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庸》10讲考核论文

中庸之道:诚信与道德

授课教师:汉风

姓 名:杜沈悦

学院班级:经济学院12经

121

手机号:157xxxxxxxx

中庸之道:诚信与道德

摘要:中庸思想作为国人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于以仁为本,所谓仁,就是人性。诚信与道德是人性中重要的两点,《中庸》中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文章就“诚信”与“道德”两方面进行论述,关于对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思考,并呼唤人们拥抱诚信,做一个有道德的现代人。 关键词:中庸;诚信;道德;美德;现代社会

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流传着许多有关诚信的名言,如“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等。的确,诚信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是掉了别人对自己的最基本的信任,我们岂不会成为人人避之的独行者?

诚信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人犹如繁星,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

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

《中庸》提倡明礼诚信,“诚”是上天的原则,实践“诚”是做人的原则。现代社会,诚信越来越受人关注。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诚信的力量似乎越来越渺小。作为青年人,必须坚守诚信的阵地。丢掉了诚信就等于丢掉了人性中的闪光点,丢掉了可以搭筑人与人感情桥梁的基石。打碎花瓶敢于承认错的列宁成为俄国革命的领袖;打碎别人玻璃诚实地承认的里根成了美国伟大的总统;海尔因为它的信誉

而使产品畅销全国乃至全世界。环顾四邻,随处可见信誉第一的招牌。诸多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诚信的重要作用。

许下一头牛的诺言,献上的却是一只鸡,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类似的交易。为人处世还是诚信一点为妙。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守诚信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古书中有个故事,商人渡河船沉了,央求渔人搭救,许下百金的承诺,被救之后,商人只给了渔人十两。后来商人又不慎落水,恰巧又遇上了那个渔人,渔人却不愿搭救,当然,渔人的做法确实欠妥。然而不守信用的商人又何尝不该受点惩罚呢?这个商人看似占了便宜,却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也必将为自己的失信于人付出代价。由此看来,不讲诚信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千金一诺”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优秀品质,我们能把这种优良传统丢掉?

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远离尔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

就可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不讲诚信的人必将自毁前程。报载,有名国留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找工作时却处处碰壁,没有公司愿意聘任他。只因为他的档案里显示他曾因为逃车被抓三次。沦落到如此地步,他一定追悔莫及:如果当时不那么“聪明”该有多好。文化成绩那么好,但道德却很低下,这样的人,连失信于人的商人都不如,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大的困惑。

有智慧的人绝不会不守诚信。真正的成功者,真正靠的都是品质。19世纪,一场特大火灾让纽约一家保险公司陷入困境,众多股东纷纷退股以求自保,一个名叫摩根的股东却不惜倾家荡产来赔偿投保人,信誉赢得了人心,后来,无数人到摩根这里投保,保险公司起死回生,摩根也成为了美国巨大财团摩根集团的形象代言,这里因为摩根没有像其他聪明的股东那样选择退出,而是选择了犯傻。在这犯傻中却包含了高贵的品质、宝贵的信誉、人生智慧。他也因此铸就了人生的辉煌,这种傻是不讲诚信者无法理解的。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做摩根那样的人,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目光长远。因此,人生要有大目标、大智慧。不讲诚信者,终有一天会得不偿失,所以要不得。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诚信这一美德却被一些人逐步淡忘和遗失。

君不见,为了牟取暴利,商家们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君不见,屡见不鲜的假烟假酒,毒大米,劣质奶粉,黑心棉,摧残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不要漠然地说这些与我无关,与同学约好时间却没有准时出现,在考场抄袭作弊,毕业后迟迟不偿还助学贷款,这些难道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吗?我们 还有什么资格说与我无关?也许你还会说,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做大事的时候,我自然会讲诚信。殊不知,高尚品德是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修养而成,在小事面前尚不能以诚信严格律己,何谈大事?一种在小事中养成的惯性只会让我们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个科技发展极速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已经让太多人渐渐的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扪心自问,自己回应别人的每件事都实打实的做好了?自己没有随随便便的就许下承诺,然后转身就忘到脑后去了?自己在利益、权益面前能坚守那份纯真的诚信?

于是乎,渐渐的,很多人在职场、学校、生活中开始迷惑,怎么我总是得不到提升?怎么同学总是对我不冷不热?怎么我的交际范围总是越来越小?或许你觉得自己对待每件事都很认真啊。可仔细回想一下,是这样么?哦,对了,上次答应帮某某买早饭的,那天起迟了,忘了。上次答应帮某某某补习的,那天有事,忘了。就是在这不断的小事中,你的诚信也随之流失。

韩非子曾说:“小信诚则大信立。”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或是“嗯,这人也就这样了。”想让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该体现出足够的尊重别人,认真的对待许下的每一个承诺,认真的遵守每一个约定,就算事情很小,却越容易让人对你

产生好感。

一、 呼唤道德的回归

道德是朵渐次凋零的花朵,需要我们的呼唤,方能重放芳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美德之邦,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翻看一页页新闻杂志,那么多关于“冷漠”、“道德丧失”、“食品安全”等字眼进入了眼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着中国人道德心怎么了?我想,中国人应该拾起一个友爱的心灵,建设一个有道德的世界。

呼唤道德的回归,才能纠正扭曲的思想。无论是“宁坐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抑或是“恨我爸不是”的自嘲,都是一种道德焦虑。现在的人们太过急功近利,太过自私,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金钱至上,利益至上,而将道德抛置脑后。不敢想象,一个道德感全无的社会将会怎样,谁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吧?其实,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能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做事,不要把金钱利益看得太重,多为他人考虑一些,不要像马诺一样做个严重缺失道德的拜金女,不要再现门事件,我们就离道德更进一步。面对人们扭曲的思想,我们要呼唤道德的回归。

呼唤道德的回归,才能减少人们的担忧。从苏丹红到人工合成鸡蛋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再到瘦肉精,这一件件缺失道德的事件都是在拿人们的生命开玩笑。企业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名誉与信誉,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些不讲道德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要呼唤道德的回归,企业方能长久发展,人们也能安心生活。

呼唤道德的回归,才能利于人生的发展。浙江一名17岁的中学生徐某,因不满母亲让他学习的唠叨,竟用锤子打死母亲。中国传统伦理一向主张“百善孝为先”,然而多少人忘记了戴着红领巾时发过的誓言?有多久,我们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没有与他们聊过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怕是不怎么背政治的理科生都可以随口说出一长串,可是这样的常识,我们有去做吗?传统道德的丧尸,会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更可能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为了青少年的良好发展,我们呼唤道德的回归。

古往今来,无数的人物犹如夜空中闪亮的星星,为我们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这是一种宁折不弯的美德;“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一种清正廉洁的美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种慎独的美德······这些美德,是我们的民魂。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能真进步。”可见,道德的意义多么巨大。

有道德的人,就是精神上的巨人,是受人尊敬的人。没有道德没有修养的人,就是精神上的乞丐,是受人唾弃的人。所以道德又是“乞丐”与强者的差别。“强者”尊重那些弱小、需要帮助的人,他慷慨地伸出自己的双手,无私的抚慰那些人们,不计较得失,不为了名誉,他收获的是快乐,他赢得了尊重。美国的微软原董事长比尔盖茨退休后,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体现了高尚的道德,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敬佩。而一些“乞丐”为了个人的私利,斤斤计较,天天以丑陋自私的嘴脸待人,收获的是别人厌恶的表情。这样又有什

么意思呢?不如快乐地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呢?首先,当别人误解、侮辱你的时候,你应该微笑的提醒他,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该这么做的。当别人嘲笑你。贬低你的时候,你应该用行动向他证明,你是一个强者。有道德的人给弱小者以帮助,给长辈以尊敬,给儿童以亲切,给国家以热爱,给人类以宽容。

做个有道德的人,急招人喜爱,又能受人尊敬,何乐而不为呢?做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吧!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才能使道德之花绚烂。

《中庸》第十三章提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免,有余不敢尽。”孔子提出有四条“君子之道”,孔子鼓励人们:平常的道德要尽力实践,平常的话语要力求谨慎,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道德的重要性,但需要我们去实践,真正的做到,才是真正的君子。

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修身,诚信与道德是其基本组成部分,而现在许多人连着两点都做不到,和君子的德行相差甚远,我们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回归,个人需要,社会更加需要。

参考文献:

【1】《信任的力量》 李胜杰 中信出版社 20xx年出版

【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年出版

对中庸课的感悟: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和老师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以后要多了解中国文化,学习过《中庸》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修身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修身”。老师的为人也让我很佩服,严谨的教学态度是很多老师没有的,希望以后还能选上汉风老师的课,高中时也学习了很多文言文,但是只是逐字解释,了解大意,并不深入,而现在是真的学到了对自己平时为人处世有用的知识,希望以后老师讲课的时候能更多的联系到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堂能更生动。

 

第二篇:读《中庸》

读《中庸》

张辛(此夫)

一、引言——由“君子不器”谈起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好像没有祭坛的神庙”(黑格尔语)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君子不应像器物一样仅限于一用一专一能,而应“见几而作,无所不施”(邢昺语)

3、人身亦一器,“心则用此身者,人生大道必养此身以供用,而不是以养此身为目的。如果以养身为目的,必极力外求于器物。一味为器。则必多欲而少情。人生乃情感,而非智慧。”(钱穆语)

二、解读《中庸》

1、《中庸》一书的性质、意义及由来

●“(《中庸》)以昭明圣祖(孔子)之德也”(郑玄语)。《中庸》是孔子七十二弟子后学所作“述孔子之意”(钱大昕语),探讨或阐述人生之道的专著,后收入汉代成书,郑玄以后正式成为“三礼”之一的儒家礼学论文杂编《礼记》。

●《礼记》是先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详尽地论述和阐明了“礼”的精神、意义和作用。唐朝列为“大经”(《周礼》和《仪礼》为中经)。明朝竟取代《仪礼》地位而成为五经之一。

●五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粹所在;五经是我们的人文祖先活动的最有价值部分的追述和记录;五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荀子》:“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礼者,人道之极”;“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昭明物则,礼也”(《国语·周语上》);“道德礼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礼”的基本作用就是“反人道之正”(《礼记·乐记》)。人生道德修养主要立足于“礼”。因此《礼记》地位日益提升,而其中《中庸》更是为人所重。于是宋代朱熹将《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编为《四书》,正式成为人生必修的基本教科书。

2、《中庸》一书的作者、结构

●“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孔丛子》、刘向《别录》、郑玄《礼记注》和《目录》等均言《中庸》是子思所作,汉儒一无异议。宋代以后直至现代都有人提出质疑,如文体、;如不言泰山而言“华岳”;如出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句等。但均缺乏实证。

●《中庸》出现的时代当战国时期,应在《孟子》之前。因为一:《中庸》与《孟子》语言风格与基本思想多有相近、相通之处;二最重要:《中庸》是对《论语》中庸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而后《孟子》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比如把道德修养心性化,脉络基本清晰。最早征引《中庸》的是西汉公孙弘(见《史记平

津侯传》)。

●《中庸》全书近四千言。文体似与《语》、《孟》式语录或问答体有别,基本属于“宣

言式”论证性著作。但同样言简意赅,文笔精炼,语言风格一脉相承。全书结构比较严谨,具有相当的逻辑性。朱熹在整理时将其分为三十三章,清学者张岱又将每章的前几字用作章名,为学者提供了方便。

3、《中庸》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

●《中庸》属于儒家思孟学派的早期论著,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使中庸

思想得以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中庸被先贤先哲看成天地间最根本、最普遍的大准则、大道理,由此中庸思想的地位得以重要提升,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本体论高度,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是“极高明”,即“则天”而来。所以朱熹把读《四书》的次序定为先《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最后读《中庸》,旨在“立其规模”、“立其根本”、“观其发越”的基础上,“求古人之微妙”(朱熹语)。

●《中庸》把“中”与“和”联结起来,并进而对“中”、“和”的内涵及二者关系作

了深入的论述;《中庸》对中庸之德的修养之道作了明确的阐述,首先指出中庸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高尚德性,人要尽性(天所命之性)、“成己”,就必须“尊德性而道问学”,而学则需要下“学、问、思、辨、行”一整套功夫。由此丰富和深化了中庸思想。

●《中庸》对孔子中庸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第一次提出了“诚”概念。所谓“诚”,即

真实无妄,“天理本然”(朱熹语)。《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天的根本属性,“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下万物的存在都依赖于“诚”。而尽力求“诚”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为人之道,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就把天道与人道联结和统一起来。能从本体上把握“诚”,就能体天德,“体天下万物”,进而达到“至诚”的中庸境界,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4、《中庸》读法

●须站在形而上的本体论的高度读《中庸》。道是中国文化的形上的本体论,是中国

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根本成因所在。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或主导观念,因此决不能庸俗地、市井学地、实用性地解读《中庸》。

●须以历史发展的态度和的观点读《中庸》。读《中庸》要有相应的中国古代史、古

代思想史的基础。既须明了由“巫”而“史”,由“物”而“则”,由“数”而“德”,由“神”而人(仁),有“子学”而“国学”(即由孔孟而董仲舒)的大致历史演进,又须懂得从《论语》到《中庸》到《孟子》,甚至到朱熹的具体的人文思想进程。不能孤立地来解读,更不能以今解古。

●须作为一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读《中庸》。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中庸是孔子的重

大理论发现,是贯穿《论语》、《中庸》的基本思想。因此不能偏离此一主线一味分析,所谓科学地解读。

●《中庸》的段落划分及其段落大意

三、结语——读《中庸》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