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资源体验课程

数字音乐资源(中小学)体验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名称:数字音乐资源(中小学)体验课程,课程编码:0700

二、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三、课程学分:1

四、课程介绍: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生活中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音乐素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一。音乐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中小学数字音乐图书馆以基础音乐教育资源为主体,整合了学校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音乐需要,提供了丰富优质音乐资源。图书馆包含中国音乐、外国音乐、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校园生活、音乐知识与常识、资源性音乐素材以及乐器考级等七大频道:

中国音乐:该频道由声乐与器乐两个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中国音乐作品介绍、谱例分析、民族音乐作品欣赏、著名音乐家作品推荐等功能服务。通过对中国音乐知识的介绍,提高中小学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认知,提升对中国文化的感悟。

外国音乐:该频道也由声乐与器乐两个部分组成。内容涵盖外国音乐作品介绍、谱例分析、著名古典音乐作品推荐、影视音乐欣赏等。使中小学对于欧洲古典音乐有清晰的了解,对世界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音乐与文化:该音乐与文化频道以音乐为引导,囊括了音乐与语文、历史、地理、舞蹈、英语等中小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把音乐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丰富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且还提供了电子音乐杂志,通过对音乐家、音乐作品、乐器等不同方面介绍,为中小学生普及音乐知识。

音乐与校园生活:该频道涵盖有节日与校园生活两个部分,针对于校园管理者的使用。节日中包含有中国常见节日的文字介绍以及适合播放的音乐作品;校园生活中提供了进校、离校、运动会、庆典、上下课铃声等多种场景中适合播放的音乐作品。

音乐知识与常识:该频道涵盖大量的音乐术语、乐谱、音乐家生平介绍、代表曲目等资源。方便使用者对于音乐常识性资料的了解。

资源性音乐素材:该频道涵盖有音乐元素、音乐感情、音效资源展示以及乐器音色展示等四大部分。包含了音乐中的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元素的介绍,以及适用于不同情绪、不同场景播放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图片、文字对世界常见乐器做综合性介绍。

乐器考级:该频道涵盖乐器考级原曲、考级伴奏、音乐基础知识等资源,是音乐学习中的附加部分。针对于琴童在音乐考级中遇到重点难点做出诠释分析,提高练习效率。

五、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开阔认知视野,拓宽改造世界思路。对于从事教育领域的学生,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态,拓宽教学思路。

具体目标如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3、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综合

将音乐有效地渗透到其他艺术中,帮助学生理解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3、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内容:

中小学音乐资源体验课程采用学期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从下列题目中任选其一,也可以自拟相关题目,并展开论述。

1、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可以提交一份把音乐融入自己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2、 浅谈音乐对于**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3、 试论音乐与**学科的融合

4、 试论音乐对于学校管理的促进作用

5、 试论音乐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6、 试探音乐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7、 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的德育教育

8、 试论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9、 谈怎样上好一门音乐欣赏课

10、 音乐欣赏对音乐学习或者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11、 试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12、 音乐对您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13、 从本课程中找出一首名曲,谈谈您的认识和感受

14、 探索各地区、各民族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15、 音乐中情感的因素的表达

16、 中国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变迁

17、 东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比较

18、 从考级中看家庭音乐教育

19、 对我国当今合唱比赛活动的思考

(二)考核要求:

1、原创。观点鲜明,结合实证,必须运用本课程中提供的音乐素材。

2、字数在1000字以上。

3、论文以电子版形式提交到平台,路径:“在线学习---在线论文---提交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网络教育部

20xx年10月

 

第二篇:整合音乐教学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计划的体验和领会

整合音乐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计划的体验和领会

增城中学 詹建国

[内容提要]针对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计划的问题,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整合各种音乐教学资源,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和感受音乐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音乐,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其素养。

[关键词]高中 音乐课程 整合教学资源 音乐素养

在新课程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也为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将《课程标准》的观念和理念实实在在的贯彻到课程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新课程所带来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准备,进行教学试验,克服了一些认识上的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有了初步的体验和领会,简要归纳,以资交流,求得同行们的帮助和指导。

一、多渠道多形式的实施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

1、实施生本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为了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几年来我一直尝试生本教育,也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探究学习的成果,而老师只是课堂的总的设计师和引导者。通过实施生本教育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兴趣更加浓厚,合作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让音乐伴随学生的生活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需要仔细去聆听才能感受其内在的情感和美妙。而课本中曲目比较多,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的仔细聆听。为此,我们从整合教学资源的角度出发,三年来一直利用校园广播这一资源,播放音乐课本中的乐曲或者世界名曲,并对播放的作品作一定的介绍,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让音乐伴随学生的生活,而学生在聆听的音乐的同时又是那么的自然而轻松。按照一首曲目连续播放三天每周可以播放两首曲目,学生一学期可以聆听到40首,一年就是80首不同类型的曲目,三年反复播放加深印象。高中三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有80首曲目的积累,这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开发校本课程让音乐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书本上的内容都已成为历史,我们秉着继承与传承的态度应该去了解它,但它毕竟与生活相差甚远,所以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上显得动力不足。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老师们除了应用多钟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外,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多做文章。懂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不失时机的加进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在学习《钢琴艺术的奇葩》一节时可以介绍一下中国的李云迪,或者市里钢琴比赛的情况;在学习《西藏民歌》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青藏高原》或《走进西藏》入手。这样就会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更好的实施模块教学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以往传统单一学习内容分成现在的六个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鼓励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和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大胆选择其他适合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进行多方位的学习或单项深层学习,以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或个人专业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这些改革无庸致疑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学校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又如何来实施这一伟大的战略改革呢。

1、利用学生资源实施模块教学

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全校就一个音乐老师,老师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全面落实模块教学谈何容易。但有些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乐器或者舞蹈,在专业上具有一定的程度,在学生中也具有一定的威望,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来开展个别模块的教学。如我校的姚文萃同学口琴演奏水平较高。让他来承担一部分口琴模块的教学,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解决师资不足的难题,丰富了器乐教学的内容。

2、利用区域音乐教师的资源实施模块教学

术业有专攻。一个老师除了鉴赏模块还能开好一两个模块的教学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模块教学一般实行走班制所以一个老师在同一时间也只能开展一个模块的教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区域音乐教师的资源。如一个镇或者一个市有5个音乐教师,可以让每个音乐教师负责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然后以走校的方式轮流教学。这样既可以很好实施模块教学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让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加专业的辅导。

3,利用社会资源以俱乐部的形式完善演奏模块的教学

在演奏模块的教学中仅仅依靠学校或者区域老师的资源都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因为器乐的种类繁多,而真正学习器乐专业的老师又甚少。所以我们只能借助社会的资源来完善这一模块的教学。如我校就成立了二胡、笛子、小提琴,吉他、单簧管,胡芦丝、电子鼓,口琴、竖笛等俱乐部。除了单簧管,胡芦丝、电子鼓,口琴、竖笛由本校老师受课外。二胡、笛子、小提琴,吉他都聘请了市里知名的专业老师上课。俱乐部的活动时间一般选择课外活动时间或者周末的下午进行,而俱乐部的收费与管理基本由学生来完成,老师只是指导者。由于管理的当、机制完善,学生学有所得,所以全校学生几乎人人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俱乐部活动。也真正体现了选修模块的魅力。

三、利用各种竞争性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为了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和水平,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校每年的五月份举办一次校园歌手及器乐比赛,每年十二月份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每

个月举办一次俱乐部的表演活动,每期期末各班还可以举办班级音乐会,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发掘一批艺术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而且还让一些在艺术上有所特长但在其他学科不太理想甚至厌学的同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进而改变了以前懒散的学习态度,思想也更加上进成绩也有所提高。

四、利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

评价方面我们采取了多元的评价机制:即有学生自评,他评也有老师评,即有文字测评也有平时参加音乐会、艺术节及俱乐部等实践活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活动情况、表演能力、创编能力、合作能力、音乐理解、特长发展等等,各个方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换算后就得出该生的总成绩。而且评价是采用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更多是让学生自行管理,使考核的透明度更高、更合理、更科学。虽然教师、学生的工作量会增加了许多,但是这样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与实效性。

总体而言三年的新课程教学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音乐鉴赏模块实施的生本教育,已及器乐教学模块采用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拓展了器乐模块的教学空间,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及注重个性的发展,让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也更加有效。但是在戏曲模块的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还不强,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程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则平等《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审稿、统稿:朱则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