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堂公开课

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堂公开课?

上公开课是每位幼儿教师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是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各种晋升少不了的重要环节。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反映了幼儿教师的教学功底,奠定自己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上好公开课,是每位教师的共同愿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幼儿园公开课呢?

一、上好公开课要做足准备

(一)备内容

1、注重内容的操作性——幼儿园公开课内容选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般来说,操作性强的活动内容是首选,不仅符合幼儿好动好玩的年龄特点,还符合听众心目中的优质课标准。因为,每位听众看到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学习,都会由衷地为幼儿骄傲,为幼师赞叹!

2、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内容,这样备课及上起课来都得心应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众。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比方说情感不是很丰富的教师,偏选了偏重于情感体验类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上起来教师会感到不能挥洒自如。

3、考虑气候、环境等因素——选公开课内容时,幼儿教师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等因素,不要存在侥幸心理,选择风险较大的公开课,如《我和太阳做游戏》,若遇到阴天或下雨,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备目标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幼儿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1、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活动目标太难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而太简单又会让幼儿觉得没意思,提不起兴趣;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设定“跳一跳,碰一碰”既能达到的目标,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幼儿的水平。

2、活动目标要直观化——公开课上得好不好,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量化的活动

目标使听众客观的评价公开课,让听众看到课堂效果,而抽象化的教学目标,如激发幼儿好奇心,丰富幼儿想象力??这样的活动目标都是靠主观臆断,难以客观评价,应尽量避免。

(三)备自己

1、知识储备——“要想供给幼儿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缸鲜活的水”。在上公开课之前,幼儿教师要吃透各领域的教学特点,熟悉整个教学体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自身能力——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在备课时,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量在活动课中展示自身的长处,做到熟而精,得心应手。反之,很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四)备幼儿

1、经验储备——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公开课的效果。在选择公开课时,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若需要前期收集资料的,应事先安排幼儿相关活动,让幼儿积累必备经验。

2、年龄特征——幼儿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公开课的效果。备课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小班不适合“大灰狼、巫婆”之类的材料,大班的孩子则喜欢这种刺激性的教法。

3、注重个别差异——不同的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备课时,要考虑不同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以供不同层次的幼儿回答,让每位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幼儿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

(五)备突发事件

在课堂中,时常会遇到突发事件,阻碍了课堂的顺利进行。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比如,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能处变不惊,应付自如,使公开课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备听众

公开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教学功底,甚至晋升。幼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幼儿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评价,把他们也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1、多媒体教学——有些听课者就往往不熟悉所听的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较难跟上师生的思路,也就难以对这节课作出正确的评价。多媒体的课件可通过优美而富动感的设计,直观地把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跃然“幕”上,使幼儿及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2、外向型活动——游戏、辩论、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动,能增加听众的参与机会,使他们也了解幼儿的动态,跟着幼儿欢笑、迷惑、或恍然大悟,营造一种非常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听众也感到心怡神悦。

(七)备教法

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幼儿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幼儿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而启发式的教学,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孩子的口中得出,而不是老师自己在说。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避免了“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幼儿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老师说:“好是女子旁,海是三点水旁,拍是提手旁,对不对呀?”自己全说出来了。

2、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要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利用表象、节奏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活动推向高潮。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我们教学中分目标的确定、维度的把握(言语的听说读写)、梯度的把握(分解难度、小步骤阶梯化)、重点的把握(所有课程设置的步骤要按每节课重难点的把握)、量的把握(一节课5次刺激量)。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幼儿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与上面几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4、多种教学方式——选择好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各种教学方法均有其长处和短处,选择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各种方法的职能、应用范围和自身实际,切忌削足适履,弄巧成拙。

5、玩教具的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能帮助幼儿理解一些抽象的,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以保证公开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听众看到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也会对公开课留下美好印象的!

①要创新——幼儿天生爱玩,在公开课中,让幼儿通过“玩”教具,能很好的吸引住幼儿,也乐于操作玩教具,使整节课井然有序地进行。不过,幼儿教师要注意玩出新花样,让听众耳目一新,给自己的公开课加分。

②规格、颜色适宜——教具要精致、大方、美观,不小于2cm,图片要孩子越小图越大一些,有的老师画的图很可怕,就适得其反。

③合理利用——在恰当的时间运用适宜的玩教具,不仅能吸引住幼儿,还可以让公开课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老师上了三分之二的课,教具才出来,孩子早就坐不住了,严重影响了公开课的效果。

二、公开课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言行举止——普通话标准、咬字清晰、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身资优美的教师,总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给自己的教学课加分。因此,幼儿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用眼神、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不要过分表现,以免让听课者看着紧张,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师的镜面示范——对于幼儿,区分左右手还是有定难度的,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做镜面示范,比如“敬礼、刷牙”等动作教师要用左手,而基本动作顺序,教师则要从

右面开始,不要太随便,因为我们要做好幼小衔接,顺应学校的教育,从左到右,由内向外等动作。

3、配班老师——配班老师协助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配班老师也要熟悉教案,熟悉玩教具的用法与操作。在上公开课时,配班老师要注意巡视每一位幼儿的状态,帮助组织幼儿活动,维持活动秩序,并帮助主班递送教具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这些不是说明一位主课教师要完全依赖配班教师,主班教师要有完全的控制能力自己把课上完。

4、指导语——指导语规范要体现在每一环节当中,思路清晰、明确的指导语,能让幼儿愉快的接受,避免说话太快、指导语啰嗦,造成环节不紧凑。有的教师上课习惯用“这儿、那儿、啊、呀、好了宝贝”等等,在公开课里要尽量避免,可以用一些空间词,如“左右、前后、上下”等来代替,尤其是指导幼儿指读、拿笔、用剪刀、折纸等操作性环节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双语教学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个环节要渗透、利用英语,比如:“好了、过来、回去、起立、坐下” 等等日常用语,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5、板书——即排版和书写得很漂亮。板书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一定要经常练习。要在白板上书写,一定要做到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写字就是很难看,或没有把握写好,在制作卡片、字卡之前,可以通过打印的来进行,以保证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你备课之外出现的情况,比如:意料之外孩子说的字、词,老师就要马上在黑板上写出来,不能置之不理。

6、课堂常规——课堂中不要反复强调常规,用限制性语言过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浪费时间。教师在公开课中的一切语言都要紧凑、严谨,还有课堂应变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脑子要灵活、机动。也是体现我们平时教学常规训练成果的一部分。

7、游戏——游戏环节,一定要作为巩固知识点的一个环节,不要随便什么都是游戏,而且游戏是充满神秘感的。比如:百宝箱、神秘盒子、走迷宫等等。也是树立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一个方面,老师什么都会!

8、站位/蹲位——课堂中的站位,作为主班教师要考虑到你所讲、所做的是否在孩子视线范围内。

9、幼儿状态——幼儿状态直接决定你这节课的好坏,抽孩子回答问题,孩子声音小,老师要鼓励孩子声音响亮,并且要知道回答问题不是检测孩子学的好坏,而是带动孩子,互动全班的一个过程。

三、影响公开课效果的心理因素

1、状态欠佳——公开课面对众人,教师担心自己上不好,受到听课者的纰漏,或同事们的指点指点,很容易出现心理因素不稳定、难以进入状态的状况,导致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相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我们呢!

2、好胜心强——上课教师都唯恐“出丑”而不及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吓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该正视这一事实。相反,教师非但不必担心“出丑”,而且要敢于“献丑”,向评课者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学效果。

3、功利心态——公开课作为一把标尺,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特殊意义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一心获奖,或是寄此厚望,必将方不开手脚,不能轻装上阵。这也是导致教师上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教师应当注重事物的过程,而非结果。以“我本平常,平常视之”勉励自己。摈除这些额外的思想负担,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那么,上好课、获奖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1].jsp

如何上好一节课学习方案

一.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二. 举例说明

上一节课容易,可要上好一节课就得花点心思了。一节好课,除了受选材内容的影响外,更受幼儿园教师教态、扮演角色、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制约。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以下为你逐一道来,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 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 1

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 2

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 3

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 4

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5、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5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 6

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无缘优质课。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7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 8

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七、综上所述, 一节成功的幼儿园课要具备7个特点:

1、 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大方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课。

3、目标简单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畅,流程清晰,符合课标要求。

5、以游戏为主。幼儿园的课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9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 10

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

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

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

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

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幼儿

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

工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探讨,琢磨出适合自己

的教学之路,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

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1jsp

11

相关推荐