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 语用学课程感想

英语语用学(课程感想)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运用的科学,主要是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语言交际的原则、语言行为、语言环境、话语表达、话语理解、交际变体和语用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学大概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指别、预设、会话含义、会话结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感悟最深的就是,通过语用学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把话语表达得更贴切,理解得更准确,使沟通更加方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此外,我们还深入了解中外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差异。

由于我们平时不注重日常生活的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有时会对成功交流信息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语用学的学习,我们明白到,在语言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个原则,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原则于我而言尤为深刻。我们都知道,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言外之意”的情况,那么,我们就要懂得如何去理解说话人的真正的含义。合作原则就教我们如何判别话语的真正意思,以及如何清楚明了地表达我们想表达的意思。礼貌原则是解释说话人为什么会以这样的表达方式表达。间接表达是一种最常见的礼貌表达方式。间接表达会使得话语更加得体、谦虚,更能抒发说话人的赞誉、同意、同情等情感。通过这两个原则的学习后,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表达,我们都要注意身边人的话语是否话中有话,认真观察和理解每一句话的真正含义,否则,我们会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或者无意中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亲友,甚至是上

司,我们都要遵守这两个原则,面对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应当要用不同的措辞,用不同的语气和情感,去正确表达话语的意思。

在所有的语言里都有很多单词和表达,但它们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使用,也只有这特定的情境下才能被正确理解。同样地,某种表达在中文的角度上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在英文的角度,就可能被误解甚至不能被理解。例如,在中文里,“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是主人的一种谦虚说法,尽管饭菜非常丰富,主人也会这样说。但是,在英文里面,如果主人说:“The dinner is not so good. Please help yourselves.”这就是对客人的不礼貌,明知道要请客还做出一顿难吃的饭菜。所以,如果想得体表达的话,应该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prepare. Please help yourselves.” 除了句子表达方式不同之外,中英文的词汇也存空缺。例如,在中文里存在“连襟”、“风水”等词汇,而在英文里是找不到相应的单词。同样地,在英文里的“hippie”、“punk”,虽然可以音译为“嬉皮士”和“朋克”,但是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看了这些词,还是不知道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词汇空缺和句意表达方式的差异,对学外语的人来说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究。

通过学习语用学,我提高了谨慎表达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了积累相关词汇和表达的习惯,在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词汇的选择表达的方式,以免发生误解。

 

第二篇:英语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615002 学分:2 总学时:36

说 明

【课程性质】

《英语语用学》是英语专业的专业任意选修课。 【教学目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适合的语境中可以运用适合的语句的能力,从而摆脱单纯的对语言的静态研究,了解并建立语用规则,最终使自然语言取代符号语言,最大程度缩减语言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教学任务】

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

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指示、指称与推论,预设、会话合作原则和蕴涵,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讲授知识与培养语用学理论运用能力相结合,寓学于研。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着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语用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先修课程要求】

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知识。

英语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Yule, George 《语用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xx年。 参考书: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年。

Verschueren,Jef 《语用学新解》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年。 Jaszczolt,K.M. 《语义学与语用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语用学的定义、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及哲学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哲学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语用学的定义

第三节 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语用学的定义,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态研究过程的多种角度定义

【复习思考题】

1. 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语用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 指示现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指示词语的功能,能够把话语与其语境关联起来。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指示词语的定义

第二节 指示词语的分类:人称指、空间指、时间指、社会指,篇章指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例证话语同其语境的关联、指示词语的理解、指示词语的心理距离 教学难点:指示词语的文内照应和文外照应

【复习思考题】

1. 举例说明时间指、空间指、人称指。

2. 举例说明空间指与心理距离的词语选择。

第三部分 指称与推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词语同客观世界及客观世界中实体的关系,即:“意义—所指—所指对象”这样一个三维关系。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指称关系,及这种关系的推论。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意义和所指的哲学研究和理论:传统所指论和因果历史所指论

第二节 确定性描述语的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

第三节 语境的作用

第四节 照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判断、前照应、后照应、零照应 教学难点:历史文化对所指对象的制约

【复习思考题】

1.判断下列话语属于归属需用法还是指称性用法?

(1) The 1984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nominee

(2) There was no sign of the killer.

2.说明下列专有词语的指称意义。

(1)Shakespeare takes up the whole bottom shelf.

(2) I hated Shakespeare at school.

第四部分 预设、前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预设、前提的定义,及映射关系,对话语命题能够进行逻辑切分和逻辑和推理。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蕴涵

第二节 前提的定义

第三节 前提的种类

第四节 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五节 预设的定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前提的定义、预设的定义、前提的判断

教学难点:前提、蕴涵、声言的判断、前提映射问题的推理

【复习思考题】

1. 说出前提的分类。

2. 举例说明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五部分 会话合作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介绍会话合作四个原则, 培养学生的语用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会话合作原则— 质、量、相关、方式准则

第二节 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话语所违反的某条合作原则及产生的会话涵义

教学难点:规约含义与非规约含义

(1) b & c (+>NOT c)

(2) Horn Scale (荷恩级差)

S‖-W entailment

W ‖- S implicature

【复习思考题】

1.结合“荷恩级差”说出“I’m studying linguistics and I’ve completed som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的隐含意义。

2.举例说明会话合作四原则。

第六部分 言语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言语行为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明白语言的目的是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用语言表达就是完成了一个行为,及怎样用语言完成恰当有效的行为。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第二节 “言有所为”的恰当条件及语言特征:I + VP

第三节 言外行为的分类

第四节 言外之力

第五节 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教学难点:言外行为、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区分

【复习思考题】

1. 举例说明什么是言外行为?

2. 列举言外行为的分类。

第七部分 礼貌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介绍礼貌原则,培养学生恰当的表达自己,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参照社会语言学因素、文化语用因素等,在交际中避免误会、摩擦,达到整体的“认知—语用”效果。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

第二节 面子和理性

第三节 面子威胁论

第四节 礼貌的积极与消极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礼貌原则的理解、面子的社会含义

教学难点:面子保全论:Wx= D(S,H) + P(H,S)+ Rx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礼貌原则?其语用功能是什么?

2.分析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理论的贡献。

执笔人: 王 昭 审核人:葛宝祥

《英语语用学》课程考核大纲

【考核目的】

了解学生对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语言科学和使用方面的不足,考核学生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论的形成情况,为以后的语用学理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课程学习的基础】

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在考试中须借助这些知识来帮助理解考试要求, 考试中将涉及到语言学中的语用学概论知识。

【考核的内容范围】

指示、指称与推论,预设、会话合作原则和蕴涵,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

【考核方法】

期末开卷笔试,占60%,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40%。

【对试题的要求】

题型比例:

客观性试题占70%,包括单选题,判断题,概念题,填空题等;

主观性试题占30%, 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等。

难度等级: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大致的比例是25:55:20

【考核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

知识点:

1. 句法学的概念 2. 语义学的概念 3. 语用学的概念

考核目标:

识记: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区别

理解:(1)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 (2) 规律性

应用: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

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二部分 指示现象

知识点:

1. 人称指 2. 空间指 3. 时间指

考核目标:

识记:指示现象

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

第三部分 指称与推论

知识点:

1. 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 2. 所指对象 3. 语境 4. 照应

考核目标:

识记:(1)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的概念 (2)所指对象的意义

(3)语境的作用 (4)照应的用法

理解:(1)指称性和归属性用法区别 (2)所指对象在语境中的变化 (3)照应的作用 应用:词语同客观世界及客观世界中实体的关系

第四部分 预设与蕴含

知识点:

1. 预设的定义 2. 预设的种类 3. 预设的映射问题 4. 蕴含

考核目标:

识记:(1)预设 (2)预设的映射 (3)蕴含

理解:(1)预设的定义 (2)如何正确理解预设的映射问题 (3)正确理解蕴含与预设的区别

第五部分 会话合作原则

知识点:

1. 会话合作原则的概念 2. 规约会话含义 3. 荷恩等级理论 4. 特殊会话含义 考核目标:

识记:(1)会话合作原则 (2)规约含义 (3)非规约含义

理解:(1)会话合作原则的理解与使用(2)如何正确理解规约含义与非规约含义

应用:使学生理解会话合作四原则,并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六部分 言语行为理论

知识点:

1. 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 2. 言外之的 3. 行为动词 4. 言语行为的分类 考核目标:

识记:(1)言语行为理论 (2)言外之的的理解 (3)言外行为的分类

理解:(1)对言外行为的理解(2)正确理解言外之的

应用:使学生明白语言的目的是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并能够正确使用语

言完成恰当有效的行为。

第七部分 礼貌原则

知识点:

1. 礼貌原则的概念 2. 面子和理性 3. 面子威胁论 4. 礼貌的积极与消极策略 考核目标:

识记:(1)礼貌原则的意义与使用 (2)面子需求 (3)礼貌的积极与消极策略 理解:(1)礼貌原则的意义 (2)正确使用礼貌原则,保全话语双方的面子

应用: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参照社会语言学因素、文化语用因素等,在交际中避免误会、

摩擦,以听话人为“利益中心”,使言语行为最大限度的偏向听话人,形成

良好的人际关系。

【样题】

I.Definitions.(每小题5分,共15分)

1. reference:

2. performative hypothesis:

3. presupposition:

II.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in the textbook.(每空1分,共10分)

1. Deictic expressions are among the first forms to be spoken by young children and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people via ___________ , or location via ___________, or time via ______________.

2. Person deixis clearly operates on a basic _________ division.

3. _______________ are those kinds of speech acts that change the world via their utterance.

4. Using a third person form, where a second person form would be possible, is one way of. It may

be communicating 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 are those kinds of speech acts that state what the speaker feels.

6. For successful reference to occur, we must also recognize the role of __________.

7. The apparently pointless expressions like “A hamburger is a hamburger”, are called __________.

8. Whenever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ructure and a function, we have a __________. III. Comple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35分)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s indicates that the speaker has assumed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is true but not directly asserted. (每小题2分,共10分)

a. 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

b. When 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

c. I was eating popcorn when 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d. Why did Mike smash the television?

e. I don’t understand why Mike smashed the television.

2. Write the presupposition to these utterances. (每小题2分,共10分)

a. He stopped smoking.

b. They started complaining.

c. The team of explorers got lost in the jungles.

d. Carol is a better pianist than Mike.

e. If I had not burnt the cake, we would be having it for tea.

3. To decide whether the inference in brackets is a presupposition or an implicature deriving from the answer. (每小题2分,共10分)

(1) A: How do you like your bath?

B: Warm. (I don’t like it hot)

(2) A: What?

B: Why are you laughing at me? (You are laughing at me)

(3) A: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necklace and bracelet?

B: The bracelet is beautiful. (The necklace is not beautiful)

(4) A: Has the kitchen been painted?

B: Tom’s away. (No)

(5) A: You look pleased.

B: I managed to pass the exam. (I tried to pass the exam)

4. People tend to behave in fairly regular ways when it comes to using language. How do we understand this “regularity” in the two levels?(5分)

IV. Answer in brief: (20分)

1. Classify and illustrate the felicity conditions(10分)

2. List the types of presupposition. (10分)

V. Explain. (20分)

1. In term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we know that we needn’t any special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ized implicatures. Just exemplify X+> not speaker’s X. (10分)

2.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words which result in additional conveyed meanings when those words are used. Then what implicatures you may get when the following words are used in conversation? (每小题2.5分,共10分)

(1) but (2) even (3) yet (4) and

执笔人:王 昭 审核人:葛宝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