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有感

一、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 1、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数学课程的性质。关于数学的意义,新标准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强调了随着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在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新标准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莫定重要的基础。” 2、重新阐述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标准(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其中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两条合并成一条,成为现在的5条基本理念。 3、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4、强调了10个重要的核心理念。新标准中课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为了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本质,新标准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虽然这10个核心概念与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在对核心概念的解释中可以体会到,核心概念与课程内容之间是有所侧重的。事实上,把上面那些词统称为“概念”并不确切,因为这些词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客观存在,它们的内涵甚至很难清晰地表述,因此在新标准中没有统一给出确切解释。之所以提出这些词,希望表达的是:要认识一类数学概念的思维模式,而正确地把握这些思维模式对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核心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广大教师整体把握数学教学的核心,合理而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修订的内容 结构和体例的变化。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 标准( 2011 年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三个学段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统一放入附录。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目标中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新标准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同时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 1 和附录 2。与《 标准(实验稿)》相比,案例增加了详细的说明和解答,能够更好地阐释课程内容的含义,实现对教师实施过程的必要指导。此外,

还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二)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第三学段具体内容的调整 第三学段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删除 了一些条目,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删减和增加内容时主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1)与前后学段的知识内容的衔接;(2)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实践的联系;(3)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水平;(4)对学科本质以及核心思想的体现。 1.第三学段删除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图与几何领域:关于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统计与概率领域:会计算极差;会画频数折线图。 2.第三学段增加的内容 增加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必学内容,一个是选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课程在规定了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的同时,也应该为学有余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选学内容就是为一些有兴趣、有能力而且有愿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设置的。这些内容不要求面对所有学生。 增加的必学内容主要有: 数与代数:知道∣a∣的含义(这里 a 表示有理数);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学习新课标有感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

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篇:学习语文新课标有感

学习《语文新课标》有感

吉汝乡第一小学 嘎玛次旺

经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认识到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适应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根据《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藏族地区的需要、结合藏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藏族小学生的特点,处理好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间的关系。其次,结合西藏地区地广人口分布散、学生资源差异大等特点,因地制宜地浮动好教材难度的弹性。最后,根据(藏族地区使用)汉语教科书的实用性,认真观察汉语和藏语的区别,结合西藏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转变好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学会适应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二、掌握好教材学习目标是教好汉语的支撑点

真正从第二语言教学出发,学习目标不同于人教版的学习目标,相对来难度有所降低。我们应该明确知道,我们使用的这套教材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掌握1300-1800个常用汉字,3000-4000个常用词语和一些基本的语法句式;能用汉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阅读一般性的文章,能写片段作文、日记、书信,打下初步的听、说、读、写基础。

三、掌握教材编排,提高学生汉语能力

我们使用教材前期,学习教材的各个分类编排尤为重要。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材编排 ,主要以各个单元体现不同的生活情景,每课包括课文、基本句式、生字、词语和练习五部分。

前面所提到的我们都能注意到,但很容易忽略的是每单元的会话课、课后练习和综合练习中的听力训练,还有练习的实践活动。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语言环境,第二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 我们的学生的汉语语言环境是非常欠缺的,通过短短的每周几节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结合教材编排的会话课、听力训练、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会话、听力等比赛,使学生各方面的汉语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把会话课、课本剧引入课堂或走出课堂,反复通过实践巩固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汉语能力。

总之,从第二语言教学出发,努力提高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技能,坚持功能、结构、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汉语言实践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