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感言作文 一路有你,风雨无阻

一路有你,风雨无阻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 八年级2班 韩冬梅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题记 在那些埋头苦读的岁月,寒窗伴灯火,从白纸黑字的书本上,我们嗅出一缕缕心旷神怡的墨香,陶醉于知识的魅力,震撼于真理的价值。这时,你我走过的日子,是那一抹晨曦,是那一缕清风,是那一阵骤雨,是那一弯彩虹……

我与你相识在一个初秋的早晨,那时我早已踏进小学的门槛。你的存在使我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不知多少次你那挥洒的汗水,使我的内心振奋,于是我加油呐喊,只为想让你超过别人,走向胜利。而你的失败却让我学会了坦然。运动会—有你存在,我们一起哭过、笑过,失败的苦涩使我发现自己还不够强大,而你不能为我一直遮风挡雨,你使我认识到这不正如以后将要面对的生活吗?失败了绝不只是哭哭就够了,而是需要重新接受挑战,只有敢于挑战,敢于努力,敢于挥洒辛勤的汗水,才能雨过天晴迎来彩虹。

字,就像心,心倾斜了,路便迷失了,人的重心和方向也就偏离了,执拗的我曾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书法的练习曾一度使人的心静下来,字如其人,一个字写不好,于是不断的继续练习回头重新审视。这就像回顾过去,审视自我,重新认识自己,

让人生的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多一些清醒,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前进,少一些羁绊;多一些稳定,少一些草率。

有时,一路走来,只顾着急速前进,却忘了自己早已筋疲力尽,在最不愿意的时候无奈地停息,于是在忙碌之中我们需要快乐、喜悦来拓展生活的宽度,增添生活的厚度,这是一种填充我们心房的美,如果没有了这种美我们的快乐便难以表达,没有了属于我们的自信,留下的只是形式上的微笑,我们难以笑得轻松自如。虽然我现在已不是小孩,但是六一我们是多么的期待你,你伴我走过了朝气蓬勃的年少。我昂首挺胸信步走来,一路体验着艺术带给我的快乐。

风吹、草动,风扬起发丝,现在,总让我们难以把握,也最容易让我们失控,我们满眼触及的是世界的种种新奇有趣,却忘了它带给我们背后的痛苦。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这些历练我们的生活实践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剩下的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把这些成长的积累运用于生活之上,以至于不便迷失自己。

这个校园是历练我们最好的地方,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它带给我们最好的情感经历,这种校园实践让我们学会了成长与师生间的交流,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和同学间最纯真的友谊每时每刻都在锻炼着我们的思维能力与意志。

这一路走过,你总是伴我们成长,我们也在阳光下渐渐长大,经历挫折,有了你的陪伴,我已不再孤单。谢谢你与我同行!

 

第二篇:书法感悟

书法感悟

1、学习书法,不论楷、行、草、篆、隶哪种书体,都应当“师出有名”,也就是要从碑帖法书中汲足营养。若是急于求成,背离法帖而信手成体,就会造成“先天不足”。

2、学书临帖,先要应规入矩,写得越像越好,这就是“先与古人合”。 如果不恪守法度,未得其妙就急于求变,势必会“畸形发育”。当临帖到相当程度,再须融入己意,化古为我,这就是“后与古人离”。如若循规蹈矩而无新意,一成不变地写下去,那就成为“书奴”了。

3、有人夸赞某写家:“他太有才了!写谁像谁!”我却不以为然。唐代李邕早就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学谁像谁,这容易做到。然而我们学书的目标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如果一辈子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得再像,充其量也只是“书匠”而已。

4、学书选帖,首先起点要高。要选取古代著名碑帖为范本,因为那是千百年来被社会公推认可了的。正如前人对学书者的教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

中,斯为下矣”。倘若选取当代人还并不成熟的书作为范本,岂不是“斯为下下矣”?

5、学习书法究竟先从哪种书体入手?尽管古人早有定论,可当前书界似乎仍众说不一。有的主张先学篆,有的主张先学隶,还有的则主张先写行草。然而宋人苏轼却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你看那些楷书功力不佳的人,写出的行草书是多么的“营养不良”!更有甚者简直就是“畸形儿”。

6、习书练字的过程应当是:“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而书法的境界由低到高的进程则是:技——法——道。技,即书写的能力与技巧;法,即书体的法度与法则;而道,则是在掌握了技巧、法度基础上的化古为我、书入我神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变化,是从心所欲的挥洒,是无法有法、有法无法的创新,是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7、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在书家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达到较高的境界时,书法尤能陶性寄情、言志抒怀,充分显现书家的字外功夫和人格象征。所以我们认为书以学为本,书以品自高,书以神为上,书以气自华。“学”者,学养也。学养深厚,其书也就典雅。品,乃

品质、品位也。心正笔正,人品重于书品。“气”者,气韵、气质是也。腹有诗书气自华。神,乃神采、精神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那些没有内涵、没有品位、没有气韵、没有神采的书作,无异于抄写公文。

8、书法,既是高深的艺术,又是大众的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发展个性;又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欣赏。如若丢掉传统而一味追求怪异,那势必误入歧途,失去读者和观众;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创作要师古出新。师古,即学习古法、继承传统。古人云:“法心师古,意从我出”。师古但不泥古,即所谓出新。出新,就是创新。怎样才能算是“新”?这不能自己说了算。自己认为写的字与古人不一样就算是“创新”了?这不可能。创新是在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它要接受专家内行的鉴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些人既不习名碑法帖,又不懂书法艺术本质,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胆无功,信手乱画,还美其名曰“自成一家”,真乃亵渎艺术。

10、书以“法”为本。“法”者,方法、法则、法度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讲究方法,要遵循事物的法则、规矩和规律。书法,即书写之方法,它主要由笔法、结字

法和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间架结构、篇章布局等,都要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不从规矩而出。”学书先要“法古”,即先要临摹效法古代名家之法帖,也叫法书,从中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及规律,即应规入矩,“先与古人合”。而后化古为我,书入我意,在“师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后与古人离”,“从规矩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则“法”是“书”之本业,不讲法则,不合法度,而乱“变”一通,势必误入歧途。

书以“学”为贵。“学”者,学问、学识、学养也。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要有精致的书法技艺,丰富的书法知识,高深的书法理论,同时还要具有书法以外的宽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素养。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字外功夫”。学,即学问、学识;养,乃素养、修养也。前者是指书家必须善于学习,积累学问,后者则指把学得的知识融于自己的人格之中,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学”则无以“养”,不“养”则徒然“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苏东坡云:“退笔如山味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学养深厚,才会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才能在较高的

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这就是书法艺术家与“书写匠”的根本区别所在。

书以“品”自高。“品”者,品质、品格、品位也。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中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褚外。”人有丑俊,性情各异,书有工拙,品有高低。“书如其人”之说,古来有志,现代笔迹学也证明,任何人的字都是其性格的一种表现,心直则笔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