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问答题

神经内科考试题

61、脑疝的紧急处理

脑疝一旦发生,时间就是关键,应立即脱水、降颅压,积极抢救生命。

⑴脱水降颅内压 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20%甘露醉100一200mLl以迅速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使脑组织水分向血浆转移,产生脱水作用,降低颅内压。

⑵ 高流量充足输氧 通过吸氧改善脑的血氧供应,从而减轻脑缺氧及脑水肿。吸人氧流量为4L/分,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梗阻。对于呼吸骤停者,立即挤压胸廓行人工呼吸,并同时通知麻醉科气管内插管行机械通气。

⑶ 协助脑室穿刺 脑疝病人往往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脑室穿刺放出一部分脑脊液,解除或减轻颅内压增高,应立即准备穿刺用物并协助医生穿刺.以快速引流脑脊液迅速降低颅内压。 ⑷协助紧急进行CT检查,完善术前准备,以解除病因。

62、脑出血的定义、及病因、临床主要表现?

脑出血(ccrcbralhMrrhGe)是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原发性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的其他病因还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脑肿瘤、血液病、抗凝及溶

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视力障碍、吞咽障碍、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多有血压明显升高。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病因及全身状况有关。

63、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急性期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高血压并维持在适当水平,防治感染及消化道出血。

64、脑出血的病人血压控制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压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颅内压急骤升高引起的血压反射姓升高,这是机体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的防御现象,通常不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水平,否则,可引起脑血流量减少,加重脑损害。

65、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病人绝对卧床体息4周,拾高床头15”一30”,以促进脑部静脉闪流,减轻脑水肿;取侧卧位或平卧头侧位,防止呕吐物反流引起误吸。

(1)对神志不清、躁动或有精神症状的病入,床加护栏,并适当约束,防止跌伤。

(2)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协助病人轻拍背部,以促进痰液的脱落排出,但急性期应避免刺激咳嗽,必要时可给予负压吸痰、吸氧及定时雾化吸入。

(3)协助病人完成生活护理。按时翻身.保持床单干燥整洁,保持

皮肤清洁卫生,预防压疮的发生;如有闭眼障碍的病入,应涂四环素眼膏,并用湿纱布盖眼,保护角膜;昏迷和鼻饲病人应做好口腔护理,2次/d。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注意及时用温水冲洗外阴及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有吞咽障碍的病人,喂饭喂水时不宜过急,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喂食喂水,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对昏迷等不能进食的病入可酌情予以鼻饲流质。

(5)注意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被动运动关节和按摩患肢,防止手足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6)中枢性高热的病人先行物理降温退热药,并注意监测和记录体温的情况。

(7)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生命体征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

66、应用脑室引流管的注意事项?

⑴.保持脑室引流通畅,缓慢持续引流脑脊液。引流管最高处距侧脑室距离为15—20cm,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翻身或搬运病人等护理操作时,防止引流管牵拉、脱出;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时,应查明原因,不可强行冲洗,否则可能导致脑血栓、感染的发生。

⑵.防止引流过量、过快而导致低颅压性头痛、呕吐。同时颅内压较高情况下骤然减压,可导致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

⑶ 脑室引流不畅时,先放低引流袋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必要时可

在无菌条件下向外抽吸;如为引流管阻塞,则重新更换引流管。 ⑷ 穿刺部位敷料干燥,伤口敷料利引流管每日更换;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防止逆行感染。

⑸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脑脊液引流量、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内略带血性。①若术后脑脊液颜色加深、血性,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应通知医生行止血处理。②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发生感染,③引流的脑脊液量多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⑹及时拔管 持续引流一般不超过1周,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一般3—4日拔管。拔管前1日,夹闭引流管,并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以便了解是否有再次颅内压升高。拔管后切口如有脑脊液漏应通知医生及时缝合,以免引起感染。

67、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病因、治疗原则?

是指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原发性sAH,不同于脑实质出血直接破入或经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继发性sAH。sAH的病因以无天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居第二位,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继续出血和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可行脱水、止血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也可行脑室穿刺引流减压,对动脉瘤病人可择期手术,去除病因,防

止再发。

68、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头部稍抬高(15一30度),以减轻脑水肿;尽量少搬动病人,避免震动其头部;即使病人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也必须绝对卧床休息4—6周,在此期间,禁止病人洗头、淋浴等—切下床活动; 给予清淡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等刺激件强的食物,戒烟酒。

(1)头痛的护理 注意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放松减轻疼痛,如缓慢深呼吸,听轻音乐。避免声、光刺激,减少探视,指导病人采用全身肌肉放松等。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护理 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爪形手等后遗症,恢复期指导病人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用温水擦洗患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肢体 知觉的恢复。

(3)对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应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全床应加护栏,防止坠床,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

69、脑梗死定义、病因?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此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两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其基本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并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血液供应区域和邻近区域的脑组织血供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

其次为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本病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突然出现偏瘫、感觉障碍、失语、吞咽障碍和意识障碍等。其预后与梗死的部位、疾病轻重程度以及救治情况有关。病情轻、救治及时,能尽早获得充分的侧支循环,则病人可以基本治愈,不留后遗症;重症病人,因受权部位累及重要的中枢,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则常常留有失语、偏瘫等后遗症;更为严重者,常可危及生命。

70、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急性期维持呼吸、血压、血容量及心肺功能稳定,积极抗脑水肿.阻止脑疝形成,防止并发症.进行缺血脑保护和周边复流等。对临床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的病人可选择应用抗凝治疗,但出血性脑梗死和有高血压者禁用。有的病人血压稍高,是由于脑水肿所致,而非原发性高血压病,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而不必急于使用降压药,往往在脱水降颅压治疗之后,血压会恢复正常。如血压过高(>200/t20mmHg),可酌情给予降压药,但应防止降压过速过低.以免影响脑血流量。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含量,促进例支循环形成,增加病变部位脑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组织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脑梗死病人如无肺部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宜尽早高压氧治疗:水肿高潮过后就应开展康复治疗。为防止关节畸形或肌肉挛缩应加强理疗、针灸、按摩、中药等综合治疗,重视语言与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如果脑梗死病人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时,应及时控制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防复发。

71、脑梗死的护理

(1)对有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病人,床铺应加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昏迷病人应酌情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做好口腔护理。

(2)有吞咽困难的病人,药物和食物宜压碎,以利吞咽;教会病人用吸水管饮水,以减轻或避免饮水呛咳;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予以糊状食物从健侧缓慢喂人;必要时鼻饲流质,并按鼻饲要求做好相关护理。

(3)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病人.应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地而保持干燥平整,防湿防滑,并注意清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和卫生间等病人活动的场所均应设置扶手;病人如厕、休浴、外出时需有人陪护。

(4)卧床病人协助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用温水擦洗臀部、肛周和会阴部皮肤.更换干净衣服和被褥,必要时涂肤疾散类粉剂或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粘膜,防止出现湿疹和破损;对尿失禁的男病人可考虑 使用体外导尿,如用接尿套连接引流袋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头处要避免反复打开.以免造成逆行感染,每4小时松开开关定时排尿,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并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质是否有改变,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处理。

72、如何观察肌障碍程度?如何判断等级?

答:可嘱患者作肢体关节伸屈动作和以相反方向测试患者对抗力量,肌力程度分5级: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可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脱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对抗阻力运动,但肌力较弱;

5级:肌力正常。

42 说明脑出血病人的护理要点?

答案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患者的头部可置一软枕,并抬高约15-30?,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抽吸口鼻内的分泌物,必要时做气管切开;②起病72小时内禁食,静脉维持营养,如无呕吐及胃出血,于第3天放置胃管,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汁,并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篇:医学三基问答题(神经内科)

1.简述AD的诊断要点

AD的诊断要点:⑴多于65岁以后隐匿起病。⑵症状: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⑶体征:无感觉障碍和椎体束征。⑷辅助检查:CSF多正常,EEG可有广泛慢波,CT和MRI检查可见侧脑室扩大和脑沟增宽,尤其是额颞叶,MRI冠状切面可显示海马萎缩。

2.简述MG的诊断及治疗要点

MG的诊断及治疗要点:

⑴诊断:①起病隐袭,首发症状多为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重者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瞳孔括约肌一般不受累。②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连续收缩后发生严重无力甚至瘫痪,短期休息后好转,晨轻暮重。③多累及眼外肌及其他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四肢及躯干肌,一般平滑肌和膀胱括约肌均不受累。④疲劳试验。⑤高滴度AchR-Ab。⑥神经重复低频刺激阳性。⑦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⑵治疗:①抗胆碱酯酶药物: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等。②病因治疗:a.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类;b.免疫抑制剂;c.血浆置换;d.免疫球蛋白;e.胸腺切除。

3.简述AIDP的临床表现

AIDP的临床表现: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数患者病前1~4周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⑵运动感觉神经症状多在前驱症状出现后3天至3周出现,运动神经麻痹多起病急、进展快,呈对称性肢体无力麻痹和迟缓性瘫痪。⑶脑神经症状:面神经麻痹最为多见,多为双侧,后组Ⅸ、Ⅹ脑神经麻痹也常见。⑷感觉障碍多于运动症状同时出现,大多数病例病初即有肢体麻木、疼痛等主诉,查体远端型、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或感觉消失。⑸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是本病的重要特征。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波动、窦速、尿潴留、便秘、末梢循环紊乱。

4.简述PD的典型表现及治疗原则

P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⑴典型表现:①静止性震颤:安静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②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制,伴震颤时为齿轮样强直。③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面具脸”,“写字过小征”。④姿态步态异常:启动困难,步伐变小变慢,晚期慌张步态。⑤植物神经症状:多汗、顽固性便秘、直立性低血压等。

⑵治疗原则①药物治疗:a.抗胆碱能药物:安坦、金刚烷胺、左旋多巴及复方左旋多巴。b.DA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②外科手术:立体定向破坏。③细胞移植:基因治疗。④康复治疗。

5.简述TIA的临床表现

TIA的临床表现:⑴50~70岁多见,男多于女,患者常有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⑵发病突然,历史短暂,一次发作持续数秒至24h,多为5~20min,常反复发作,24h内症状完全缓解,发作间期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⑶偏瘫或单肢轻瘫常见,可伴有对侧肢体感觉障碍。颈内动脉系统:感觉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同侧一过性失明或视觉障碍及对侧偏瘫。椎基底动脉系统:阵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视野缺损和复视、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双眼视物模糊、声嘶、吞咽困难、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或猝倒发作。⑷无颅高压表现。

6.简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临床表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临床表现:高度的异质性,各雅兴表现相似,又有各自特点,但相互重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有早现遗传现象;多最早出现下肢共济失调,表现为醉汉步态、站立不稳,逐渐波及上肢,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甚至发音困难、吟诗状语言等,查体可见有眼球震颤、指鼻不准,Romberg征阳性、跟膝胫试验不准、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如Babinski征)阳性、深感觉及本体感觉消失等;甚至病程中可逐

渐出现痴呆、肌肉萎缩、眼外肌麻痹等。

7.简述HSE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HSE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⑴临床表现: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前驱期可有呼吸道感染、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嗜睡、呕吐等症状。②多急性起病,约25%患者可有口唇疱疹史。发病后患者体温可高达38.4~40.0℃,并有头痛、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③随着病情进展,精神症状逐渐突出,可出现幻觉、妄想、谵妄、木僵等,约15%患者因精神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④神经系统症状多种多样,可表现为偏盲、偏瘫、失语、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肌阵挛或其他椎体外系症状,或出现癫痫发作,常有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致脑疝形成。⑤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⑵鉴别诊断:①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结核中毒症状,头痛明显,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可呈毛玻璃样或黄色,细胞数、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下降明显。②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显著,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外观混浊,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下降明显。

9.癫痫持续状态如何处理?

癫痫持续状态处理原则:尽快控制发作和防治并发症。①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未控制者30min后重复注射,控制后继以地西泮100~200mg加入500ml溶液中静脉滴注。②异戊巴比妥钠0.25~0.5mg静脉注射,注意呼吸。③副醛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④丙戊酸钠0.4g静脉注射。

同时,改善脑水肿,纠正酸中毒,控制高热、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11.简述一般意识状态的分级划分

一般意识状态分五级:⑴嗜睡:持续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正确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入睡。⑵昏睡:需高声喊叫或较强烈刺激方能唤醒,正确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如睡。⑶浅昏迷:意识丧失,高声喊叫不能唤醒,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⑷中昏迷:疼痛反射消失,四肢完全瘫痪,腱反射减弱,病理放射阳性,抑制水平达到皮层下。⑸浅昏迷: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所有反射均消失,四肢迟缓性瘫痪,抑制水平达到脑干。

12.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区分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正常。定位于皮质、内囊、脑干、脊髓。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无病理反射,较早肌肉萎缩,肌电图异常。定位于周围神经、神经丛、前根、脊髓前角细胞。

13.简述共济失调的分型

共济失调共分为:⑴小脑共济失调:姿势及步态改变、协调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眼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⑵大脑共济失调:①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共济失调,伴腱反射亢进,肌张力高,出现病理反射及精神症状表现。②顶叶性共济失调:患肢共济失调,闭目时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重。③颞叶性共济失调: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⑶感觉性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Romberg征阳性。⑷前庭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躯体易向病侧倾斜,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

14.简述TIA的治疗原则

TIA的治疗原则: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①脑血管扩张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②抗血小板聚集剂:肠溶阿司匹林等。③抗凝治疗:用于TIA发作频繁、程度严重者,注意适应症,常用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双香豆素。④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或西比灵。⑤中药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⑥血管介入治疗:扩张病变血管,达到防止TIA发作的目的。⑦手术治疗:颈动脉斑块狭窄在70%~90%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

15.简述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⑴急性期治疗原则:①超早期治疗。②针对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护治疗。③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④整体化观念。⑵超早期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UK)、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动剂(rt-PA)。掌握适应症:年龄低于75岁;无意识障碍、发病6h内;治疗前收缩压低于200mmHg或舒张压低于120mmHg;CT排除脑出血;排除TIA;无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素质;患者或家属同意。注意出血倾向及再闭塞。⑶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⑷脑保护治疗: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氧自由基清除剂、亚低温治疗等。⑸降纤治疗:药物有降纤酶、巴曲酶。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抵克立得等。但在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⑺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等。⑻外科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⑼康复治疗。⑽预防性治疗: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尽早干预。

16.简述急性脊髓炎的诊断要点

急性脊髓炎的诊断要点:⑴病前感染史和急性起病。⑵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⑶体征:脊髓休克,病变以下感觉消失和大小便潴留。⑷辅助检查:脑脊液、肌电图、脊髓MRI。

17.简述Duchenne肌营养不良型的临床表现

Duchenne肌营养不良型的临床表现:⑴患儿均为男性,肌无力从近端开始,下肢重于上肢,Gower征阳性。⑵四肢近端肌萎缩,双腓肠肌肥大见于90%的患儿。⑶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肌酶谱高。

19.简述腰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腰穿的适应症:①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②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③脱髓鞘疾病的诊断;④脊髓疾病的诊断;⑤颅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禁忌证:①颅内压升高;②怀疑后颅窝肿瘤者;③穿刺部位有感染;④休克、衰竭、濒危者;⑤有出血倾向者。

20.简述晕的鉴别诊断

眩晕的鉴别诊断:⑴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路动脉痉挛、内淋巴生成过多等引起。临床以听力障碍、耳鸣和眩晕发作为特点。发作时伴短暂性水平眼震、恶心、呕吐等,体位改变时加重,多于1~2日缓解。⑵中耳迷路炎:中耳炎刺激迷路充血,病侧前庭功能消失。⑶前庭神经元炎:先有“上感”,后突然眩晕,伴呕吐,无听力减退、不复发。前庭功能病侧或双侧减退。⑷中毒性前庭神经炎: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永药史,自觉眩晕,站立走路不稳,前庭功能双侧减退或消失。⑸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系硬化或缺血时,可引起眩晕、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⑹后颅凹病变:脑积水致眩晕、眼震、颅内压增高与共济失调。⑺颈椎病:称劲性眩晕,与头颅转动有关。⑻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为内耳耳石器病变,迷路损伤感染所致。听力正常,前庭功能正常。

8.简述MG与Lambert-Eaton syndrome的鉴别诊断

性别

伴发疾病

患肌分布

疲劳试验

药物试验 Lambert-Eaton 男性患者居多 2/3伴发癌症,尤以肺癌常见 下肢症状重,颅神经支配肌受累轻或无 MG 女性患者居多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有眼外肌、颅神经支配肌受累,有复视、构音障碍 休息后肌力减退,短暂用力后增强,休息后症状减轻 持续收缩后友呈病态疲劳 可阳性 阳性

电刺激试验

低频使动作电位下降,高频使动作电位升高 低频和高频均使动作电位降低10%以上

10.简述MS的Poser诊断标准

医学三基问答题神经内科

②亚临床病灶证据是指VEP、BAEP或SEP发生异常,或MRI的异常病灶。

③二次发生须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须间隔至少1个月,每次发作须持续至少

24h。

18.简述常见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 常见疾病 起病状况 起病缓急 意识障碍 头痛 呕吐 血压 瞳孔 眼底 偏瘫 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 CT检查

脑血栓形成 多在60岁以上 动脉粥样硬化

脑栓塞 各组年龄均可 风湿性心脏病、房颤

脑出血 50~60岁多见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青壮年多见 动脉瘤、血管畸形

多在安静时 不定 多在活动时 多在活动时 较缓(小时、天) 最急(秒、分钟) 急(分钟、小时) 急(分钟) 无或较轻 无 少见 正常或偏高 多正常 动脉硬化 多见

多常见

脑内低密度区

少、短暂 少有 少见 多正常 多正常

深而持续 多有 多见

明显增高

脑疝时患侧大

少、短暂 剧烈 多见

正常或增高 患侧大或正常 可见玻璃体下出血 多无

可能见动脉栓塞 可见网膜出血 多见

多常见

脑内低密度区

多见

可有 明显

血性,压力增高 血性,压力增高 脑内高密度区 蛛网膜下隙可见

高密度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