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味--体验(-谈现代诗歌教学)

诵读--品味--体验(-谈现代诗歌教学)

诵读-品味-体验

――谈现代诗歌教学

平川中学 罗邦明

曾经被诗的国度冷落一时的诗歌,又重新回到了它应有的文学位置,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上,出现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大批现代诗歌的入选,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对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应该从诗歌的特点着手,诗歌是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形象、凝练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感情,即语言――意境――情感,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对于意境指导品味,对于情感指导体验,就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 语言――诵读。

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今天外语越来越热的时候,在母语逐渐受冷落的时候,要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得另劈蹊径,而诗歌这一体裁就为我们的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是如此的重视,所以我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应从诗歌的外壳――语言入手,层层深入,才能得到诗歌的真谛。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中"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这些字都是多音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读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这些字音读准,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

其次要读出节奏。由于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它虽然是现代诗歌,但它是在古词牌下填写的,具有古体诗的音韵和节奏,这自然不必说。而其他的现代诗歌,同样具有鲜明的节奏,如《雨说》(郑愁予)"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读出节奏,在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第三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诗歌的语气靠语调来表现,语调与诗歌的情感也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诗歌的语气。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可归纳为豪放派的诗歌,它的语气应该是高亢的;而《夜》(叶赛宁)表现的是夜晚的静谧美丽,它的语气应该是舒缓的;《星星变奏曲》(江河)第一节写的是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那么语气应该是热情的,而第二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世界,语气应该是低沉的。

二、意境――品味

诗,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意境,对诗歌的学习,关键是怎样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诗歌也是如此,对于诗歌的意境,重在品味。

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可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通过语言这个外核走进意境这个内核。如在《星星变奏曲》(江河)中"总写着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风吹落了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诗本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它是光明的象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苦难的",尤如"颤抖的星星",感觉不再美好,而是"像冰雪覆盖在心头",不仅如此,"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又被"风吹落"了,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品味,我们就可以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吹落了,可见"夜"的黑暗与深沉,猖獗肆虐和冷漠无情。

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对意境的品味,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如《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注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我们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品味,四个意象"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在此时是"悄悄流入"、"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嚷",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安静,营造了静谧、美丽的意境。但通过对比的,我们不难想像它白天的喧嚣。对四个意境的仔细品味,不仅能够把握它所营造的"夜"的意境,也能感受到它所暗示的"白天"的意境。

意境的美离不开景与情的结合,我们可以从情与景中去品味作者营造的意境。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的上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意境,雄伟壮阔,气吞山河。那长城、那黄河,既是形象可见的景,更是包涵丰富感情的景。长城、黄河,是北国特有的景,是作者登高远眺之景,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物,对他们的赞美,就是对伟大民族的赞美,在此,情与景就有机的融合,构成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境。 意境的品味,离不开想像和联想。优美的意境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而丰富的想像又能把读者带进更为广阔、更加生活的意境。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虚写的景,是作者想像的景,我们也可以通过想像去品味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少女姨样的妩媚动人,这样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就深深地映入我们的脑海,也会给我们留下美的感受。

三、情感――体验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标第四学段中对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作家赵丽宏写道,"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智","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它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只要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这能充分吸收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

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对诗人的了解着手,走进诗人,走进诗歌,如《沁园春 雪》,作者是毛泽东,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巍巍昆仑是他的笔,浩瀚大地是他的纸,长江的浪是他的墨,隆隆的炮声是他的韵脚……"可见他的诗是何等的豪迈,作为一位革命领袖,诗词中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他很多的诗歌中都有体现。了解了作者后,我们读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诗句,就看到革命胜利后那美丽的图景,也看到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会激励

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激荡着一腔腔沸腾的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毛泽东的诗词,如《水调歌头 长征》,《沁园春 长沙》等,让学生充分体验诗人那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必胜的信念,也此来促进个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同类题材的比较来进行。如上《天上的街市》(郭沬若),另外与课外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相比较,同样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背景,郭沬若诗中想像的是二人在天上过着宁静闲适的生活,真是人人羡慕的神仙伴侣;而在《迢迢牵牛星》中,两人却隔天河而相望相思,"泣涕零如雨"的爱情遭遇令人叹息不已。一经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诗歌的情感之中,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体验之后,教师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你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学生多了一种"自我感"和"亲历感",少了一分"压抑感"和"紧张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诗歌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畅所欲言。

我们真正的走进了诗歌的内核,受到诗歌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诗歌教学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

 

第二篇: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的体会

浅谈现代诗歌教学的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