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工作 感悟生活

用心工作,感悟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高标准,幼教改革的新要求,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更是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目标与要求, 一名幼儿教师,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

爱源于责任,而责任本身又是一种爱。爱蕴含责任,而责任闪现在无限的爱中。爱与责任,一样的浪漫,一样的真实,也会一样的沉重。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教师,更是一个需要用爱与责任来支撑的职业。如果爱与责任是并存在教育上的两个音符,那么它们更是教育上最和谐的乐符。爱与责任那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财富。

古人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优者,不能博见。”有德,可使弱能变强能;无德,虽有能但无为。故而在工作中,我们应以德为先,以德促能,以能映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德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严于解剖自己。

师爱,倾心而为了教育,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激情地爱幼儿,就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尊重与爱,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导。

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镜子,是教师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关爱幼儿,也就是关爱自己;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着重体现在教师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

认识。体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尚,是教师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因为我们是幼儿教师,就要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有爱。就要平等地欣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没有理由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助长孩子的自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孩子幸福、健康、快乐成长。 因为我们是幼儿教师,要对家长负责。当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送到我们怀里的那一刻,我们的责任是多么重大!我们要像妈妈一样呵护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又要做妈妈无法做到的——教师的责任,我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引导他明白道理,帮他探索世界奥秘。家长的期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要对家长负责,还家长一个健康,快乐,活泼聪明的宝贝。相信,当每一位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时,都会很感谢我们对他们的教育。

因为我们是幼儿教师,孩子甜甜的歌声是我们心间一股流淌不尽的清泉;孩子好奇的目光是我们脑中永不停息的思考;孩子快乐的笑声是我人生路上最美的延伸。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灯塔,风雨中放射执着的红光,指引着航船前进的方向;有人说:“教师是太阳下最神圣的职业。”……,所有这些都是赞美教师的伟大和我们教师所肩负责任的重大,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不愧于人们赋予我们的这些光荣称号,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博爱做基础,以自身的言行为榜样,满怀爱与责任走在属于我的,

属于所有幼儿教师的幼教事业的康庄大道!

 

第二篇:用心感悟生活

用心感悟生活

——感悟类话题作文的写作

王洪

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日出星没、花草树木,都会接触到一些凡人琐事,而这正是我们写作的源头。

感悟类话题作文其实并非为考试设计,而是为生活每一天设计,一滴雨露,一抹朝霞,一声鸟鸣,一丝微笑,都能够在你笔下熠熠生辉,折射出生活的美好,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那么,如何构思此类作文呢?无论是感物还是悟事,大多要经过“感—思—悟”的曲折过程,切忌简单粗糙,随意拔高,强加“感悟”内容,以致失真。

首先,“感”要寻求激点,有意烘托。

感悟不是凭空而起,总有外界的激情点。这“激点”哪怕再细微,你都要迅速捕捉住,在文中点染出来,甚至需加烘托、渲染,让人感觉它的出现,是你“蓦然回首”无意中的发现,而非有意设置,故意“造作”。

如《心中的那片绿》,作者一开始不惜笔墨描绘葡萄藤的枯萎、灰暗,从而使“茸茸的、嫩嫩的”小球一出现便引人注目,引人深思,迅速成为触人思考的激情点。

如《为自己减刑》作者起笔写到“纸条”,看似闲笔,实则为“减刑”伏笔;这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减刑”的触点。

其次,“思”要围绕焦点,层层发现。

“思”这一环节承“感”启“悟”,是全篇的主体与关键,往往需精心构思,细腻描绘,切不可一蹴而就。

一要聚集一点。无论是物还是事,均包含诸多方面。要想“思”得深入、彻底,必须选取其中一点,不及其余;否则,面面俱到,不同的方面会产生不同的感想,从而造成目标游离,难以升华感想内容,或造成“感”与“悟”的脱节。

《心中的那片绿》小茸球可触发多种感想:新陈代谢;新旧自然交替、变更;美,隐藏在深处,要美于发现;形体虽小,便内含的生命力极其旺盛,人亦如此,要注重精神品格的力量等。但作者只抓住小茸球深藏的“绿”生发开去,以此为焦点,深入思考,目标较为集中。

如《为》友人狱中译稿,可触发多种感想:不要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逆境中更能“有所为??”但作者只抓住监狱的“不自由”生发开去,以此为焦点,深入思考。

二是分层思考。“思”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这就要析出层次,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显示出“思”的深度。

《心中的那片绿》即紧扣“绿”展开三层思考:由小茸球的绿联想到自己“心中也有一片绿”;“绿”是“执着”,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我”有希望,但不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挫折,“只会逃避”。

《为》即紧扣“监狱”展开两层思考:由友人所处实实在在的监狱想到公共汽车、仇人、嫉妒的对象这种心造的“监狱”。

再次,“悟”要迸发亮点,促成“质变”。

“悟”是“思”的升华,是由实而虚的最后一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所以“悟”出的道理,应为全文的精华,具有深义,具有独创性。

《心中的那片绿》最终悟出的“永不能放弃的是成长的意义,永不能丢失的是我们自己”人生哲理即是全文的一大亮点,给读者以不尽的思考。

如《为》中“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纵观整个写作过程,不仅是个渐变的过程,而且从“感”到“思”至“悟”,环环相扣,一脉贯穿,“激点、焦点、亮点”实则是一点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不同体现。如《心中的那片绿》,“绿”在“感”中是“嫩嫩的”小茸球,到“思”中则发展成为“我”心中萌芽的“绿”、“执着”,最后飞跃为“成长的意义”,永不丢失自己。

如“监狱”在“感”这一阶段中是友人的住所,在“思”中则是“公共汽车”、“仇人”、“自己的嫉妒对象”、“印度农村地上的圈”等,到了“悟”这一阶段,则由实而虚,发展成为一切“人造的监狱”。

例文一:

心中的那片绿

何珍珍

春天伊始,我灰暗的心便有了对绿的渴望,第一次站在葡萄藤下,寻找春天送给人们的礼物,同时也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

冬的气息还没有消尽,在秋天就脱去了艳妆的葡萄藤,挂上一片片深褐色的铠甲,横七竖八,牵牵连连地躺在藤架上。原本光滑的枝干已经枯萎,起皱的外皮似要剥落,浅浅的皱纹深嵌在藤枝上,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似的;僵硬的躯干在风的侵蚀下,摇摇欲坠,像一位年迈的老人,全然没有一点春的景象。我有点失望,总想在它身上找到一点春的气息。沿着葡萄藤一处处地拨弄着,那深褐色的藤皮,轻轻一碰便飘落下来;在枯萎的藤节处,长出了霉纹,似一副早已枯死的模样。我开始有点心灰意冷了。忽然,枯藤的藤节处一个茸茸的、嫩嫩的小球映入了眼帘,我用手轻轻地剥开小茸球,里面露出了藤芽,嫩嫩的,绿绿的。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枯藤将春的希望藏在最深处,正如我将自己的企盼藏在心底一样。

那绿,一跳一跳的,让我辨不清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只觉得心中也有一片绿在萌芽。

曾经告诉自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我经不起严冬的凛冽,寒风的刺骨。自从进入了享誉全市的重点高中,我的一切希冀,一切渴望都深深地埋入了心底;没有了生活的热情,没有了业余时间。家长的期待,教师的嘱咐,

繁重的学业负担,已压得我失去了自己。尽管天天从图书馆前经过,却从来没有注意过人行长廊上的那片葡萄藤。还在寒气刚袭来的初冬,我就开始等待春天,但那漫长的冬季,让我等待春的信念一点一点地淡下去,最终只是懒懒地呆着,听天由命。或许,葡萄藤也和我的想法一样,只是有比我更顽强的信念而己。

很想有葡萄藤的执着,不管春夏秋冬,烈日狂风。都以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着。春的希望,夏的繁盛,秋的凋零,冬的枯萎,烈日的炙烤,狂风的侵袭,只会更加加深它对生命的理解。而我呢,只会逃避,纵使有一百个欢笑的理由,我也会找出一百零一个理由哭泣。我渴望春天的到来,却又逃避、不敢面对秋冬的残酷。我渴望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但又惧怕烈日狂风的洗礼。我不要,也不想孤零零地只剩下生命;我渴望寻找到属于自己创造的美好未来。我在太阳下低头,在狂风中躲闪,不想看见自己习惯流泪的双眼,我只需要对人生有另一种领悟。可是,我却学不到葡萄藤的执着。

经历了风雨洗礼的岁月,葡萄藤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而我,虽然有一颗年轻的心,但却仿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绿的种子在我的心上萌芽,永不能放弃的是成长的意义,永不能丢失的是我们自己。我将铭记这份对生活的理解,将不再习惯流泪的眼睛,将永远向生活敞开心灵,因为我的心中也有一片绿??

(《三峡晚报》20xx年8月)

20xx年载于《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高三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