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尾文化悄然兴起形成创意文化产业链

车尾文化悄然兴起形成创意文化产业链 .cn 20xx年11月02日16:54 观察与思考

悄然兴起的中国式车尾文化

车尾文化应该是有自己独特内涵的,它所表现的应当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使车主在城市拥堵的道路上、在相对压抑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境,开朗地面对生活。

■邓 恩

时下,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屁股上贴标语也成为街头时尚。无处不在的堵车滋生了司机的烦躁情绪,而张贴在车尾的个性标语,在给人带来快乐之余,也能让车主们紧绷的神经松弛片刻,且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各种搞笑雷人的汽车标语就像一种文化正在蔓延开来,或许可称之为“车尾文化”吧。 流动的警示牌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车贴的雏形大概就是后车窗那张黄色圆形的“实习”贴,那是刚学会开车的驾驶员为了避免发生事故,需要引起周围车主的注意而贴的。后来,这些标语开始发生演变,语言更加诙谐幽默:“至尊新手,随时熄火,上坡必滑”,“本车碰撞十次,成绩九胜一平”??现在,车贴和图案齐头并进,在另类的标语旁配一张搞笑的图片也越来越受欢迎。

车尾文化应该是有自己独特内涵的,它所表现的应当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使车主在城市拥堵的道路上、在相对压抑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境,开朗地面对生活。而且这种文化是非常迅速、非常明确的,首先给人们一个视觉、直观的刺激,然后是心理的刺激。

驾车新手小段自认车技确实不咋地,但是脾气比车技更不咋地。要让他碰上个在路上慢慢悠悠的家伙,可是会耐不住性子,必定是连咒带骂地轰油门,非得超过去。尤其是上下班高峰,要想在城里最为繁忙的路段上开车,那没两把刷子可就甭想过去了。

那天下班的时候,车毫无悬念地又给堵在了路上。正在那儿憋屈烦躁的时候,小段看到前车的“屁股”上贴着一条标语:“我慢我排量小,你快你飞过去!”并且在标语的边上还配有一个形态滑稽的卡通形象:双目圆瞪,青筋爆出,唾沫四溅,一手高举正欲比划着什么。

看到这一串有趣的标语,他不由莞尔一笑,这一肚子牢骚和怨气顿时也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目前也没有哪家机构正式调查过车贴是否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数的车贴都能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对周围的司机起到警示作用。

如果看到前面的车屁股上贴着“别按了,先告诉我刹车在哪”的标语,后面的车主就知道这是个新手,即使前车正慢吞吞地行驶着,后车也会多几份耐心,不会在后面不停地按喇叭了。

如果看见某辆车上贴着“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的标语,就是想提醒后面的车离它远点。后面的人哈哈一乐之后也会自觉做到保持车距,这可比生硬的“保持车距”更加能让人接受。

如果在开长途的路上看见前面车尾上有一条幽默搞笑的汽车标语,所有的劳累也都会一扫而光的。 车尾文化的起源

车贴最初是在国外赛车比赛中出现,并作为汽车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外十分流行。起初引入国内时,材料全都是国外进口,价格也比较高。后来,国内开始生产,价格也就降了下来。

早些年的时候,国外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汽车标语叫做“熊出没,注意”。其实这句标语最早出现的地方并不是车身上,而是日本北海道的路标。由于当地经常有熊出没,为了给人以警示,许多地方都设立了标杆,上面画着熊的脑袋,并注有“熊出没注意”的字样。另外“熊头”也有“很霸道,别惹我”之意,贴在车的尾部能给后车起提醒的作用,让其与前车保持一定的距离,别撞上。

后来这句标语成为了一种时尚,被美国的一个卡车俱乐部所引用,成为了其所有成员车屁股上的标志。俱乐部的会员都是2吨以上、20吨以下车辆的车主。“熊出没,注意”的标语旨在告诫人们在经过这些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而在车屁股上贴标语的行为也像一种时尚一样迅速在美国蔓延开来。

和中国的交通法不同,欧美的交通法对汽车车身外观的修改并未做出规定,因此在欧美国家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那些涂鸦得非常花哨的私家车。而我国的交通法可是明确规定了改变机动车车身颜色必须要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的,而且车身贴膜的面积大小也必须小于车身面积1/3,不得遮挡车窗视线。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花样还真不少。要知道,这种车尾文化之所以能够被广泛传播,主要归功于年轻人的追捧。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这一代年轻人更加崇尚思想的自由和行为的创新。他们有着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喜欢表现自己,体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然而,在忙碌的工作中,这种最自然的个性往往被压抑着。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买车已不再是一件难事。成为有车一族后,他们便把憋在内心已久的那股子热情和个性一股脑儿全部宣泄到了自己爱车的“一亩三分地”上。

因此,各种迎合年轻人口味的车贴应运而生,让人眼花缭乱,而年轻车主似乎成了车贴的代言人。这显然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集体体现。

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作为支撑,体现车尾文化的主体—车贴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那些脑筋活络的人,抓住了商机,顺势也把车尾文化推向了高潮。

创意文化下的产业链

当第一批车贴生产商们将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些精彩的语言,配上俏皮的卡通形象展示在年轻人面前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是受关注的。随着五花八门的车贴被纷纷粘到车身上,这些标语在张扬车主个性的同时,也为车贴的生产商当了免费的广告载体。

现如今,车贴已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在任何一家汽修店里都可以买到形形色色的车贴,车贴可以说是每家店的必备商品。个性车贴在网上也已经卖得如火如荼,如果在淘宝网上搜索“车贴纸”的关键词,一下子就能搜索到30多万件商品。

而事实上,在车尾文化这一表象下,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在支撑着它,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产业链支撑着它。 浙江苍南县彩艺印业有限公司就是众多车贴生产商中的一员,目前和他们公司有长期供货关系的汽修店有一百多家,基本上每个汽修店每月都能卖出几十个车贴。该公司的林经理表示,他们拥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团队,而大多数的车贴则都是请车贴设计公司来设计的。

在车贴设计公司工作的李峰说,个性车贴能在堵车时缓和人们的急躁情绪,这也是他们设计制作很多搞笑、警告、示弱型个性车贴主要灵感的来源。

除此之外,车尾文化还可以直接从网络文化里抽取出来,比如“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等改编自网络流行语的,在厂家还未来得及生产之前,就已经被一些年轻车主直接印到了车屁股上了。

无论是车贴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还是自己设计车贴的车主们,他们都是车尾文化的创造者。

引导正确的车尾文化

车尾文化就是在车贴里融入车主自己的表达,应该倡导一种能够体现汽车礼仪、汽车文明的车贴语言。但是,现在城市流行的个性车贴,还是停留在模仿、追逐时尚的层次上,文化内涵比较低。

甚至有些车贴不仅不能让人心情平和,反而令人心生反感,比如“敢超我车我让你变形”,“追我者格刹勿论”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个性得过了头,未免让人心里更堵了。

虽说国外的许多车身标语可谓是大胆之极,但是人家毕竟是崇尚性开放和言论自由的国家。也许有人认为我们和欧美的文化差异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而缩小,或许过两年我们就能接受各种大胆的车身标语了,而事实绝非如此。老外讲究的都是“重口味”,这种文化糟粕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

由于交警部门没有办法认定一些个性化车贴是否影响了行车安全,所以也无法查处。尽管如此,倘若个性化车贴装饰得过分,甚至语言出位、过火,违背了大众的审美和道德标准的话,还是有法可治的。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去年11月22日,在深圳布吉下水径大靓社区惊现一辆雷人黑色私家车,其车身上赫然贴了两条标语:“公安局长是我爸,杀人放火都不怕。”“老子就是王法!”

后经水径派出所民警劝说,车主撕下了标语。而车主常先生也直言不讳,此次采取这种非常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关注,从而让外界了解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桩命案。

虽然常先生这么做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是他的行为绝对是欠考虑的。而那些粘贴了低俗语句的车主们,应该意识到这种恶俗展示给众人的不是个性和创意,而是自我修养的缺失;这非但不会给其他司机带来多少快乐,自己还会被他人鄙视。而且那些令人厌恶、心里添堵的标语很有可能恰恰就是酿成车祸的直接原因。

在开车者和坐车者眼里最宝贵的是什么?平安。所以对于那些喜欢个性车贴的车主们而言,贴在爱车上的应该是一张“平安符”而不是“惹祸咒”。如果车主们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源头上杜绝低俗的车身标语,那么厂家也就自然不会继续生产低俗内容的车贴了。如此一来,车尾文化自然而然地就能去粗取精,从而在优美的、清新的、心平气和的环境下健康积极地发展。

 

第二篇:创意产业的三种文化集聚园和三种产业链

创意产业的三种文化集聚园和三种产业链

作者:陈少峰 整理:文创公 转贴自:中关村创意产业网 [11月25日,创意产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以下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在论坛上做《三种文化集聚园三种产业链》题目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三种文化集聚园三种产业链,我今天主要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我们目前在发展创意产业的时候,一般都要走创意产业集聚园的路径,我们有哪些选择、做法和思路,主要跟大家探讨这个东西。首先我们知道,在十七大报告当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来,我们今后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提出来,要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园的建设,我们目前已经有上千个文化产业集聚园,今后将会有更多的集聚园出现,文化产业的集聚园是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成为一个集聚园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要素。这些要素就包括产业的集聚度较过。成为一个产业或者多个产业的交易基地,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较大的规模,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体现了该产业的技术领先水平,以及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机设施等等。

那么我们现在存在着三种文化园。

1、第一种文化园和第二种文化园都不是集聚园,是人们误解为文化集聚园。第一种比如某些文化娱乐中心、艺术园、博物馆、部分动漫圆,他们是鼓励文化艺术或者博物馆为主,或者虽然要发展

产业,但是变成非产业化的原创以书为主或者文化艺术万家为主。其晶莹的结果是,或者政府没有收入,或者企业没有收入,有时候政府要给很多的补贴,总之,它不是产业集聚的园区,或者不是合理的产业集聚园区。

第二种文化园是以低产为主的文化低产园,表面上看是文化产业园区,实际上主要是以房地产开发委主,以物业收入为主,文化产业集聚经营的收入占的比较低。

真正的文化产业集聚园的经营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企业集聚和企业总部集聚,第二种是交易平台的集聚,作为一个产业或者多个产业的主要交易基地,第三个是专业化的产业链形态的企业集聚园。

当然,一个集聚是这三种形态的集聚的组合。可以是文化以叔援、文化低产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组合,我们只有区分了三种文化园,对产业园加以改进,才能够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园。例如,加入某个园区是以艺术家个人创作和私下交易为主要形态的园区,就需要采取版权交易和拍卖公司的形态来促进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才能实现个人、企业和政府各方互利的产业集聚。

我们目前存在着以下的一种误区,这种误区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显而易见了,我们要把它看的比较透彻。否则我们在今后做产业集聚园的时候,会有很大的盲点。第一个就是硬件思维,成为硬件堆积的基地。一些公司的软件性质的经营收入根本抵不上企业在硬件上的大规模投资,有些园区最后成为半拉子工程。主要的原因就是硬件的

投入太大。我们目前全国有很多这种会展中心,每年没有多少的会展,中心建的非常漂亮。都成为鸟巢,平时就是关鸟和蜘蛛了。以前有一个美人城,先花了7、8个亿建房,连美人的影子都没有看着,就把整死了。这种现象到处可见,不是先考虑如何经营产业,而是先投资下去了,根本回收不了,这种误区是集聚园的最严重的一种不好的情况。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二种就是一种误解,比如某一个强势集团的企业,把自己的总部叫集聚园,政府给它很多好处,形式上缺乏产业集聚的产业园,就是一个公司成为一个产业集聚园,实际上是某公司的总部或者办公楼,而不是真正的产业集聚园。产业集聚园一定要有无数的企业的集聚才行,否则的话就是一个总部基地。我们现在的强使企业很容易拿到地,拿到政府的条件,但是对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

第三个就是房地产项目。因为现在拿地不好拿,所以很多人就以文化产业的名义来拿地。搞文化产业的人也要用地没有问题,但是最后这个地成为了地产园,不是文化产业园。

第四个就是没有很好的论证,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也就是说它没有规划,一些产业缺乏规模收入,缺乏产业集聚度,成为了政府的持续补贴的对象,但是他的楼搞的很好看,没有产业的收入,就是一个形象工程。甚至成为了政府的负担。政府都快成不下去了。

第五个就是我刚才讲的艺术玩家的地方,不是产业园,这种园区的特点是文化艺术的集聚,只有个人得收入的产业化,不是以企业为主体,我认为园区应该以企业为主体。

第六个,缺乏产业链,很多的园区仅仅是一种产品的集散地,比如影视节目的制作,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他的产品太单一,收入很简单,实际上,没有产业链的产业园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同质的产品会互相降价,竞争,反而会淘汰了优秀的企业。所以这个产业链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七个、不相干的内容。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创意都能够成为产业,也不是所有的创意都跟文化产业有关,我们现在讲的创意产业主要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那人类的创意无限呢,把厕所盖的漂亮一点也是创意啊,不能说是厕所产业啊。

这个里面还是要以文化、艺术为主。特别是我们现在全国好多地方,实际上就是搞一些仿古的建筑,就叫做文化产业园,这个是不相干的。

第八个叫什么。叫市场寻求不足,盲目规划,包括上海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园区做的很好,但是卖不出去。离市场还有一个转换还有很长的距离,不是去问这个企业有什么需求,而是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先设计出来,问题是设计出来以后你有没有产业化的空间?这个时候好多园区没有收入,这个时候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好多后劲不足,市场需求足原因就在规模盲目。很多上马太多了,缺乏市场导向。

第九,缺乏品牌拉动效应。你园区做完以后,没有叫的响的品牌,没有办法进一步的推动集聚,没有办法形成向全国去拉动你的这种集聚,缺乏品牌效应的园区一般来讲最后都会慢慢的名存实亡。

第十、定位不对路。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地方搞文化产业园区以版权交易为主,在中国的版权交易大多是私下交易的。你想要公开的,很难的。你要知道版权交易在中国很多都是私下的没有纳税的交易。你要搞版权交易,你这园区是很难有收入的。我们中国的版权交易私下的很多,台面上的很少,所以这个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到哪里支撑这个园区的效益。

第十一个就是投资回报严重不成对比。我们要知道文化产业的投资回报速度比较慢,而且有一些也不见得能够很快有规模效益。凡是大的投资都要慎重,因为你投资下去以后,大家知道湖南卫视建了一个会展中心,每年的这个利息要还,把他的利润都填进去了。所以这个扶持要扶持优势的,不是谁进来都给他钱。今天他搬来园区,明天可能搬到另外的园区了。你们看到现在全国有很多的公司到各地转,有的在这个地方注册生产,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拿优惠政策,因为这个地方的优惠政策比那个地方多啊。所以这样的情况有很多。

第十二个,很多的园区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发展规划,因为实际上,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保证可持续经营。你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发展规划的话,虽然你有很好的想法,但是你没有办法保证他的可持续性。另外一个,这个园区你缺乏整体规划的话,对大企业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最后办成了大的商业中心。

第十三个,缺乏特色。我们十七大报告当中就是要强调建设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群,但是我们现在很多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全国很多地方都搞动漫基地,传媒基地,工业品基地,大家说雷同,

你的比较竞争优势没有体现出来,这个时候就是缺乏竞争力。我们在园区发展当中,面临着这样一种问题,那么前面的问题基本上,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产业链,我就提出来,三种产业链。

我讲的产业链,不是我们平时讲的那种产业链,我们平时讲的,比如我是生产PCD的,这个就有上游的原材料供应,有产品的研发,有生产,有营销,它就是什么。我们过去有一个微笑曲线,就是研发的附加价值比较高。我要讲的产业链是什么?文化产业是由十几种产业构成的。这十几种产业之间要形成一种产业链,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非常强,比别的任何产业的关联度都要强。在这个当中,存在着一种我们要按照这个产业链的规律来经营的特点。我们叫做内在的或者叫纵向的产业链。就是多种产业共享一种资源。就是一本哈利波特可以形成几百亿元的产值。这个故事可以做成所有的产业的产品,包括现在要做主题公园,从动漫影视、图书、DVD、所有东西他们都可以排得上用场。共享同一种资源的内在产业链。我们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缺故事。缺编故事的能力。缺一种内容资源能够让这些产业能共享。所以我们有好多的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是真正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而是倚赖传统文化。现在猪八戒都有十几种连续剧了。我们现在人为什么不去写新的西游集,天天去改编猪八戒?所以这个内容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第二种产业链我把它叫做协同的产业链,或者叫横向的产业链。比如我们做传媒产业园,应该是各种传媒之间要形成协同效应。包括新旧媒体应该形成一种协同效益。或者说我们要高旅游产业园的

话,我们应该由旅游、餐饮、住宿、纪念品的销售等等。而我们国内的主题公园就只是一个硬件的主题公园,而人家是一种协同的,包括住宿、餐饮、延伸产品开发、游乐等等。最典型的就是,印象刘三姐,在阳朔,我们知道人们到阳朔马上就走掉,没有什么收入,现在很多人要留在那里住宿、过夜,一旦过夜,这个旅游收入就翻番。所以要形成一种规模的整合的效应。

第三种叫做配套产业的产业链。这个时候就需要产业要素的配合,我们有一些地方,你要搞动漫产业这个动机是很好的,但是你没有什么人才,又没有什么其他的产业的配套,你做出来的就变成孤零零的原创的内容,或者上不了电视台,或者上了电视台,人家也不会给你钱,他需要一种配套。你要有动漫产业,你搞这个里面最好有出满、影视制作企业、需要人才、需要广告公司、需要延伸产品开发、要国际影视贸易等等。你不能孤零零的集聚一些企业来做原创的内容。这个就是违背了这个产业。我们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是缺乏一种产业链的状态。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到了一种阶段,这种阶段必须要专业化的经营,要深化的经营。同时我们要把传统的文化用创造性的方式在线文化,不能老吃老祖宗,把我们整个电视剧都变成清宫,清代的人活过来的话,去看一下电视就知道康熙皇帝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所以我们存在着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不足的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