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的实现 讨论 体会 感受

人生价值的实现

1. 人的本质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而不是动物的价值。那么我们首先得了解人的本质。

《礼记-礼运》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之首。

动物可以什么都不做,养活自己,生育后代,这就完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指责它们的不是。

但作为一个人,我相信如果活得和动物一样,那就不仅辜负了造物主对你的恩赐,还将得到其他人的鄙夷。所以作为一个人,我相信我们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理想。

2. 人生是什么?

所谓人生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社会旅程,即人在自己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及社会意义。(活动即你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是你的工作带来的价值,为自己,为社会)。

人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了解人生的真谛,就要了解人的本质,正确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

社会提供了你发挥的舞台,怎么样赢得台下的掌声,就得靠你自己了。在这个时候,你就要不遗余力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相反,如果你没有能力,那么在这个舞台上,你将赤裸裸得展示自己的不足。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大钊这样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教师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桃李满天下就是教师价值的体现。

农民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土地丰收就是农民的价值体现。

作为服务业的我们,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公司有这样一条理念:我们有许多客户,但每个客户就只有我们一个服务人员。这里就看出,如果你做不到100%的满意服务,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丧失一个或几个客户。根据市场调查专家分析;每个客户身边存在240个潜在的客户,如果你1%的服务没有做到位,那么也就与这240个客户失之交臂。我们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为一个客户做事,而得到更多的客户。

4. 人生总会遇到失败和挫折,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调整?

冯云是湖北大学电子专业本科2003届毕业生,自去年11月开始踏上求职之路后,她经历了61次求职失败的痛苦,但她一次次地从失败的打击中站起来,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终于走向了成功。

同样是失败,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孙某,19xx年以优异成绩入某陆军学院,实现了他的军人梦。在军校中他是一个佼佼者。他基本素质好,学习用功,训练刻苦,多才多艺,各科成绩在队里名列前茅,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教员的好评。在毕业分配前夕,已经有多种工作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在毕业论文上下了很大功夫,想搞一个非常出色的毕业答辩。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在毕业答辩时,他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去答辩。他十分流利地阐述完自己的观点,脸上浮现

出胜利者的微笑。但是,接下来的一切却是他没有想到的,主考教员连珠跑似的提出了几个问题,他毫无准备,第一个问题没有答完就答不下去了,他呆呆地在考场上站了十几分钟,在没有经过主考教员同意的情况下,离开答辩席。他回到宿舍,喃喃自语:“完了,完了??”晚上,他设法自杀。

一样的失败,一样的挫折,一样的打击,为什么冯云可以早最后得到成功,而孙某却是想到自杀?

这些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失败后还不知道失败在什么地方。

在失败后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那么失败就不再是失败,而是成功,挫折不再是挫折,而是人生经验。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努力,那么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都将是你下次成功的关键,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失败将越来越少,成功将伴随你左右。

5. 人生价值可以分阶段实现

如果我说:我将在40岁前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产业;60岁前要挤进世界首富排行榜。你肯定说我是在吹牛,过过嘴瘾罢了。但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阶段,譬如说5或3年,要完成的工作和实现的目标都一一叙述出来,你还认为我们是在吹牛吗?最起码,你认为我是有决心的,而不是夸夸其谈。

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长时间的毅力大战,曾经有记者访问一位屡次获得冠军的选手,问她是如何保持不败的。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每次跑之前都要事先查看一下路道,把路上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譬如一棵大数,一个酒馆等,在跑步的时候我有把马拉松的终点作为目标,而是把看到的这些作为一个个的目标,实现一个目标后就朝着下一个目标迈进。就这样获得了马拉松冠军。

通过以上例子,所以我们知道,可以把一个大的目标和理想,分解成很多个小的目标和理想,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固然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好高骛远往往就是一事无成。

2007-11-17

 

第二篇:实现人生价值有感

读《实现人生价值》一书有感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这篇读后感

——你能达到马斯洛第几层次?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对空气、水、食物、性、以及穿衣、和住房、医疗等等,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若不满足,

则有生命危险。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作为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管理者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可以尝试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自我保护的欲望。员工追求的是职位的保障和意外事故的防止。管理者要有雇用保证,建立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及意外保险制度等。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人身安全和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

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亦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是无法度量的,要靠每个人自身的领悟和感觉。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应在不影响主要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采取开展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活动。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

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和发挥潜能的阶段,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成为众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当受到激励会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使工作达到完美。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 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

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其实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说明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更进一步的说,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更低层次的需要强于高一层次的需要,高级需要在低一级需要上进化或发展而来,越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哪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阐述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这是本人对此书的一点愚见,希望大家有更深层次的见解。谢谢。

敲门写于20xx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