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和体会

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和体会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模式的变革。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挑战自我,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旧貌换新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上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问题

    自主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大家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道理,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生物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1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评与互评。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的消极学习状态。这样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

    3 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课堂上不爱发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自信心,就会缺乏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压抑。当他们拥有表现的机会,就能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表现,给学生自信。

    4 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现自主。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异同”,“分是非”,“治曲直”。而我们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慢慢的向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有人表示异议。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学生敢于争议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好表现。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诱导学生“争议”。通过情境、矛盾选项的设计,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习有挑战性。学生在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的时候,也打开了学习探究的思路。

    5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

    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新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二、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问题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有了兴趣,自己从中体验到了乐趣,便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通过特定的情景,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生物学科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

    2 课堂形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一味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消极的学习,学习兴趣常常因此受到抑制。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智力开发,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愉快。

    3 联系生活实际

    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小书本延伸到大自然,充分体现生物课的学科魅力,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

    4 通过兴趣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更深处发展,才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自己想学到知识的愿望。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扬长避短,创设一个给其特长展现的机会。如班里有许多学生喜欢小动物,便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这些小动物,写观察日记,既积累了感性的生物知识,又提高了其它方面的能力。

    5 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例如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些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此外,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想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常举行一些生物知识抢答之类的活动。

    三、学生学习生物方法的革新问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作学习,创设开放新奇的情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1 先试后导,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生物而言,学生一旦“会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生物。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自学提示,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学生的尝试或许失败,但是在尝试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在尝试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带来的遗憾或喜悦。

    2 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

    例如,对于食品保存,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学生讲出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原理来,就不容易了。在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部分内容时,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大多数小组都说出了5种以上的食品保存方法,例如:脱水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和真空包装法等,并能认识到防止食品腐败主要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 利用“多种媒体”学习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必将逐渐走向“屏幕教学”,电脑、网络技术将成为重要学习手段之一。而且这种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演变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网络获得信息,进行学习思考,同时,转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知识点并不多,其教学目标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们可以将课堂转移到机房,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涉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学,并配以相关的音乐,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后写感想,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篇: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

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

的尝试和体会之二

     新的生物学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我把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探究活动的尝试和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指导学生懂得做探究活动的意义
  只有让学生知道了做探究活动的好处和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只要积极参与,可以使多种能力如动手、动脑、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特别是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通过亲身的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确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求知方法。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过程,注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为依托,根据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内容、范围和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将探究方案的设计权放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为了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全员参与,我把“是否全员参与,分工与合作是否得当”纳入评价标准;小组制定的方案是否可行,放给全班学生进行评定,这样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交流探究方案时,要求每位同学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尤其是对其他探究方案提出置疑并有合理化建议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适时指导和点拨,辅助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尽管探究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老师只是个组织者,但是也并不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放手不管。初一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十分强,独立完成实验还是有很大难度;另外,学生的探究方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实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探究活动内容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的步骤要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2.目的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探究活动的目的要明确,即要探究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个探究活动的设计?这个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什么好处?培养哪些能力?
  3.可行性原则
      探究活动要符合当地学校和学生实际,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4.趣味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四、做好活动评价,树立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
  因为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究方案不同,探究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甚至是失败、不可思议的结果。对此,教师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成败的原因,得出经验和教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无疑是一种收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此次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转变,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活动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初探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模式的变革。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挑战自我,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

    总结自己一年多来的理论摸索与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建立有效的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应该着重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问题

    自主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大家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道理,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生物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1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评与互评。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的消极学习状态。这样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

    3 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课堂上不爱发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自信心,就会缺乏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压抑。当他们拥有表现的机会,就能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表现,给学生自信。

    4 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现自主。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异同”,“分是非”,“治曲直”。而我们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慢慢的向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有人表示异议。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学生敢于争议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好表现。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诱导学生“争议”。通过情境、矛盾选项的设计,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习有挑战性。学生在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的时候,也打开了学习探究的思路。

    5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

    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新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二、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问题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有了兴趣,自己从中体验到了乐趣,便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通过特定的情景,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生物学科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

    2 课堂形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一味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消极的学习,学习兴趣常常因此受到抑制。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智力开发,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愉快。

    3 联系生活实际

    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小书本延伸到大自然,充分体现生物课的学科魅力,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

    4 通过兴趣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更深处发展,才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自己想学到知识的愿望。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扬长避短,创设一个给其特长展现的机会。如班里有许多学生喜欢小动物,便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这些小动物,写观察日记,既积累了感性的生物知识,又提高了其它方面的能力。

    5 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例如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些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此外,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想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常举行一些生物知识抢答之类的活动。

    三、学生学习生物方法的革新问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作学习,创设开放新奇的情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1 先试后导,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生物而言,学生一旦“会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生物。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自学提示,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学生的尝试或许失败,但是在尝试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在尝试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带来的遗憾或喜悦。

    2 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

    例如,对于食品保存,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学生讲出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原理来,就不容易了。在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部分内容时,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大多数小组都说出了5种以上的食品保存方法,例如:脱水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和真空包装法等,并能认识到防止食品腐败主要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 利用“多种媒体”学习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必将逐渐走向“屏幕教学”,电脑、网络技术将成为重要学习手段之一。而且这种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演变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网络获得信息,进行学习思考,同时,转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知识点并不多,其教学目标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们可以将课堂转移到机房,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涉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学,并配以相关的音乐,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后写感想,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