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界首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界首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扶持,推动了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彩陶)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安徽省文化先进县市”、“安徽省农村文化市场先进县市”、“安徽省文化建设重点扶持县”。按照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阜人常办明电[2012]5号)要求,现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市下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163个村(居),总人口79.2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市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居)农家书屋为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加强了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我市文化活动中心兴建于20xx年4月,占地30亩,建筑面积11750平方米,投资近3000万元,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四部分组成,拥有电子阅览室、儿童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中老年活动室、妇女儿 - 1 -

童活动室、舞蹈室、非遗传习所、艺术培训中心、文物展览室、彩陶博物馆、乒乓球馆、篮球场、景观休闲区等场所,室内外各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成为辐射周边,带动乡镇街道文化发展的中心场所,是我市一流的文化阵地。20xx年底建成使用以来,在全省率先免费向公众开放,参与人数近50万人次。二是加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按照省、阜阳市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按时建设成、建成即达标,整合能用好”的要求,我市已全面完成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站舍总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的综合文化站功能齐全,内设多功能活动厅、农民科技培训室、文化共享资源室、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乐器屋等。室内还统一配置电视机、电脑、投影仪、培训桌椅等设施。目前大部分的文化站都能正常开展活动。三是加强了农家书屋建设。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市完成了138个村的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本着“看的懂,用得上”的原则,为各个书屋配备了农业、科技、文史等各类书籍,在普及科技知识、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加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建设。我市共有文化资源共享点140个,全部落实到村,使广大农民在闲暇之余,能够看大戏,听小曲,参加科技知识讲座。广大农民朋友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而且可以学到农业种植及养殖技术等,实现了“富了脑瓜子,鼓了钱袋子”。

- 2 -

(二)文化投入不断加大。近两年,我市投入文化建设资金共计1448.6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1255.6万元,我市配套资金193万元。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资金使用上,我市严格按照专款专用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效应。全市文化站建成总投入资金为每个乡镇40万元,15个乡镇总计为600万元;农家书屋建设投入资金为每个村2万元,138个村总计为276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建设投入资金为每个村1万元,140个村总计为140万元。为支持我市特色文化的有序开展,对“苗湖书会”、“梨花诗会”、“李彬庄杂技节”、“颍南书会”、“周末大舞台”各拨付1万元活动经费。

(三)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一是文化活动载体增多。王集镇李彬庄的“农民杂技文化节”,颍南街道曹寺村的“百年石榴花艺术节”、西平社区的“游园艺术节”、新兴社区的“周末大舞台”,任寨乡的“苗湖书会”,邴集乡的“梨花诗会”,芦村镇的民俗节,东城街道的风筝节,春节街头民间文艺大展演、元宵灯会及系列节庆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盆景文化”,已逐步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二是“三下乡”活动增多。去年以来,市民生办、人口计生委、文广新局、司法局编排了以民生工程、计划生育、法律宣传为主题的小品、戏曲等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以此激励全市农民群众共创优质环境、建设和谐家园。20xx年,共送戏 - 3 -

下乡120余场次,观众近25万人次。三是电影放映活动增多。组织了专业的放映队,精选了一批农村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教片和故事片,在全市163个村(居)不间断地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放映各类科教片、故事片 2600余场次,把文化大餐送进农家,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四是定期开展文艺调演和汇演,组织具备文艺表演基本条件的农民,包括乡村民间艺人和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参与活动。

(四)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全市共有近百支文艺演出队和35个戏迷协会、舞蹈协会,各类演艺人才达5000余人;二是全市15个乡镇文化站均配备45周岁左右具有大专学历的站长1名;三是全市138个农家书屋和14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全部由乡村干部管理;四是举办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培训班,共有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30余名文化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五)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加大培育文化产业力度,主要从挖掘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入手。目前,我市已注册的文化产业中,彩陶生产企业3家,卡拉OK厅、歌厅12家,台球厅12家,网吧36家,艺术摄影摄像18家,音像经营单位9家,复印部22家,印刷企业11家,书店13家,放映单位2家。其中以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宏飞钓具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渔具文化产业50多家,分布在泉阳、东城街道等6个乡镇,产品畅销欧美,每年赚取外汇 700 - 4 -

多万美元,今年有望达到2000万美元。彩陶产业年生产彩陶作品4000余件,生产总值近300万元。王集镇的李彬庄是杂技文化产业村,全村17个戏曲、杂技表演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周边县市,年收入达200多万元。泉阳镇薄战士民间小调艺术团,常年活跃在乡村地头,年演出达300场次,观众近60万人次,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六)非遗保护不断加强。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我市被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即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界首苗湖书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项,即界首渔鼓、界首剪纸、大黄庙会、扁担戏、界首刺绣;被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即、木版年画、河南梆子、大鼓。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不”和“三缺”。

(一)“四不”。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二是资源利用率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 - 5 -

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虽已建设到位,但疏于管理,使用效率不高。三是文化站建设不够规范。少数乡镇文化站设在乡镇党委政府院内,没有设置专门通道、形成独立区域,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四是群众基础不牢固。由于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居多,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开展文化活动、接受先进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三缺”。一是农家书屋缺少运维资金。农家书屋建成后,上级没有拨付管理、运行、维护等相关配套资金,再加上市、乡(镇)两级财政十分有限,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较少,致使农家书屋闲置率较高,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是开展文化活动缺少专门人才。一方面,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乡镇其他工作上,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足;另一方面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业务水平和能力很难胜任工作要求。三是文化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文化部门在指导、辅导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工作被动,部分人员存在“坐等靠”思想,这也是载体不能有效利用、文化活动不丰富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6 -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一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解决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作为民生问题认真加以解决;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三是建立奖惩机制,激发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能。

2、多方筹措、加大投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物质保障。一是要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形成常态机制和动态增长机制。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畅通文化活动的经费筹集渠道,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达到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目的。

3、精心培育、提高素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加强培训。充分发挥市文化馆、图书馆在乡镇文化站人员培训中的引领作用,制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手段,逐步把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注重扶持业余文艺团体,培养业余文艺骨干力量。三是 - 7 -

培养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队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4、市场运作,发展产业,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逐步培养起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种形式,有发展活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二是组织开发剪纸、刺绣、渔鼓、扁担戏等界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使小产品、小作坊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从事民间艺术品、工艺品的加工生产、收购销售和创作研发;三是通过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重大文化节庆活动、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使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大力宣传,加强引导,进一步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一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加强村际文化交流互动演出,积极参加市重大文化活动;二是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调演汇演、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享受生活,陶冶情操;三是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活动平台。联合当地中小学校组织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会等系列活动, - 8 -

让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加强与工青妇、农业、计生、司法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培训活动,提高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载体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依靠我们自身力量难以解决,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1.关于农家书屋的管理问题。建议上级拨付农家书屋运维配套资金,确保农家书屋正常运行,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掌握致富本领等方面的作用。

2.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问题。建议出台以下政策: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要做到定岗定编。配备文化工作人员的职数要根据居民人口多少、工作难易程度严格限定。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准入制。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要鼓励和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乡镇属地管理交给县市区文广新局管理,以便更好地发挥县市区文广新局指导基层文化工作的职能,促进国家、省、市关于农村文化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文化阵地的有效利用。 - 9 -

3.关于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工作的责任意识方面。建议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考核内容之一,作为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切实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各位领导,我们将以本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双赢。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