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09公管 090107033 吴晓威

老子在第六十七章中写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我们能够持而保之,那么世界会非常好的,为什么?老子在后面一句话就说到了“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果我们舍弃这三宝,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就是下一句话“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为什么三宝这么重要?为什么舍弃三宝会“死矣”?在下就要在下文中小谈一下。

三宝慈为首,所以先说慈吧,什么叫“慈”?一般理解就是慈悲,仁慈,在下在这里当然不是要说这些了,要在原文里找答案。这个慈,在下认为就是老子在第五章里面所说的天地和圣人所行的“不仁”,为什么是不仁呢?在下在感悟4里面说到了,这里的仁是偏爱的意思,然而在我们的印象里面,偏爱好像有点贬义的感觉,那也就是说仁是不好的,而不仁是好的,好像也不太符合我们的逻辑,况且在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里面,仁排首位,可见仁不是不好的,那么在感悟4里面为什么要说是偏爱呢,因为在下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很多都把仁翻译成偏爱,而且对于感悟4也无关紧要,所以也就写上了,但是这个翻译肯定是没错的,只不过感觉不太好罢了,那么仁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儒家的仁可以如何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这个爱是有指向性的,所以在下觉得这个仁应该翻译成有指向的爱,所以老子说的不仁就是无指向的爱,也就是博爱,也就是慈,因为这个爱无指向,万物平等,没有对比了,所以人们也就感受不到仁了,所以说不仁,是感受不到仁,而不是我们现在总说的不仁不义,所以慈是放大的仁,也是对法界的仁,而仁是缩小的慈,也就是对某一区域的慈,这样我想大家就能比较好的了解了吧(因为慈和仁是相近的,所以在下在下面就混着用了,大家不要介意哈!)。“慈故能勇”,而且还是先慈后勇,这是为什么?是啊,这两者看似比较矛盾,慈感觉比较柔弱,勇感觉比较强大,那怎么还能把他俩放在一起呢?其实不止老子说了,还有一位伟人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也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他在始计篇中写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是为将者的五德,这里和老子说的很像,不仅把仁和勇放在一起,而且也是仁在勇前,可是这里的智、信、仁和儒家的顺序不一样,在下在这里先不说这个,这个放在以后要是有机会写关于孙子兵法的感悟时再说。为什么先仁后勇呢?举一个例子,说的是战国名将吴起,“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哪里了,所以我哭”,这个例子就很明显了。佛家有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什么他们能有这样的勇气,就是因为本着一颗救苦救难的慈悲心,只要一个人能够弃恶从善,离苦得乐,自己哪怕坠入地狱道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慈的威力。“舍慈且勇,死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就更好说了,历史上的例子太多了,各种暴君,不施仁政,以兵强天下,最后都是不得好死的,所以老子在七十六章写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刚才已经说过了,慈可以看做是柔弱,勇可以看做是强大,柔弱好于强大已经很明显了,就像一块石板面对一个锤子,会被打碎,但是一团棉花锤子不但打不碎,反而会失去力量,更会被棉花所包围住,所以柔弱不仅好于刚强,更能胜刚强,所以第四十三章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三十六章的“柔弱胜刚强”,所以老子要让我们学习水的品行,不仅是因为水有七善,还有就是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老子教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广大众生,包容众生的一切,才能成就自己,做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

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慈就先说这么多,下面说说俭。

关于慈说的比较多,因为慈是三宝之首,是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对他人的慈悲之心,事事为他人着想,才能够在行为上有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关于俭,这个字也就没有必要在解释了,从小学就学习要勤俭节约,但是很多人就把俭粗认为是省钱,这是不恰当的,省钱是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而俭的本质却不是省钱,而是要节约资源,而且有些大大咧咧的人总喜欢把节俭和抠门联系起来,那在下就要说说俭和抠门的区别,其实在表面上经常看不出区别来,但是内心本质的区别却很大,假如说出去吃饭,要是因为不舍得花钱而少点菜,这是抠门,但如果要是为了保证不浪费而少点一些,那这就是俭,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国人在德国吃饭被训斥,大体意思是说一些中国人在德国吃饭,要了一堆,最后剩了不少,后来被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训斥且罚款,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可见节俭与钱并没有关系,而是我们大家的资源,所以在下觉得如果要是非得用钱来衡量节俭的话,可以这么说,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不该花的钱再少也不要花,“俭故能广”,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勤俭节约可以使财富扩大并保持,这个很好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都是俭的好处,就像一个铁块做成铁板,越薄面积越大,这是一定的,“舍俭且广,死矣”,这也简单,天天铺张浪费的人必定没有好结果,这是物质上的俭,但是在下认为还有精神上的俭,精神上的俭,我觉得简单的说就是不胡思乱想,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静,这样就能给心里腾出更多空间,才能包容更多东西,那么这个精神上的俭又怎样能把它用到俭故能广上呢?林则徐说过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真正做到第十六章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时,那么心中坦荡,无欲无求,心中越坦荡,心胸越开阔,那么所能容纳的事物就越广阔,只有越无欲,才能越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正确的向前,因为一旦有了欲望,那么方向就不自觉的偏离,想想看,千仞之山,若其有欲,则它会往一个方向偏离,那么还怎能有千仞之高呢?若其非要继续往高去,那么就只有一个下场,就是坍塌,这样不仅自己完了,还很有可能会连累到其他事物,可见欲望既害己又害人,这不就是“舍俭且广,死矣”么,人也是一样,若是心中不俭不静,被很多欲望和烦恼习气充斥着,那么不可能广,一两件小事就能让他死矣了,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可见生命的本源乃是静啊。关于俭就先说这么多,下面说说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什么意思?这句比较容易理解成什么事都往后躲着,这个就确实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争功,老子在第七章就写到了“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两个身是不一样的,在下认为第一个身是指身外之物,也就是所谓的报酬,而第二个身,就是身先士卒,可见不敢为天下先是指在得到身外的好处时不争先。不敢为天下先,则能成器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与大家争功,就可以成为大家的首领,这好像与我们平常所见不同,我们一般看公司或是学生会等等,都是靠争上去的,每个人都是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都是把别人挤下去让自己上去,那为什么还说我们要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器长呢?要知道,很多人都喜欢争一个名,但是就算争到了,其他人真的服从么?不一定,例子太多了,很多官员,虽然是官员,可是有一点好处就要自己捞,使民众苦不堪言,这样的人虽然有官的这个名,可是肯定没有人打心眼里服从他,相反,也有一些人不没有做官,可是却一心为他人着想,自己从来不贪求名利,反而会使很多人心归向,济公和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做官,但是事事都为他人着想自己却什么都不求,只有一件破僧衣,破僧帽,还有一把破扇子,反而的他人爱戴,所以老子在第七章说了“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佛家也有类似的话,不求福报的人能得到最大的福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求名利的人往往能名利双收”,所以可见老子说的没错,我们平常看到的也没错,只不过是把逻辑给弄错了,所以老子说“正言若反”。

 

第二篇:学习《道德经》感悟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 学习《道德经》感悟 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

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