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孙银昌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从而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B、基本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方法。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A、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C、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科学是要遵循教学规律,艺术是要随机应变。科学是基础,应变是智慧。即“教有定法,教无定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探究、总结、测试、拓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总结测试。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C、布置预习、学生诵读、老师讲解、启发诱导、参与讨论、适当拓展、课堂检测。教师主体,学生参与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 危在旦夕(形势)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敢) 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 转危为安(结果) 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008-07-16 14:3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

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具

我校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自学探究,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讨论质疑,理清思路,熟读背诵,分析形象,口语训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点拨: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如古代说“冠”,而现在说“帽子”。

第二、有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江河。

第三、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查工具书,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一个词的全部意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判断词性,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唯一的。在确定词义前,先要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

第四、有大量的通假字。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让学生自读全文,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批注有疑问的内容(便于复习)。

这一步要对学法1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

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习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1、朗读指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的再落实。用教法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在此环节要对学生进行字词、读音、句式、语气、停顿的指导。如第二段中烛之武的怨气。

2、分析论述

分析作者思路,理清文章层次,尤其是文章第三段,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2)让学生再读文章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并为全文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及作用(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秦、晋驻军方位)。 b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c课文那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让学生讨论,逐句体会意蕴。

[明确]文章第3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有害。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明确]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有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d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3、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用想象法,如三段中烛之武挑拨秦晋先从历史开始,那揭露晋的历史,晋的贪得无厌的原文是什么。背诵为主的课堂教学不能枯燥无味,要采用多角度、个体背、集体背、男女背诵、分角色背诵,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提高背诵效率。

4.总结形象特色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机智善变、勇敢、大义凛然,教师须点拨,让学生思维清晰些,条理些。

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

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精彩的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 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 文章的戏剧性。 5、作业

(1)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 省略句

(2)迁移训练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结合本课烛之武的说辞,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见课本125页。

活动设计:

你有一位朋友,从小学到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考进一所大学之后,面?人才济济的班集体,觉得自己的优势丧失殆尽,心里上感到很压抑,请你开导开导他。

提示:

这个活动练习劝慰、鼓励别人,因此谈话时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关心人、帮助人的形象出现,态度要严肃,语气要温和。首先应该承认对方的心理有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疏导和鼓励;要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分析形势,解决疑惑,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对你有认同感,你们的谈话才能进行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