岁的我们上有耄耋双亲需扶持,下有顽童孺子要教养,外有国事、大事需尽职,内有家事、细事应尽心。“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真实写照。初为父母的我们,才刚刚开始真正体会上有老下有小的滋味,也才渐渐觉得搭晾在肩头的纤绳的分量不断增加。

渐入中年的我们,在亲人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

他们对我们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对他们来讲,我们就是家里的支柱和天。看着父母慈祥的眼神,看着父母如刻的皱纹和似雪的白发,看着父母还在为我们操劳、看母亲在我们下班前赶做出来的饭菜、看着父亲步履蹒跚的去接送孩子,人到中年,似乎对父母艰辛的感悟更加深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日渐迟缓的脚步、日渐佝偻的背,让我们感觉心疼、让我们不得不小心呵护,“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些只有闲人才有的诗情,承担重责的我们似乎除了奔波奋斗并不能做到。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甘愿放下所有的尊严,为孩子未知的未来,竭尽全力。多少次幻想,自己能有一双大大的翅膀,能够将父母、孩子遮在臂下,为他们遮风挡雨。看孩子在眼前顽皮耍笑,似乎一切都不重要,我们用勇气和耐心将生活中的一切力不从心慢慢梳理,想要的,无非就是一年365个日子里正常运行的每一些点点滴滴。

父母的晚年、孩子的未来、家庭关系中的种种,当这些需要我们承担起的家庭责任都积压在我们肩头时,我们还怎能矫情的喊苦、喊累,是的,我们只能大步前行。中年的我们,必须把所有的风风雨雨一肩挑起;中年的我们,要有坚硬肩膀,要担得起风雨,要担得起生活的重负;中年的我们,即使身心疲惫,体力憔悴,咬紧牙关也要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给妻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给孩子一个避风的港湾,给家庭一份不悔的承诺。

再次,渐入中年,我们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工作压力。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讲的:在空旷的广场上,有一座雄伟的雕像,直耸云霄,地面上铺的是整整齐齐的大理石板,大理石方砖仰头看看高耸的雕像,抱怨到:我们都是用同样的材质做成的,为什么你每天接受千万人的景仰,而我每天却要遭受千万人的践踏?雕像微微笑了笑,缓缓地说:“我们的确是用同样的材质做成的,但你还记得当初我们的制作过程吗?你,只经过了简单的几次切割,就成了现在方方整整的模样;而我呢,却经历了千万次斧凿刀刻,才铸就今天的脸庞。”30多岁的我们,工作尚且起步,甚至我们面临的挫折更多。但承担家庭重担的我们,此时更多的会选择坚韧,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不再是像青年时期的轻言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慢慢懂得,无论我们再怎样选择放弃,时间老人都会按照它亘古不变的规律向前推移,在下一站的某一时候,挫折与困境同样会出现。岁月不会怜惜我们任何一个伤痛的心灵,所以我们想,既然压力与挫折痛苦、与艰难险阻注定与我们如影随形,那就

让我们用坚强来承担这个生命阶段的不圆满,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伤痕,让我们甘心穿越坎坷的人生,撒下一路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我们开始学会用坚定的信念感动自己、感化别人、感悟生命。 渐入中年的我们已经学会自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再稀里糊涂、迷茫乱撞。我们开始用清晰、科学、客观的态度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开始以自己的职业气质、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潜力等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兢兢业业,以期稳步向前发展。这个年龄段的我们,更加的注重老师、朋友、同学、同事以及所有的志趣相投的人之间的感情维护,我们更加会想方设法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我们开始学着心胸开阔、学着气量豁达、学着与人为善、学着乐于助人,我们开始拥有仅仅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睿智与潇洒的气质,喜欢与摩肩接踵的各种好友相谈甚欢。而立之年的我们已经渐渐累计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库,像存储器那样有层次地将知识分成若干个存储单元,也会分门别类的吸收各种所需,并存储于自己的大脑中,如此的我们已经有了应对职场竞争力的强大气场。30岁之前的我们喜欢选择自己的假想敌、喜欢拿自己的生活、工作与他人相比,我们习惯为自己树立榜样,并有倒向榜样的倾向,我们学习他们的理念、思维,不断模仿、不断尝试、不断改变。渐入中年的我们也会因此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我们学会了自己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逐渐有所发展。而立之年的我们,职业生涯中养成一种仅属于自己的风格、风度,并因此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立之年的我们早已懂得在工作中以诚信建立信誉、以知识夯实职业的金字塔,我们建立起的坚如磐石的忠诚信誉,相信将会成为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而立之年的我们,逐渐拥有整理和集中自己的优势、长处的能力,并将它们放大、利用,无论我们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因为懂得成功的重要性,所以更会投入自己所喜爱、所能发挥强项的能力,懂得扬长避短,懂得坚持。而立之年的我们在面临各种困境的挑战时,比青年时更会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进取的信念、坚毅的秉性。不会再让情绪左右自己,不再因为消极的心态选择放弃,不再惧怕各种需要自己挑起的重担,而立之年,更会突破困境,从失败中积攒成功的资本。而立之年,虽重担在身、虽工作趋于稳定,但心中梦想的火花仍未熄灭,仍时刻在准备创业、在为另谋生路存款。想着,在这个多变的职业世界里,我们不会永远在一个地方工作,或者永远在一个位置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所

以我们事先储蓄了足够的能力、足够的钱,我们便拥有了一个安全的后盾。而立之年的我们,早已学会在任何时候三缄其口,说话慎重。我们深知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在成为而自毁前程的原因时,会比任何时候显得更愚蠢。

最后,渐入中年的我们,走过的路长了,遇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杂了,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过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头脑的睿智与清醒。人生最奢侈的拥有是一颗不老的童心、一个生生不息的信念、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永远牵手的爱人、一个自由的心态、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份安稳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当我们勇敢的担起肩上的责任时,美好的明天便也在向我们挥手。

谢谢大家!

 

第二篇:感悟生命

而来三十 感悟生命

2015-12-02 天津日报

今天是我30岁生日,也是师娘三周年的忌日。三年前,我27岁生日那天,在殡仪馆送走了师娘。还记得三年前我生日的前两天,刚要打电话给老师,却接到了老师的电话,我以为是心有灵犀,却被告知,是师娘没有了。我错愕得不知如何安慰。老师在电话另一端,颤巍巍的声音,说话间隔的大段沉默。我都能想象他的表情,斑白零乱的头发,深浅不一的皱纹,高大却微驼的身影和讲了一辈子的课落下的咽炎,不再是声如洪钟,不再是目光如炬。见到他时,和我想象的一分不差。看着眼前这个可怜的老头,我哭了。于是此后每年我生日的时候,都不忘给老师打一个电话。在殡仪馆而非餐厅或Party上度过的生日让我格外难忘。或许,从生到死,本也未曾分开,只不过我们不曾将它们联系起来:其实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走在赶往“殡仪馆”的路上。这段路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路上的人可以走不同的路线,看不同的风景,选不同的旅伴,写不同的人生。只要地球有自转,这种旅程就不会停止。近三年的时间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继离开人世;而一个人的肌体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弱的过程中,总会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健康和疾病间摇摆,每一次这样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场死亡的演习,就像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我被打了全身麻醉,大夫告诉疼得死去活来的我,数到一百我就会昏睡过去。我想,昏睡过去,我还会醒来吗?如果再也不会醒来,我应该没有眼下的痛苦了吧?如果再也不会醒来,痛苦的应该是我的亲人们吧?如果再也不会醒来,曾经的各种纠结、各种遗憾、各种期待的梦想,应该都不重要了吧?如果再也不会醒来??终究我还是醒来了,伴着钻心的痛楚醒来了,止疼泵、胃管、输液管纷纷插进我的身体里,120个小时水米不进,120个小时任各种颜色的液体流进流出。于是我知道,死亡,比活着容易得多。

还记得不久前,我乘坐清晨的航班从天津飞往西宁出差,路上随手带上一本薄薄的小书——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位钱钟书先生口中“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写就这本书时时年96岁。她先后送走了独生女儿和丈夫,一个人在世界上孤独地活着:“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流露出的,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外公外婆去世时,妈妈悲苦得任性啼哭时,犹有我的百般劝慰;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送走女儿和丈夫,她的身边还有谁呢!我们在奔向“殡仪馆”的路上,也许走着走着,有一天,父母就会对我们说:“孩子,我已经到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下去!你要坚强,要勇敢??”也许走着走着,有一天,爱人就会对我们说:“亲爱的我已经到了,谢谢你陪我走过的这一路,无论刮风下雨,月圆月缺??”如果,父母能陪我们五十几年,爱人能陪我们五十几年,孩子能陪我们五十几年,是不是已经很幸福了?

读书间隙,我偶尔瞥向机窗之外,俯瞰万里高空之下的景色变幻:从城市上空的高楼林立到太行山的嶙峋绵延,从黄土高原的黄沙堆积到梯田的翠绿整齐??相比这些交替出现在我眼前的山脉、流水、大漠、高原,人类的痕迹显得斑斑驳驳。在高入云海、绵亘百里的山脉面前,从愚公移太行王屋二山的传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高山仰止却无可奈何的本质丝毫没有变化,不过是在两峰犄角或是地势较为平缓之处求得生存。而对于河流,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依河而生;在中国,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母亲之河”,一路穿过黄土高原、河套平原,流经中原大地逶迤而去,最终东流入海。千百万年来,它伴随着华夏儿女繁衍生息,给予他们自然和生命的力量。一种敬畏之情在我内心升腾而起,人类所谓文明进步,不过是仰仗大自然的一点点恩赐,在高山峡谷的夹缝间求得生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仿佛是在如来佛手掌心里的孙猴子,自以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本领了得,可终究跳脱不出大自然的手掌心。于是在大自然“五指山”下,人类开始了“文明”的征服,向自然伸出贪婪之手,对于自身竭泽而渔式的“飞速”发展洋洋自得,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人类的自以为是在“造化”面前只不过是加速自身的灭亡。人类承受着自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同时,也要承担着人类自身的相爱相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百万年以来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是那么举步维艰但却微不

足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道尽世间轮回。而立之年,感慨良多,重新感悟生命,亦有所得,赋《江城子》一首,聊以记之:闺中聊发男儿狂,年卅载,又何妨。梦回沙场,西北射天狼。生当殒首死结草,效木兰,守戎装。风雨夜归心彷徨,举头望,灯微凉。黄发垂髫,侯门相扶将。携笔从容亦从戎,虽九死,亦何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