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感想

学习《梅兰竹菊绘画欣赏》的感想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传统文化宝藏中的珍品,是我国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梅兰竹菊也因为其高雅的品性被文人画家拿来入画,表达清高拔俗的情趣:寄托出尘脱俗的心境。因此,梅兰竹菊是传统文人画之最核心题材,学习欣赏梅兰竹菊绘画无疑是走进中国绘画最深处的迅捷途径。本学期刘建冰老师的《梅兰竹菊绘画欣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了解中国文人画。我也有幸选上老师的绘画欣赏课,对梅兰竹菊的意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君子”即梅、兰、竹、菊,这种称谓自明代末开始,在老师的课上,我知道了“四君子”作为绘画的题材由来已久。以墨竹为最早,墨梅次之,墨兰墨菊稍后。在表现手法上,梅兰竹菊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综合运营,尤注重与书法的结合,主张以书入画;在对墨和色彩的选择上,更重视水墨的表现力,讲求墨分五色,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描绘不同的物象,抒发不同的情感和心绪。

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上,我们了解了一些梅兰竹菊国画大师的生平及代表作,老师也经常在投影仪上展示他们的作品,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例如北宋时期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墨梅画派大师扬无咎令我印象深刻。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南昌人,汉代扬雄的子孙,所以姓“扬”而不是“杨”。扬补之得“仲仁画法”,。关于仲仁的画法据陈与义的诗誉为“从教变白能为墨,桃李依然是奴仆。”若按元代汤垕补之则一变其法用圆圈画花,乃元代吴镇所谓“逃禅老人变黑为白,自成一家。”南宋和尚仁济学扬补之墨梅,自嘲为:“用心四十年,仅作花圈稍圆。”乃是仿补之画法之效。可见墨梅画中以扬补之的地位之高。

我一直都很喜欢兰花,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上,对国画中墨兰的了解也更深了一步。墨兰,楚国诗人屈原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在课上我们着重了解了郑思肖的生平及作品。郑思肖对宋的灭亡感到悲伤,他将念念不忘君王的赤诚之心寄托于诗文之中,作为这样一位忧国之士与其墨兰一起将遗芳千载。相传宋灭之后,他画墨兰不画土,或问其故,答曰:“地为蕃人夺去,汝犹不知乎?郑思肖的兰花兰叶遒劲,由互不交叉的三笔组成,不画花茎,在叶梗基部画上花。他秉性高洁而气宇昂锐,与赵子昂、管仲姬之妩媚全然迥异。

在本学期,梅兰竹菊绘画欣赏》上,我开始体会到,文人画梅兰竹菊,并不仅仅是关于笔墨和题材的问题。这是一种直抒中国画本味的体验,关系到心性追求的方向,隐含着中国人的视觉观察方式所决定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进一步讲,它还代表着国人心理的成熟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应该注意传统与现代的承接,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艺术需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对于我而言,梅兰竹菊是文化与心灵的回归,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心灵的语言,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境界。

国画是可以亲近的,它不贵族,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画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梅、兰、竹、菊具有高洁、不俗等象征意义,被中国文人墨客作为特定的题材入画。无可否认,学会欣赏梅兰竹菊国画能最为迅捷地走入传统中国绘画的深处。作为大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也应多关注中国绘画,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篇: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