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户外拓展情景教育与感悟

儿童户外拓展情景教育与感悟

在儿童户外拓展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给予我的研究以可贵的理论滋养,特别是“意境说”,让我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精典,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研读它,不得不为其内容的丰厚,思想的深邃而震撼。“意境说”虽然原本是文学创作的理论,但我却觉得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我觉得一切生动的情境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

在这几年中与儿童朝夕相处中,我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儿童生来有爱之人;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在着智慧。古代教育先哲指出:对于儿童必须顺其天性而育之。而我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的“真、美、情、思”正是最好的借鉴。

当然,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也给我很好的启示。例如美国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学说;美国教育家比格所写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心理场”理论;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英国的课程理论我都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尤其是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给我更大的影响。对这些理论,我都注意兼收并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今文化的传承,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才使我的研究不断地丰富起来。从情境教学的探索,到情境教育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诞生的情境课程,一步步发展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这都与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启迪是分不开的。

“情境”如今已成为世界的话语,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最终又运用到情境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的论坛上,我将自己探索的中国式的情境教育的建构及其主要特质作简要的介绍,向各位领导及家长请教。

第一、情境教育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

让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

情境教学在起步阶段就受到“意境说”的影响。

当课堂是封闭的,课堂上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课堂切断了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源头,符号认知与生活之间断裂了,这就像一片干涸的土地,一片没有诗意、没有情感的荒漠,智慧的种子在这儿没法萌芽。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会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我想,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闭的课堂束缚儿童,使他们在枯竭的断流中学习知识呢?那就根本谈不上学好知识。

于是,带领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走进社会生活五彩纷呈的画面中。在田野上孩子们像小鸟飞出笼子,贪婪地呼吸着广阔天地里清新的空气。于是小河旁、田埂上、树丛里都留下了我和孩子们的身影。他们睁大了眼睛看着这美妙无穷的世界。那飘忽的

春雨,使他们感受到古诗中“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夏日雷鸣闪电的威力,让他们思考大自然骤然变化的因果关系;秋夜我带他们去看月亮,闪烁的星星、银盘般的月亮又引起了他们许多奇妙的遐想??我以为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冰雾雷电,还有美丽如画的山川田野、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光怪陆离的鸟兽虫鱼,连同当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生活画面、昔日的人文景观,那都是大自然和社会早就为孩子们编写的最生动的教材。他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在这开放而真实的情境中,主人公就是儿童,他们在其中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操作、游戏。一次次情境的观察与感受,在孩子记忆屏上留下了繁多的生动映象。这为孩子的想象与思维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去组合、去创造新的形象。

记得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到野外去上观察说话课。孩子们仔细地观察桂花。桂花的美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描述着。

观察活动结束,他们爱怜地把落在树下的桂花捡起来,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我知道“美”总是会激起儿童的“爱”,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美的精灵。他们不约而同把手上的桂花,放到我的大手中。我双手捧着,原本最轻不过的小桂花瞬间变得那样沉甸甸的了。

孩子的真情催生了我的智慧。我立刻想到富有幻想的童话,于是我双手捧着桂花连忙把孩子带到草地上,请一位女同学走到圆圈中扮桂花姑娘。我走到她身边,把桂花轻轻洒落在她的头上、发辫上,衣服上。在孩子的眼前,她俨然成了真的“桂花姑娘”了。我让大家坐在草地上一起来编织“桂花姑娘”的童话。

凉风习习,时时飘来阵阵桂花的甜香,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悄然扇动——

一个孩子开了头,他很认真地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我觉得这开头挺有感情色彩,就顺着孩子的思路启发:“你想得很好,那后来呢?”

孩子们很动情地想着,说:“桂花姑娘长得很美。有一天,一个坏蛋带了一伙人把桂花姑娘抢走了。”

一个男孩接着说:“桂花姑娘到了坏蛋家,受尽折磨,她绝不受坏蛋的气,她决定逃跑。”

故事被编得情节曲折。

于是有个女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桂花姑娘等坏蛋睡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桂花姑娘能否逃出虎穴呢?

沉默片刻,有个孩子说:“这时好心的风伯伯来帮助桂花姑娘。”

我听到了这儿,不能不为孩子想象的奇特而惊喜。我想,风伯伯来帮助,那桂花姑娘就会飞起来了!

果不出我所料,孩子把他们自己编织的童话推向了高潮。一个男孩忽闪着眼睛,说:“桂花姑娘拽着风伯伯从地上飞起来了,她一直飞到月亮上去了??”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起来。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孩子们的口头创作中获得了新的创意。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儿童的情感让故事有了颇有寓意的结局:

有孩子说:“桂花姑娘在月亮上思念人间,就洒落下金色的桂花的种子,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

“为了不被坏蛋发现,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躲在绿叶下”??

孩子神话般的想象罩上情感的光环。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大家在这创造美的诗情画意中一起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以上讲的,只是众多户外拓展课例中的一个。情境的观察,不仅为儿童提供思维和想象的材料,而且这对处于生命早期儿童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满足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强烈欲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的情境让课堂与思维的源泉、语言的源泉相通,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儿童的经验得到充分的利用,他们写出了很精彩的习作。

正如知名学者鲁洁教授评述的那样: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他实际上进入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本身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他们回不去了。那么到底怎么去解决?这是一个难题,综合性的难题。李老师做的研究就是在探索这样一条途径,她的情境让她寻找到一个中间的东西,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

二、情境教育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

在熏陶感染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力”

开放的情境让孩子身心得到释放,户外拓展教学的成功让我发现了美的无可比拟的功效,引起了我新的思考。我联想到“意境说”中刘勰从“美物”到“美文”,王国维的“外物美”到“内修美”,讲究的便是一个“美”字。“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褒扬,影响着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正如哲人所说:“美的发现的前提是追求。”小学语文本身是美的,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有形亦有情。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儿童切实打好基础,而且在其间受到人文熏陶,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高级审美情感,但从何着手呢?

于是,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借鉴边缘学科思考,拓宽了我的思路。我深知,艺术是最形象,最富美感,最生动的文化。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从感受美开始的,进而才是对美的理解和借鉴,以至去创造美。

 

第二篇:感悟

感悟

我是仅只有两三年工龄的幼儿老师,没有太多的经验,更没有侃侃而谈的教育经验的资本。我在这几年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年轻也是摸爬滚打,走了弯路,并在与孩子的生活 、学习交流中去细心发现,用心体会、感悟!今天借着这个宝贵的机会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小小感悟。

谈起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家都称之为重要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国家的竞争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未来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注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我还没走上工作岗位在师范就知道的基本的幼儿教育理论。但却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容易忽视的!因为它不像某一科目或某一领域一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它是融会贯通于幼儿课程的各个领域和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的!

在我正式走进专业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上的第一年,我担任的是小班的艺术领域的课程,其中包括美术、音乐、手工等。美术确充是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而孩子们才是真正的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天才! 在一节美术课上,我教孩子给苹果涂色,我用马克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大苹果,说:“小朋友们,大家看一下这个苹果好看吗?”小朋友摇摇头说:“不好

看!”“为什么不好看呢?”我问。小朋友说:“它没有穿上漂亮的衣服。”我说:“那我们给它穿上衣服好不好?那苹果是什么颜色呢?”一个小朋友说:“大红苹果,红色!”一个小朋友说红色,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说红色,于是,我拿起蜡笔给苹果穿上了红色的衣服,孩子们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都高兴的拍起手来!现在要孩子们涂色了,很多孩子拿起了红色的蜡笔涂起来来,我来回巡视。突然一个黄色的苹果蹦到我的眼前,我皱起眉头弯下腰,问:“你怎么画黄色的苹果?”。她说:“老师,有黄色的苹果,我见过!”她的话重重的敲击这我的心上!识到了什么!然后我拿起黄色苹果说:“我突然意它画的苹果真棒,是黄色的哦!”孩子们抬头张望,最后,我收到的是五颜六色的苹果!其实,孩子想象创作的美术作品并没有对错!

之后,我也为那次教学深深懊悔!但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不管在哪一领域,还是在孩子生活游戏中,我都注重孩子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孩子虽是天生的想象家和创造家,但它的幼苗是那样的细小和稚嫩,是需要我们的鼓励,用心的去呵护和培养,也许你的一个不留神,那颗想象的种子就半路夭折了!

也许我们把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常挂在嘴边。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呢?当我们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回答,我们真的能欣然接受吗?我们是视而不见,还是给与鼓励并灵活的引导呢?面对孩子的不可思议的回答,我们是

否该多思考一会?

真的,真的不能让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成一句空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