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历史

感悟历史

陈聪 1120110593 03111102

摘要:“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一曰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 二日李鸿章所居者,乃满洲人入主中夏之国,而又当混一已久,汉人权利渐初恢复之时代也。”

关键词:重臣 洋务运动 骨气 探索 境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梁启超写的《李鸿章转》,而且读的是原文版的,虽然有些吃力,但坚持读下来感觉还是很好的。我不仅被梁启超那气势磅礴的文笔打动,更是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其人,不仅让我消除了对他的很多误解,加深了对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的理解,使我能以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这个人物以及更多的事情。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晚晴几十年的大事没有不与李鸿章有关的。 “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可能很多人看到的或者所知道的只是他签定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其实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等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每个人都有其复杂的一面,也都有鲜为人知的一面,我们要想正确的评价一个人,就必须全面的了解他,更应该以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过去的事。李鸿章是一个历史人物,然而现在还能被我们记住的历史人物却也不多,所以李鸿章也算上伟大的人物。我们不需要为他的一些失败去辩解什么,也不能任意的去评判他,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平静的看待这些事,并从中汲取对今人有用的东西。

纵观李鸿章一生所做的大事,大概有这些吧,组建淮军,组建北洋水师,兴洋务运动,奔波于外交事业中。我感觉,这些事任意拿出一件来,都可以称得上是厉害的人物,而他这些都办的比较出色。

先说组建淮军。当时清政府正处在太平天国运动之中,由曾国藩担任剿灭太平军的统帅。当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长江地区失去了强劲的部队。是李鸿章出马,从两淮地区招兵买马,组建了淮军,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清王朝的压力。“李鸿章自南汇一役以后,根基渐定,欲与金陵官军策应,牵制敌势,选定进攻之策。”

或许,拿今人的眼光来看,他是在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如果仔细想想,李鸿章是清朝的人,他给清朝做官,维护自己的国家正是他的职责。当曾国藩找很多人,要求他们组建军队来缓解清朝压力的时候,只有李鸿章欣然应允,而其他人都以各种理由推脱了,这正是他爱国的表现。很多人说他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这里面的各种无奈和悲痛谁有能懂?这方面下面再详谈。

当李鸿章带兵进入上海时,正值太平军大举进攻之时,但是他从容不迫,从几次战争的胜利中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实行各种有利的政策,这才保住了上海。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是很忠于自己的国家的。

接着说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从敌人的一次次打击中,李鸿章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便上奏主张兴海军。当时沈葆桢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接到朝廷的命令和款项后,李鸿章开始兴办北洋水师。他从外国购买定制各种舰艇,说实话清朝给的款梁启超 《李鸿章传》 哈尔滨出版社 1

项其实并不多,每一次购买都是精挑细选,精打细算。等到北洋水师组建完成后,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但是由于以后经费的减少,以及经费大量的用于他处,致使甲午中日战争时,北洋水师的舰艇已经比不上日本的装备了。当然这与清朝的腐朽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慈禧太后正准备过大寿,所以当时的官员拿着组建海军的钱给慈禧太后送礼,这样使得经费大量亏空,到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是无可奈何啊。

再写他与洋务运动。李鸿章是积极倡导洋务运动的几个大臣之一,这显示了他有着比较开阔视野和先进的思想。以“自强” 为口号时他经营了江南制造局,这是当时比较大的兵工企业,为清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军事装备。当他出任治直隶总督后,眼界更加宽阔,他认识到“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提出了“求富”的口号,进而创办了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以及一系列的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他也从创办企业中中饱私囊,这也是他为人诟病的地方吧。

最后说一说他的外交事业吧。他曾被人评价为中国两个半外交家中的一个,被日本首相称为唯一能与列强争个高下的人,这是很高的荣誉了。他在外交中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争取做到以夷制夷,这是很明智的做法,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想到的啊。可惜的是清政府太昏庸无能了,纵使有很好的外交政策没有强大的国力还是妄谈。李鸿章这一辈子签过许多的卖国的条约,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李鸿章就是卖国的代名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谁能愿意签下那些会背负千古骂名的条约?李鸿章很大程度上是被慈禧太后利用了,是慈禧的替罪羊。当年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后发誓不进入日本领土,最后他也是这么做的,可见其骨气。

写了好多,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或有不足之处。那就亿李鸿章本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结束吧:“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听课感想

由共 产 党的发展所想到的

首先,先说一下历史课吧。其实一直以来历史都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无奈高中选了理科,与历史课便无缘了。幸运的是上了大学还有历史课,感觉为大学生活添上了美丽的一笔。更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博学的老师,所以每次历史课都有不少的收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内容,从共 产 党的成长中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是黑暗的,军阀混战,列强压迫,等等,而共 产 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的。从只有十几个人的中共一大到现在的第一大党,这一路走来并非偶然,其中必有值得我们考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些,我想,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首先,要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说白了,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对于个人而言了,就是要留下自身最美好的品质,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随时剔除身外。记得最深的是老师讲的当初参加中共一大的那些代表们最后的境遇。其中叛党的和产生意识错误的不在少数,而这些人最后都被共 产 党放弃了,只有那些坚持正确路线的领袖们才走到梁启超 《李鸿章传》 哈尔滨出版社 2

了最后。倘若让那些人掌握了党的指挥权,哪会有今天的成就呢?还有长征的时候,最开始李德、博古等人掌握着指挥权,由于错误的命令,使红军从八万锐减到三万,关键时刻,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取代了他们的领导,这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其实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有勇气再去改正它,更是难上加难。共 产 党做到了也就成功了。对于每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沾染不好的东西也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力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没有魄力去改正它。只有这样才能一直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其次,坚持不懈是取得成功的保障。前行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尤其表现在如果你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共 产 党就得这样,作为在中国新生的事物,一步步走来,是坚持让她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从北伐战争到国共内战,从八年抗日到解放战争,其间有多少的迷途,有多少的绝境,正是坚持才让党从硝烟中走了过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对于我们个人有何尝不是这样?“再掘一寸就是黄金”,成功的人往往是最能坚持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最困惑最迷茫的时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有的人放弃了便失败了,就是这么简单。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沿着崎岖的山路坚持不懈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日出。

最后,要善于转变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要知道,共 产 党是经过了惨痛的代价才真正理解的。刚开始搞革命,我们学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结果损失不小。知道毛主席转变思维,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才创造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革命形势大为改观。还有四渡赤水中,毛泽东领导红军,想敌人所不能想,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最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当我们习惯了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再去改变真的很难,而成功往往就隐藏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只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才更容易发现成功的契机。

其实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懂得的道理还有很多,而且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发现。最后我想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永远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梁启超 《李鸿章传》 哈尔滨出版社 3

 

第二篇:用心感悟历史

用心感悟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内容提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要煽情,在新课教学中不断的激情,在结束时要留情,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用心去感悟历史。

关键词:用心 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今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全面铺开,新课标在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且,新课程由重视传授基础知识逐渐的转变为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东西,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如何真正去落实,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感到迷茫,几个月来也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笔者的观点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为从理论上说,人的情绪的产生不可能离开外界因素的干预,因此学生的情感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情感的营造者、是情感的表现者、是情感的升华者、是整个过程的调控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适时的煽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在导入新课时要煽情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幕,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第一幕中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比一般的陈述式的直接导入效果更好。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图片、音响、文字等各种资料展现给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

曾经在某校听《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授课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打油郎的一首配乐诗《青春中国》: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

用疮痍的土地作纸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

是谁?

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让人读得昏暗读得疲惫

更让人读得心痛读得悲愤

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

消瘦的中国呀

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

软弱的中国呀

凄婉的音乐配上低沉的朗诵,强烈的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情也变的沉重,同时,他们也会在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变的如此消瘦和软弱。这样,一首配乐诗就起到了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的导入新课时,笔者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1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用这首反映台湾同胞思乡情结的诗歌,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并使学生深切体会余光中老先生包括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实现祖国统一。

当然,除了用诗歌来营造氛围外,我们还可以用歌曲、影视作品等多种资料。比如,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就采取了不同方式导入新课:第一种,介绍了一位人物王选——对日本731细菌部队提起诉讼的原告团团长,一位让日本沉没的中国女人,一个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通过对这位人物的介绍,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受此感动,知道为什么而感动,也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第二种,放映一系列日本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烧、杀、劫掠等图片,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增强学生对侵略者暴行的憎恨,对苦难中国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对和平的热爱。

二、在新课教学中要激情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受到了历史情感教育。在这里,我们做老师的不要把自己当成神圣的“牧师”,把学生当成“羊群”而不是自主的人,一味的“说教”、“驯化”,往往使情感教育适得其反。如学习“黄花岗起义”,通过林觉民深夜挥泪给爱妻写诀别书的特定历史内容和情境,一个“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活灵活现在学生心中,这时无须对学生进行公开说教式的情感教育,学生所受到的情感震撼力,已经是不言而喻了。再如,利用反面历史素材,也有同样的情感教育意义,只要展现出诸如祸国殃民的败类的可耻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恶果,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的原因,便可让做人的良知与责任深深进驻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情感变化。相反地,如果不是借助具体的“历史”让学生自己感知,而是用空洞的说教或对反面历史人物一味谩骂,那么情感培养的实际效能就值得怀疑了。

在新课教学中激情的方法有很多种,诸如:师生情感交流法、现场启情法、角色启情法等。

2

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用大量的图片、一段视频展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学生感到愤恨、感到震惊,有些学生甚至留下眼泪,同时,笔者又给学生展现了一首诗《凝视300000》: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O”(零)吗?

不——

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

正面对屠刀,

怒目相看!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0”(圈)吗?

不!

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

东条英机们

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

凝视300000,——

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

多行不义必自毙,

血债—— 定用血来偿还!

通过这种现场启情法,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也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印象。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情感目标,采用角色启情法,让学生去感悟历史。(角色启情法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分别扮演一定的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加以模仿和再现。)

课前笔者让学生搜集辛亥革命中几位重要人物的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概况,在课堂上就由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黄兴、秋瑾、等角色,由他们在课堂上演绎“辛亥革命”。 3

小品的情节有表现在民族危亡关头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孙中山、黄兴如何进行辛亥革命的筹备工作;有以秋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革命而牺牲的英勇。通过这样生动的课堂演示,不但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再现,使之加深了对“辛亥革命”的整体认识,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课堂效率。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内心激发了其爱国热情,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做结束语时要留情

所谓留情,就是结束语要能引起学生的回味。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在教学中,如能设计好课堂的结束语,引起学生的回味,则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产生共鸣。当然,它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地探索,耐心地总结,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如学习完《伟大的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后,笔者设计了一段结束语: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驶向和平的共同愿景。

通过这段结束语,不仅让学生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民族独立作出牺牲的那些先烈,更让学生结合现实,树立一种意识:远离战争,维护和平。从而让本节课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另外,在课堂外,还可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发动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历史,使爱乡、爱国的教育落到实处。如我们学校就存有明朝戚继光抗倭城墙的遗址,学校附近还建有戚继光纪念馆,这些历史资源是教育的素材,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参观这些地方。参观后,一些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他们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搜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