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人生》感悟

读《论人生》感悟

博文收藏

02-08 1018

为自己的精神垫底

---读《论人生》感悟

有人说人生应该多读几本垫底的书。可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就像一个空口袋立不起来,因此我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抓紧时间好好读书,为自己的精神垫底。前几天,我阅读培根的《论人生》,实在是收获颇丰,他是英国最有教养的阅世甚深的思想家,他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的研讨,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语,蕴含着人性智慧。从论困厄到论变更,培根诠释了人生的风雨;从论友谊到论恋爱,培根揭示了情感之谜;从论猜疑到论嫉妒,他又发射出人性阴暗的一面??区区一百多页,培根引领我俯视了人生,将世间的种种收录到我眼底??在今天,他的许多话在消度空闲中拿出来,仍然可以当作格言醒句,让人们的灵魂得以安静,让人生的目标更坚定,让求知的欲望更激烈。

在论美中,指出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爱才放射出真正光芒,美才让生活熠熠增辉。

论厄运中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将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德性。这句话告诉我,厄运其实是上帝更明显的恩惠,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它让人们去创造奇迹。 在论善中,说明人性向善,天人统一,以仁治国,社会和谐,世界进步。 论真理,真理是自身的尺度,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信赖真理,是人性中最高品德,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做好艰苦、繁杂的准备,也许是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论求知时,他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因为读书,所以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让人生更美好。

在论爱情婚姻篇幅中,让我懂得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现实的,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夫妻之间需要坦诚、理解、信任、珍惜??人生才完美。

友谊离不开知心挚友,朋友可以舒通心灵郁闷,苦闷正像: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思想是卷着的绣毯,不要损伤自己的心,良友的真语就是张开的绣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分掉一半忧愁。历史上许多伟人,由于紧要关头听不到朋友劝告,而做出后悔莫及的事,人要自己规劝自己,三思而后行。

培根主张彻底杜绝发怒,不必因怒气而闷闷终日,最好的制怒之术是等待时机,克制忍耐,把希望留给未来。

如果说自私,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点着别人的房子煮自己的鸡蛋,可见人类的私欲有多重。这种坏的品质应该摒弃,英名才能流芳百世。

看完全书,我更加确信浓缩的都是精华,我国的哲学研究学者周国平说过“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感是石头中的美,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培根每篇文章的文字都是那么有简练之美,他灵感的火花让我们温暖,那些思想的光芒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德不远人,用先哲的理论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垫底!

 

第二篇: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前言: 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欧洲是个永远思想落后于中国的地方,英国人太教条好面子,不爱创新;德国人沉迷于时代的气势,衰则哀,盛则狂;美国人是快餐哲学,讲究现在实用,不顾未来发展。但当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豁然发现,原来世界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敢于发掘的问题。在欧洲,培根做到了。 “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保垒中观望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比能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讨厌“假”与“恶” ,“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说慌都往往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怯懦”;同样推崇“真”、“善”、“美”,“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是“世界

公民”,心与五洲四海相通;如果他对其他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么他十分美好的心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能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篾视别人对他微小的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钱财。”

由此发现,其实培根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几乎是相通的,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真理是相同的,只是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培根的理论善于互相贯穿,互相证明,互相表现:“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性的评价:

“天性虽然隐而不露,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之后更加猛烈。只有在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最容易显露,在一时激动之下也易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压制。”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在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未来处事的成败则取决于后天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人生的走向。这些,也是我们学子们有目共睹的,升中学,升大学,就像这样,我们的成功决定在我们良好的自理自立习惯中。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的。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素质,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从而推动幸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精明的人往往带有一点“傻气”(而不是呆气)意外的幸运会使人狂妄、冒失,然而经过磨炼的幸运则使人成为伟器??好的幸运使人羡慕,而战胜厄运更令人惊叹。真正的伟人是象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纣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暗淡的花朵映纣于明丽的背景。”这里说明处事的态度,把成功归结于幸运,是你继续成功,是你成熟的标准,这里洽同于中国传统典范——君子。

“能否获得称赞或者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认做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品德的标尺。其实,这都犹如镜中的幻影,因为这些称赞常常来自庸众。”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而识别时机,这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人的天性是愚昧多于才智,而做作的表情常能打动愚者的心。”

道德是藏于君子心中行动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也是培根的道德典训,道德的真理,由我们自己来给自己评价。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