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阐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我从道德经选一些我有感悟的篇章,说一说我自己的理解:

1、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理解:万事万物的生长原则上苍都已然放在了每个生命体的体内,或含于事物运转规律之内。你看,植物只需按照本来面目生长,就能很好的生活。不需要增加外力。生死都是如此的自然。不悲不喜。而人类有了心智,逃避或主动解决令自己感到不喜欢的东西,战争就是肆意夸大了这种不喜感的终极结果。

成功而弗居也。是因为圣人每一刻都是活在这个当下时刻,既已阻断了心理时间上的过去和外来,只享受当下这刻,又何谈功过。

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理解:这句话太经典了。原文的翻译是: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和所有的宗教和灵修的目标可谓不谋而合。所以我说大道相通。万物都回归了本跟,就无所谓了悲喜。生命就长久了。也就没有危险存在。这种危险就算发生,也是自然规律中的危险。比如地震等,是人力无法阻止的。是来去自由的。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理解:这句话其实用思维是很难理解。要靠经验的沉淀,再回归本心才能体悟到。注意是体悟到,不是理解到。有仁义,就有不仁义。有孝就有不孝。关于对立的观念老子前面也讲过。对立的出现就意味着有了分别心。佛教里管这叫分别心。而万物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每个人就是这样。任何强加的概念和定义都是有偏颇的。只有让它回归到清澈如水的本来面目,才是真的。而这个面目本就是那样,无附带任何的对立。

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理解:老子怕读者又用思维去思考,再次提出了道的形象。而道表现出来的是德。关于德的论述道德经下半卷中随处可见。其实论述德也是为了道。因为德的样子人们是可以看得

到。但是你看得到不一定学的像。得道之人能做到的,你学是学不来的。你只能顺着德去找道。这个道不在外面。就算拜访了再多的大师高僧,研习再多的理论也不一定能得到。那些理论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你必须沿着手指的方向自己去看月亮。

而月亮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你不去看罢了。德是道的外在体现。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理解:老子在这里讲到了活在每一刻的重要性。这不是单纯的一点点努力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心态。过程在每一个当下里去做,结果是按自然规律走的。想跨越自然规律的必然遭致毁灭性的后果。

 

第二篇:道德经探玄之感悟

道德经探玄之感悟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之中华文化之珍宝,从古至今有多少哲人圣人来研读,而最终没有人能够真正真实准确的来解释《道德经》。这也是至今为止人们仍然在研读其中奥秘的原因之一,老子告诉我们《道德经》很简单,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哲人圣士以及今天的我们觉得其玄之又玄呢?

《道德经》虽五千言之多,但它告诉我们的哲理奥秘远远不止文字表面意思,而是站在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下的多层蕴意。研究《道德经》的人们会发现,老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行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让我们按照自然进行行为。而“道”又是一个无时间无空间无宇宙范围的概念,“道”将一切存在统御在其中,“道”中不存在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无的概念。即我们常言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存在都生于无。相反的,这“道”又统御着万物。所以万物一切存在都要遵循道。我们要按照道去行事。

道是自然,按照自然去行为。自然在《道德经》里面又是规律的意思,可以说自然是一个系统,我们去行为时要遵循这一系统的规律,否则事物会受阻而向相反方向发展。我们去行为时,还要掌握好“度”,掌握好中和之态,不能“过”。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都是事物发展的过快或过度了,才造成人们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如果我

们使我们行为的状态处于中间的中和之态,那么事物的发展就会呈现为最佳状态,而不会向下一个阶段发展成为终极之态。

行道,怎么去行,有什么标准,《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即无私的奉献。为了他人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了社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奉献自己的同时自己又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以真实的态度去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当今社会的众多人们无非是离老子的“道”越来越遥远罢了,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去“行道”呢?所以无数的圣哲们乃至当今的人们无法去解释明白《道德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应用到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就是“行道”,不去行,又怎么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呢?光行而不去遵循自然的规律系统又怎么能取得相应的结果呢?《道德经》玄妙就玄妙在人们只是观光而不去实际的行为,所以永远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研习《道德经》只是能够知道其中所讲的一些道理,而将这些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后所产生的效用无从证明,这就是我们没有“行道”的结果。为了能够取得奥妙之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研习《道德经》,真正去“行道”,体会其中的玄妙之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