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青稞酒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青稞酒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青海青稞酒业有限公司案例调查

文法学院 广告0702 苟婷婷 0120713580224

一、 青海白酒市场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白酒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19xx年,我国白酒总产量为801万吨,而到20xx年短短几年间,便一路下滑至400万吨!弹指六年间,传统白酒从“鼎盛正午走向夕阳西下”。更为严重的是,白酒市场不仅饱受啤酒、葡萄酒、果酒甚至软饮料的大肆侵扰,而且洋白酒也一直虎视眈眈。加入世贸组织前洋白酒的关税为65%,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xx年关税将下调到10% ,这会使洋白酒的价格竞争力增大,有市场专家警告中国白酒界,洋白酒很快会夺走我们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作为地处西部的青海,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喝白酒、喝烈酒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源渊,也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高原酒品文化。豪爽的高原儿女历来对饮酒情有独钟,“进门三杯酒”、“高原处处酒飘香”。酒已成为青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度为全国白酒消费大省之一的青海,在全国白酒销售市场中占有不小的份额,成为产酒商家必争之地。然而,如今号称白酒销量仅次于莫斯科、“喝酒老二”的青海西宁,白酒市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青海省商业联合会赵恒伦会长介绍,在今年全省酒类市场的调查中显示,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与前几年相比,青海市场上的白酒销售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之外,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假酒横行也对白酒销售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本地青稞白酒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卖酒难”成了许多青稞酒厂老总们的抱怨。今年,省商业联合会市场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市场销售不稳定,杂牌酒品种繁多,真正适合大众消费,价位在二十元左右的好酒奇缺,假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许多打着青稞酒旗号的伪青稞酒和一些以青稞酒为名义的小酒厂的出现,使消费者对青稞酒产生认识上的误导。青稞酒难销,成为一种必然。

针对这一问题,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查阅多方资料,并且去到青海青稞酒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

二、调查主要内容

1、 青海青稞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位于互助县城,始建于19xx年,前身为互助县酒厂,19xx年更名为青海青稞酒厂,19xx年组建青海青稞酒集团公司,20xx年企业改制更名为青海青稞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国有大型(二档)企业。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2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7343万元,资产负债率87.9%,授信等级为A,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职工1937人,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人员380人。下属5个分公司。主要产品为“互助”牌青稞白酒、青稞保健酒、青稞饮料酒三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30000吨。2002

年,实现销售收入23870万元,上交税金7152万元,利润339万元。产量16026吨。他们的主营产品有“互助”牌系列青稞酒 互助是青稞酒的发祥地,具有四百余年的酿造历史。“互助”牌青稞酒以高原特产青稞为原料,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精心酿造而成。产品清亮透明,清香纯正,绵甜柔和,醇厚爽净,特别是加温饮用更感感芳香,饭后头不痛,口不干,醒酒快,具有青稞酒独特的风格。

2、存在的问题

20xx年上半年,青海青稞酒业集团的销售明显下滑,按照现在的销售进度,年度任务的实现没有可能。解决市场问题以刻不容缓。

总是处在市场垄断地位的青海青稞酒业公司,此刻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让人着急的是一直是地方的利税大户的企业,地方政府和广大消费者都很关注,酒厂发展到现在的状况,问题并非一天产生,而是久积成疾。但会不会疾重难反呢?

在西宁的小店中,老板们不会主动进货,有的一听说是青稞酒业公司的,还往外赶人,可以说零售渠道基本不推青稞酒了。在批发市场中,批发户怨声载道,市场价格十分混乱,倒挂现象普遍,经营者基本无利可图,青稞酒已成为随车配货产品,能够销售的也只是因为客户要求的少量要货,没有主动推介的,因而青稞酒的批发渠道也基本陷入自然销售的状态。而作为重要通路的经销商环节,更是让人大吃一惊。一个省级时常竟然有上百个一批经销商,都能拿到出厂价。价格出现透明化,他们也利润微薄,经营意愿低下。

在青海省,最有特色的特产就算青稞酒。以当地独特的原料青稞为主酿造的青稞酒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创建的青稞酒业集团以来,酒厂已经营了半个世纪,在青海这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上一直是龙头老大的地位。到20xx年还达到了酒厂效益的最高峰。

然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地白酒的入侵,使得青海的白酒市场逐渐发生着变化。青稞酒的市场地位开始动摇,市场份额开始萎缩。

通过查阅案组人员的营销分析与诊断的报告和资料,我了解到该公司内部营销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分销渠道存在重大问题。

①分销商体系秩序混乱,没有层阶管理。由于渠道伙伴成员间冲突很大,导致经营利润不断下降;没有对众多经销商进行分层次管理,经销商对青稞酒业的贡献值无法得到体现与回报

②缺乏对零售终端的控制,无法形成对经销商的服务支持;

③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活动,无法展开与对手的竞争;

2)品牌维护缺失。

①互助青稞缺乏对消费者的重视,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导致口味/质量/形象失去消费者信任。

②违反白酒品牌管理的通病,多品牌策略运用的极不到位。

③产品组合极其不合理。

纵观全局,除了公司自身的问题以外,整个青海白酒类市场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青海白酒市场对于任何一家酿酒企业来讲,都是“必争之地”。所以,无论是川酒、湘酒还是茅台都将青海市场作为重点投入和争夺的对象。除茅台集团外,川酒攻势最猛:宜宾五粮液集团推出的系列酒在青海市场也是随处可见;全兴集

团的“全兴”系列白酒,古井贡集团“古井贡”系列白酒,还有剑南春等诸多品牌,虽然都属于浓香型,但在青海白酒市场占有价位上的优势,市场份额较大。此外,新疆的“白杨”系列酒、内蒙古的“蒙古王”系列酒、“鄂尔多斯”、“河套老窖”等酒也挺进青海市场,与青稞酒分割有限的市场份额,逐步蚕食着青稞酒的市场。在外地酒的强大攻势下,不少消费者将目光投入了外地酒,五粮春、金六福、亚克亚、参参酒、店小二等在青海的销售迅猛增长。目前,白酒市场的纷争,引起很多商家以及消费者的关注。当地销售商认为,外地酒进入青海后营销手段新颖多样,如“参参酒”进入青海后,花上百万元做宣传,短短两月,就家喻户晓,从而使销售“渐入佳境”。很多消费者则认为,外地酒多姿多彩,挑选余地大,口感普遍好,同时,对酒文化的宣传非常重视,让人感到了一种新的享受。外地白酒企业集中在价格上优势,以利益驱动的方式成就自己的市场份额,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去打动消费者的心,青稞酒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

青稞酒是当地传统的酒类主销品种,在高原上至少飘香了300年,而真正形成规模走向市场,也不过20年,其蓬勃发展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据调查,当前青海青稞集团出品的“互助”牌青稞纯净酒是当地的第一品牌,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当前市场出现明显下滑,而处于青稞酒第二梯队的金塔和昆仑泉也有部分市场。当前金塔和昆仑泉两家实力相当,市场互有对抗。或许是地域的缘故,新疆酒在当地有不错的市场,如肖尔布拉克,其口感和价位都比较接近当地的消费习惯,近一段时间,该品牌在中档酒店表现出色。新疆“亚克西”酒是在20xx年进入当地市场的,入市初期曾凭借“买五件赠一件”的强势推广政策嬴得了“开门红”,但是促销活动之后,市场趋于平淡.皖酒在当地也有不俗的表现,如口子、迎驾和店小二等。口子的终端运作极其细腻,无论大小商超,都可见其广告牌,效果极好。而安徽的店小二酒凭借朴实憨厚的品牌形象在当地消费者中也颇有人缘,多年来保持了较好的销售态势,该品牌还专门在当地设立了直销处。迎驾新近推出的主攻婚宴市场的“喜酒”也比较受欢迎,据调查,前一阶段,四川的“烤酒”曾经表现比较活跃。其广告力度较大,通路模式表现为先流通后终端,当前酒店已有铺货,通路流量中等。四川的“叁叁酒”也有一定的市场,该品牌在西北区域的投入力度较大。金六福20~30元这个区间在当地的消费量并不大,但是由于外来品牌多集中于此,相对而言,此区间的竞争最为激烈。当前,金六福是青海地区响当当的第一品牌,“三星”是其市场的主销品种。该品牌进入当地市场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从20xx年初开始进入最佳状态。

3、 解决方案

不论是哪一方面出现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要从自身内部做起,强悍的竞争力是伴随着公司的自身的崛起和强大而来的。

综合分析,因为营销体系不健全,整个青稞酒的营销处在自然和放任状态,没有形成市场推动、市场竞争的作用,造成整体销量快速下滑,并且给新疆酒和本地其它白酒以市场成长机会。

方案实施的前提是销售公司的人员不能有大的变动。因而,整个方案确定,在实施期间不对人员进行过多的调整,同时,案组不陷入内部人事斗争。 在此基础上,方案确立了实施三大战略推动酒厂的变革方针,即整体渠道变革战略、品牌变革战略和产品变革战略。经过论证与设计,案组发现,在需要解决的系列问题中,整体渠道变革被列为酒厂整体变革方案的首要工作,是可最先展开的方案部分。品牌、渠道和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可随渠道变革的

推进中逐渐实施。在结合酒厂的现实需求和现有的资源条件,案组果断决定了方案的实施步骤:渠道改造第一,品牌变革第二,产品方案第三。

整体渠道变革战略的实施。

核心策略:

通过建立全新的整体渠道划分,重建青稞酒的分销渠道体系。

通过实施全面的渠道深度分销,建立与经销商的服务与合作机制,实现对全省的各级市场全面覆盖。

通过全面提升各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赢得分销渠道战略性的竞争优势。 由上述方案主脉展开的策略包括整体渠道管理体系策略,通路转型方案,经销商管理方案,销售管理体系,整体价格管理体系策略,青稞酒业2008-2009整体市场计划,新海拔—经销商的运做模式等,系统的构成了整体渠道变革战略方案。

方案的实施由案组设计人员亲自担纲,直接深入一线,带动酒厂各层销售人员,连续奋战。地点从西宁市开始,一直延伸到海西地区的格尔木地区,横跨整个青海省,行程超过上万公里。人员上从经销公司总经理,到各分部销售经理,再到一线的业务代表,案组人员几乎是手把手的培训与帮教,一边不行再来一边。整个方案从建立基础的销售管理资料开始,一直持续到开始进行销售预估,进行生产计划的排产安排,原本的营销改革,随着方案的进程发展到几乎涉及了酒厂的各个环节。最终,在没有大范围变动销售人员的情况下,整体方案硬是在厂家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业务经验缺乏、时间较短等诸多困难下的简陋条件下,克服销售旺季忌动渠道的戒律,成功地将方案顺利推进,并在实施起2个月后初见成效,并一直持续长达10个月之久。

三、关于未来

互助青稞酒通过他们历史上的第三次规划,将互助品牌进行了分离,确立了母品牌和子品牌的关系,将互助系列产品和品牌规整进互助母品牌内,并在母品牌下独立运作天佑德、八大作坊、永庆和、互助四个品牌,并分别为四个子品牌制作了独立标识和推广画面。确立了根据不同消费人群来确定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不同的广告推广画面和用语的母子品牌管理方式,并首次使用了品牌管理工具对品牌进行管理和分析。 在对各子品牌的标识进行规划后还对各产品的画面进行了设计,将各品牌的推广画面和推广语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和产品包装的特点进行了细分设计。目前,青海青稞酒有限公司现已跨入“中国白酒制造业最大市场占有份额百强之一””、“中国白酒制造业最佳经济效益百强之一”的“双百强”企业行列。

在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企业在竞争的激流中,借鉴新的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大的经济环境下激流勇进,越战越勇。

 

第二篇:青海旅游业调查报告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青海旅游业发展状况调查

1.调查概况

1.1调查背景

青海自西部大开发以来不断得到发展,青海的旅游业也在发展中继续发展,每年都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青海观光旅游,为青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随着青海经济的腾飞,也为青海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这次调查。

1.2 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使青海旅游业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更好的了解青海旅游业的现状,可以发现青海旅游业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地观光更加深入的了解青海的旅游资源,同时大力提倡保护环境,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青海的大发展大繁荣增添一笔绚丽的色彩。

1.3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5日——2月5日

1.4 调查地点

清真大寺 塔尔寺

1.5 调查方法

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观光感受,数据统计。

2. 调查内容

2.1青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讶;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 1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地形的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9°12'东经89°24′~103°04',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1]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xx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xx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xx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2009—20xx年青海旅游业发展状况

青海旅游业调查报告

3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以上数据来自青海统计公报)

旅游业不仅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经济产业,而且也是扩大知名度、提高开放度的形象产业,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现代化的兴地富民产业,是促进区域文化交流,提高国民素质的文化产业。青海发展旅游业具有比其它传统产业更多的比较优势,突出的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带动优势和多种有利条件形成的组合优势等。

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把青海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特色独具的重要旅游基地,是推动青海国民经济起飞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是符合青海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2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旅游发展瓶颈

青海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还将迎来新一轮的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期,进一步缩短青海与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但是,交通仍然是制约青海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直接服务旅游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青海到各省会的国内航线还有空缺,全省还没有国际航线,入境旅游包机不能实现常态化运营。每年入省旅游的交通饱和量是700万人次,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缺乏快速交通连接,景区内部交通发展滞后,断头路较多,通达性和舒适性没有完全解决。缺乏加油站、餐馆、汽车旅馆、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游客赴景区旅游比较困难。各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的交通连接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环线没有形成。自驾车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

(二)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

4

青海旅游业调查报告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海拔较高,冬季漫长缺氧,使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视为畏途,担心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冬季旅游的发展,影响旅游招商的成功和景区、饭店的投入。

(三)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

青海旅游的核心产品和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还未形成象九寨沟、张家界那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全省旅游发展有很大带动能力的的大型旅游区和目的地。全省还没有一个5A级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4A级景区也仅有13个。旅游产品结构层次低,基本属于单纯的观光旅游,缺少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青海湖景区、塔尔寺等相对成熟的景区也仅需半天时间就游览结束,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落后,旅游产品缺乏较强的市场带动力和号召力。全省缺乏功能完善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制约了青海旅游的效益提升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由于处于过境地(或顺访地旅游)地位,旅行社串线路时还有“快餐化”趋势。旅游产业链条短,旅游商品开发严重滞后,游客用于旅游购物消费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旅游发展的大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青海省游客市场以到西藏的过境游客、以周边短程市场为主,入境游客、休闲度假游客等高端客户群较少,支撑青海省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大市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具体主要表现在:国内游客多,入境游客少,20xx年入境游客仅占游客总数的0.3%,旅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周边省份游客多,远程游客少,20xx年甘肃、四川和陕西占到入省游客数的30.7%,旅游吸引力的辐射范围有限,东部发达地区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观光游客多,休闲度假游客少,游客的消费能力有限;过境游客多,过夜游客少,游客在青海的停留时间有限。

(五)各类旅游人才极度缺乏

青海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特种旅游等特色旅游是青海旅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5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要求,新兴人才更为短缺。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是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各地各景区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六)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

近年来青海的旅游业虽然增长迅速,但发展过程中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重硬件景区建设、轻软件配套服务,重战略宣传、轻转化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还停留在粗放增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弱小、效益比较低。“十二五”期间青海在扩大旅游经济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七)旅游大产业发展机制没有理顺

青海省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统筹全省旅游发展的手段不足,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高端旅游产品,整合宣传促销资源共同开发市场,挖掘地方特色品牌共同打造旅游形象,建立统一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旅游投诉受理机制、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推动政府高层沟通合作等方面都还需要大力推进。在全省范围内还不能完全实现无障碍旅游,不能实现区域资源、市场和信息共享,旅游线路、门票收费、导游服务、车辆通行等在区域外还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十二五”期间青海应该建立包括省委书记和各地区主要领导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切实构建旅游大产业发展机制。

2.3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青海“四个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力打造推广“大美青海”品牌为引领,以“一圈三线”为骨干框架,以推进青藏旅游一体化和区域合作为依托,以建设特色旅游产品和产业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开发先行,突出地方特 6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突出高原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方向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八化,打造八个新经济,抢占发展新高地。 八化:推进青海旅游业的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社会化、集聚化、特色化、集团化、信息化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可持续的绿色旅游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加快旅游要素配套发展和产业融合,拉长产业链,开发价值链,走出门票经济依赖。青海远离经济中心和客源市场,要以品牌引领,不追求人数,要追求花费,追求效益,走品质效益型发展道路。针对景观分布特点和气候环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旅游,建立社会化的接待服务设施。促进旅游业集聚发展,规划建设旅游集聚区,培育旅游产业带,提高规模化集成化发展水平。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建设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旅游企业的整合,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以信息化全面整合和提升旅游要素和服务,以信息化推进跨越式发展。

八新: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建设八个新经济,抢占新的发展新高地。一是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抢占绿色经济新高地。二是发挥气候、环境、藏医药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康养保健等,抢占健康经济新高地。三是充分挖掘青海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在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强化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的深度体验,抢占体验经济新高地。四是以大美青海品牌统领,以品牌引领市场、引领投资,抢占品牌经济新高地。五是充分发挥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心灵旅游、会奖旅游等新产品,抢占情感经济新高地。六是顺应汽车时代来临,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散客服务体系,抢占汽车经济新高地。七是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避暑旅游和相关产业,抢占避暑经济新高 7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地。八是充分利用科考、文化、社会等资源,发展修学旅游、科教旅游等,抢占知识经济新高地。

(三)发展战略

实施五大战略:生态优先、基础先行、龙头带动、内涵发展、创新跨越。 一是生态优先。青海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要在发展旅游业中提高青海的生态保护水平。要大力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以生态化的标准和规范来发展旅游业,展现生态美,让游客看到原生态的景观、体验原生态的文化。要大力推进旅游业节能减排,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合理确定旅游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二是基础先行。制约青海旅游业发展最深层的因素是人才严重短缺和围绕旅游配置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要实现青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提升人才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作为基础性工程长期坚持不懈地抓。

三是龙头带动。青海旅游缺乏龙头旅游区和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大品牌引领的龙头战略。进一步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吸引大企业进入,实现大项目突破,确保青海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引进资金实力雄厚的国内外旅游投资商,开发建设一批以大型旅游度假区为主导的景区项目,实现大旅游产品突破。引导国内外民航、高铁等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开发建设一批以机场、客运码头、高速运载交通设施设备等为主导的交通运输项目,实现大旅游交通突破。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酒店、旅行服务商、电子服务商以及综合性、专业化的大型企业管理集团,实现大旅游产业突破。

四是内涵发展。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提高综合消费,提升旅游发展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注重旅游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更加注重停留时间和增加旅游消费;更加注重游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

五是创新跨越。瞄准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扶持新业态,应用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要通过全面创新打造旅游新经济,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青海省的旅游业只有付出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取得丰富的成果。只要我们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地 8

青海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制宜,发挥上风,捉住机遇,发展大旅游,就一定能够加快青海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把青海建成山川秀美的旅游强省,从而带动青海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加深了对青海旅游业的认识,作为一名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人来说,我们都希望青海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看着青海秀丽的山水,壮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我又一次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此次调查,我实地参观了塔尔寺和清真大寺,实地去感受青海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深入的了解青海的旅游资源,青海的旅游业正在不断的发展,青海也更多的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这是他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此次调查中,我发现了青海旅游业的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说不上具体完整,但从一方面也反映了青海旅游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透过这些问题,青海的旅游业可以发展的更加有特色。在调查中,我还深切体会到,环境保护对旅游的重要性,我们要将保护环境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保护青海的旅游资源,使它可以被更多游客称赞。虽然此次调查时间仓促,但看到家乡发展的如此美好,我感到十分的自豪。

大美青海,欢迎你。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