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体会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体会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改革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采用导学案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和推广导学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是我追求的改革目标。

一.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

初中生物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四步教学法:前置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激励评价、拓展活动。

(一)前置学习(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提前发,预习要求:主动、独立、尽所能地完成导学案。

(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

课堂交流: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学生教学生,尔后请小组代 表展示本组预习交流后的成果,并接受别人的质疑,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组把问题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遵守纪律。

(三)激励评价

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做课堂评价练习,当堂测试,下课时立即收起。 课后批阅:教师及时批改。

练习点评:第二节课首先由小组代表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其他小组对其点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倾听习惯、尊重习惯。对教师批改的[课堂评价练习]中共同的问题,根据时间条件,教师可进行问题点拨,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个别问题,

空出时间让其自己说出看法。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一般不超过5个问题),由不同的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辨析,从而让学生说服学生。

(四)拓展活动

练习中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巩固拓展是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生物现象和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三.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观念转变不到位,导学案设计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所以,在导学案撰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导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4、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5、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稿,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稿,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

总之,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一开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正视问题并不断的学习、摸索,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坚持导学稿的使用,我们目前所遇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导学案的优点也一定会最大化的得以发挥。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党中央说:“要与时俱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得很快,教师也要主动学习,大胆实践才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反思,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改的态势、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断厚实自己的从教底蕴,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笔者在生物学科课堂中对“自主一探究”教学模式作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落实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活动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笔者深切地感到,开展“自主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辨,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实验,并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还要针对教学内容、学情的不同,作必要的调整,做到“程序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不断创造出“自主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变式来。△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2.1“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备课是关键,启发质疑是先导,阅读自学是基础,

学生探究交流是主体,总结训练是提高。“问题情境教学法”不但参与面广,而且课堂气氛民主、宽松、活泼、生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因为设计时考虑了层次性和激励性,使学习困难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

2.2“问题情境教学法”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尝试“问题情境教学法”后的最大收获是教师的精心“质疑”激发了学生发问的热情,有心的话专门准备一本“学生提问记录册”,注意积累与教学内容直接有关的问题、知识点的理解和许多生活问题,如学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后,联想到生活中凉拌菜、腌菜出汤现象即为植物吸水、失水的表现,提出凉拌菜渗出的汤中是否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学完合理膳食的内容后结合学校的实际考察学生饮食安排是否合理,能不能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设计出更合理的食谱来?有关注社会、关心热点的问题,如什么是沙尘暴?北京的沙尘暴来自哪里?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关注重大生物学问题:什么叫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发生在什么时间?现在的进展究竟如何?等等

2.3“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从心理角度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某种缺陷,帮助构建解决问题的心理桥梁,不能从纯知识角度批评指责,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情境教学法”创造了一种更适于学习的一种条件和氛围,同时,也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同时走进新世纪,同时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冲击,同时享受新课程送给我们的丰硕成果!

 

第二篇: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张新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价值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省从20xx年9月份开始有11个市、区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其中大连市、沈阳市、抚顺市清原县、丹东市东港、葫芦岛连山区、龙港区、南票区、营口市跋鱼圈区,都选用了人教社新编生物实验教材。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生物学实验教材,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的生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体现了新的学习观、学科发展观、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上,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作为学习方式转变所呈现的标志性结果,又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过程与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生物学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因袭着20世纪30年代的原苏联凯洛夫建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教学理论是:教学首先在于“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因而,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而进行的。

最近几十年来,在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伴随着课程教材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受到重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主张“从做中学”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必须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对我国生物学教学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该模式的教学思想是: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学习的直接目标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其主要教学策略是围绕教学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相适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思想而选择的。

当前国际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什么是人们已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用实验来检验人们已知的东西,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诉他人。

探究是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加大探究活动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

探究式教学模式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统一起来,在实践──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把知识、技能、能力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研究面向21世纪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在于充分认识21世纪对人才素质、人才规格的客观需求,以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第二,在于总结我省生物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三,在于结合我省生物教学实际,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多样化、现代化,有辽宁特色的生物教学模式。

近十年来,经过不断探索,我国生物学教学领域,构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生物学教学模式。我省生物学教学改革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开展,我主持的辽宁省教委“九五”规划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构建生物学学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出了几种适合我省实际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如沈阳市的“边观察、边实验、边学习”的三边教学模式,辽阳市的“实验导读法研究”,阜新市的“探索──发现研究、锦州市的“激发──探索”研究,盘锦市的“探究式研究”、本溪市的“观察──释疑──反馈”三基整合模式,葫芦岛市的“启发探索式研究”教学模式,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

从我省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启动情况看,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正在转变之中,但要教师立即改变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改变习惯了的教学行为,是一项艰巨而痛苦的事。按照新编实验教材的要求转变生物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进行了“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便为新编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搭建起一个实验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对19世纪的近代科学教育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斯宾塞提出,实现科学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把握科学研究的本质,将探究的灵魂注人到科学教育之中。

2.20世纪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倡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教学,以儿童亲身体验代替符号化的书本知识,以学生习行主动及教师的配合代替教师的绝对权威,实现了教学论发展的革命性转变:教学从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

3.20世纪50年代来,从提高教育质量,改进科学教育入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科学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他提倡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传统认知程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从“感知──理解—一巩固──应用”突变为“探索──发现──归纳──迁移”,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4.美国的施瓦布以“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揭示探究过程的本质及特征,并力图在教学中引进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结构,体验作为探究的学习。19xx年,他首先使用了“探究性学习”一词。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xx年6月。

6.《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科学目标。通过对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实验,探索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与策略。

2.工作目标。通过对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实验,探索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育人目标。通过对新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实验,使学生在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综合、均衡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适应初中生物新教材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2.新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评价标准、方法、途径等的研究)。

3.义务教育生物教材资源开发的研究。

4.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育水平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习研讨、实践探索,总结并提炼出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力求使研究成果成为我国中学生物教材改革和创新的推动力。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3年(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1)启动省级实验区骨于教师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2)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试点学校;(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召开开题报告会。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1)市级课题省级实验区实验开题,并形成开题报告(20xx年12月);(2)开展实施新教材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形成阶段性和终结性论文及研究报告(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

3.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0年12月至20xx年6月)。(1)课题组认定研究成果,准备验收材料;

(2)课题组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验收预审;(3)召开课题总结会,提交最终研究成果,申请课题成果最终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中期研究报告。

2.最终研究成果:论文、终期研究报告。

八、课题管理和保障措施

1.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管理,课题主持人是第一责任人。各市子课题组负责子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2.由课题组负责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参与研究的每一个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和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如何转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一生物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查、作、撰”的教学模式。

一、观察是学好生物学的最基本环节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目的和内容。例如,可以利用每个观察与思考后的讨论问题作为对观察目的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使观察更有效、更快捷。

2、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分开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认识各部分结构特征,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思考是学好生物学的积极因素

“思”就是思考。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

息的能力。例如,在上叶的结构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观察叶的表皮装片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各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又是怎样构成的?有何功能?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探”就是探究。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去假设问题,然后设法(包括在课外)去获取事实和证据,去思维,去发现,去推理,去判断。为了正确地表达,要鼓励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例如,在讲“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实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感性知识,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提高。最后教师进行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多方面的能力。

四、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读”就是阅读。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内容,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课时,让学生阅读有关东非人化石的阅读资料,然后请他们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归纳。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讲解是教学的必要过程

“讲”就是讲解。通过“观、思、探、读”,学生的学习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让学生发言讨论后,再由教师总结肯定,并对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是教学的必要过程,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中图表很多,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表,教师的点拨讲解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示意图时,学生很难弄清楚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六、练习是达到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先让学生做临时装片,观察几种植物细胞,并带着思考题进行“观、思、探、读、讲”,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再通过抽查提问、课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同时也重现了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七、调查研究、制作、撰写是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环节

“查”就是调查研究,“作”是制作生物模型,“撰”是撰写生物小论文。这三个环节都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例如,让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危害”问题,利用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测某地尘埃污染严重情况,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加强了课外阅读及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良好思想品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观、思、探、读、讲、练、查、作、撰”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九乡民族中学 保明凤

摘要: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模式 存在问题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

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

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xx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

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

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 、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

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3 、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

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三.存在问题

1 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 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