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教感言

我的从教感言

1、面对着众多留守儿童,我深知:没有爱的教学,宛如一汪无水的池塘,终将群鲜枯竭。为此,我愿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慧眼,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升腾起远扬的风帆,去真切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从而像其他孩子一样飞得更高,走得更远!(117)

——于力

2、生命因学习而美丽,事业因学习而辉煌。立志做一个技能+丰富教育理论素养的新时代教师,不仅能上好课,还要能评、能品、能写的“三能”教师,这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76)

——于力

 

第二篇:从教感悟

从教感悟

陈国森

我82年开始从教,至今已近三十年。 我很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虽已年届知命,但仍痴心不改,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专注好学的面容,不由得让我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所奉献虽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谆谆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从事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教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教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工作的地方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幸运的是,学校布局调整后,我所在学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失时机的高举起素质教育旗帜,确立了“有效教学,生态育人243工程”行动策略研究,从德育、课堂教学、特长生培养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化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讲求有效,提出了“自主合作,阳光课堂”。以

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凡是学生已会的或通过学生讨论等活动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教,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其“想学”;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利用先进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情感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坚持学”。学习和借鉴韩立福博士“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先学后导理念,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实际问题。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求新求异,在弄潮中成长自己,我认为成长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这是我的核心价值观。为师者,不修其身,不学其业,于其学子不尽心教之而怠之,其师不足为师。新的课堂教学,师生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教师是以平等的姿态、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分享认知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情感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提高的过程。在信息时代,学生可能在某些领域比教师了解的知识更深入、全面。名师出高徒,而高徒也可以成就名师。对教师职业内涵更深入的认识,使我获得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在这片净土上,只要你不断追寻,就一定能获得教师幸福的源泉。并从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至久的国度,教师真正以分享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绝非易事。现实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照本宣科”或者“唯考试是举”。尽管我们可以把此归咎于应试教育的阻力,但是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会受到自身读书期间的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反思自身的教学,就很难超越传统的、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觉得灌输比分享要好使、管用,自然无法享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天长日久,教师会觉得工作乏味,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奥林匹克的圣火能够从希腊传递到整个世界,依靠的正是一代代人把奥运精神与全世界分享的理念。而教师要想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和肯定,也需要以分享的心态来从事教育。

“青山不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只要我们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执著,有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旷达,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娴适。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听从生命的召唤,把教书育人做成育人成才的大事业——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那么,我们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们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们就无悔于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则我一生之愿足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